喜马拉雅四闯IPO:营收放缓、无牌助贷停止招聘金融会员卡职位

号猪猪 2024-04-26 03:07:15

文 | 芳芳

来源 | 新经济观察团

在互联网音频领域一度风光无限的喜马拉雅,近年来上演了一幕幕坎坷曲折的上市之路。这家曾被誉为中国“耳朵经济”的领头羊,如今却因业绩放缓、助贷合规争议以及早期历史纠葛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4月12日晚,根据港交所官网内容,喜马拉雅第四次递交了招股书,高盛、摩根士丹利、中金为联席保荐人。腾讯、阅文、小米、好未来、索尼音乐为其战略投资者,兴旺投资持有喜马拉雅10.72%的股份,成为公司最大外部投资方。

尽管冲刺IPO的信心始终如一,但喜马拉雅近年来的发展并如人意。除了业绩上营收放缓、盈利靠“降本增效”之外,喜马拉雅备受争议的业务还有无牌照资质开展助贷。而此前,我们曾独家报道,喜马拉雅试图探索金融会员权益卡业务,但截止发稿前该职位已被下架。

此外,在多年前,喜马拉雅还有过一段证大系公司的“往事”。

01

一旬“耳朵经济”领头羊,营收陷入停滞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8月,马上就要度过一旬的生日。喜马拉雅运营方为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初期致力于打造一个集音频制作、分享、传播于一体的在线平台。不到半年时间,喜马拉雅App上线,定位于音频领域的YouTube,旨在满足用户的听觉消费需求。

随着国内市场消费者对于音频节目的需求不断增长,喜马拉雅App的用户规模也迅速突破瓶颈。随之而来的,是平台内容的多元化,覆盖到有声书、音乐、电台节目、教育课程、新闻资讯、娱乐等多种音频形态。

大量创造者和机构入驻,为喜马拉雅App构建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音频内容生态圈。随后,喜马拉雅开始尝试付费订阅、广告投放、IP衍生品开发等多项商业模式,逐渐摸索出商业化落地的盈利点。

发展至今,喜马拉雅的用户规模已经十分可观,并在国内在线音频行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灼识咨询显示,喜马拉雅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以2023年在线音频收入计,喜马拉雅在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5%。

经历多年发展,喜马拉雅的经营业绩也水涨船高。最新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三年累计营收180.81亿元,数据较为乐观。

但从营收增速来看,喜马拉雅近年来却呈现出明显的增速放缓态势。2020、2021年,公司营收增长曾分别达到51.29%和44.69%,到了2022、2023年,营收增速却由两位数骤降至个位数,仅为3.4%和1.6%。

具体来看,喜马拉雅的主营业务分别为订阅服务、广告及直播业务。其中2021-2023年,营收支柱订阅服务分别录得营收29.92亿元、30.81亿元及31.89亿元,后两年同比增速仅为3%、3.5%。而广告及直播业务更在2023年分别录得营收14.23亿元、11.34亿元,同比减少3.13%和1.82%。这三部分营收的增速放缓乃至倒退,是拖累喜马拉雅营收增速下滑的罪魁祸首。

此外,尽管公司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在2023年录得营收4.18亿元,同比增长17.42%,但这一板块营收占比仅有6.8%。可见在挖掘新的增长曲线一事上,喜马拉雅仍然亚历山大。

盈利能力方面,2021-2023年,公司年内收益分别达到-51.06亿元、37.00亿元、37.36亿元,三年累计盈利23.3亿元。

不过,仔细分析财报会发现,喜马拉雅近两年的扭亏,并非业务盈利水平拉升,而主要依靠“降本增效”。

以2023年为例,公司营业成本26.9亿元,同比减少7.71%,占总营收的比重也由上年的48.1%降至43.7%。此外,喜马拉雅还在销售及营销开支上“大动干戈”。2021-2023年,喜马拉雅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分别为44.9%、34.9%和33.6%,占比呈现连年下滑态势。

与此同时,喜马拉雅还通过“裁员”进行节流操作。招股说明书揭示,相较于2021年公司拥有的4342名员工总数,到了2023年,这个数字已降至2637人。这意味着两年间,喜马拉雅的员工队伍精简了1705人,整体缩减比例高达39%。

除了普通员工,拿着更高年薪的高管队伍,也成为喜马拉雅节流的重要目标。招股书数据显示,喜马拉雅的联合创始人余建军先生,其在2022年度领取的“薪金、工资及花红”总计375.9万元,而在2023年则降低至179.8万元,减少了196.1万元。同样,执行董事李兴仁和沈结强的薪资待遇也有明显下降,其中李兴仁从2022年的208万元降至2023年的106.6万元,减少了101.4万元;沈结强则从2022年的190.9万元调整为2023年的109.9万元,降幅达到81万元。

可以看出,即便喜马拉雅在近期通过大规模的“降本增效”举措实现扭亏为盈。但其营收增长陷入停滞,主营业务增长放缓,未来能都支撑起稳定增长仍旧存疑。而“降本增效”又能够持续多久,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02

助贷业务无牌照资质,会员卡相关职位已下架

显而易见,喜马拉雅也意识到,“节流”只能管得了一时,想要长久稳定的待续盈利能力,还需“开源”。因此,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迫在眉睫。

而面对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方兴未艾,坐拥3.03亿月活跃用户的喜马拉雅,直接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的终点”——放贷业务。在前几年低调布局信用卡引流和贷款超市之后,喜马拉雅近来上线了自营贷款产品:听小贝借钱,正式开启互联网放贷之路。

新经济观察团此前就报道,喜马拉雅的信贷服务是由“钱小乐”以及中邮消费金融、江西裕民银行等提供。

但在注册过程中,我们发现听小贝借钱会一键授权数十个协议。在笔者完成基本信息、实名认证和紧急联系人等信息的录入后,进一步申请借款需要同意《授信申请授权协议》《个人信息处理授权书》等四个相关协议。

查看这些协议,又会发现“听小贝借钱”进一步嵌套了易借速贷、美易借钱、我来数科等10家合作方的数十个协议,令人眼花缭乱。

其中,一家xx贷合作方嵌套了高达40个协议(下图右),涵盖杭银消金、百信银行、中信消金、盛银消金、蓝海银行、苏宁银行、哈银消金、晋商消金等10家金融机构。也就是说,在用户点击申请贷款后,隐私信息不仅会被共享给10家合作方,还可能被层层分享给几十家机构来完成放款,存在较大的隐私安全隐患。

除了层层嵌套复杂的合作方外,“听小贝借钱”的年利率也并未明示,一些展示的利率标准包括“年化利率(单利)7.2%起”、“年化利率(单利)5.4%起”。有的则是“千元借一天利息最低0.3元(年利率11.8%起)”。但早在2021年,央行就曾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

而其中一家关联合作方“美易借钱”曾多次被报道年化利率上限接近36%。开甲财经则报道称,“美易借钱”普惠贷款年利率35.74%,担保费占比达78%。

而目前,喜马拉雅在信贷业务中并未直接参与放款和风控环节,而是扮演了流量导入的角色。原因在于,直至目前,喜马拉雅并未拥有任何下属主体获得必要的金融类业务牌照。

此外,新经济观察团还独家报道,为了进一步深入放贷产业,三月份喜马拉雅还发布了“VIP权益销售(金融方向)”,薪资为18-25k每月,20薪,即年薪最高50万元,底薪为每月两万元。彼时业内人士认为,该岗位要负责管理喜马拉雅的金融权益代理商,公司或将在金融会员权益卡方面进行试水。

但遗憾的是,在今年央视3·15期间,同程金融因App会员卡“套路贷”被曝光,一时间业内类似的会员卡产品全部销声匿迹。我们发现,目前喜马拉雅已经下架了该岗位。

而按照目前的无牌状态,喜马拉雅很难在金融领域有较大突破。在主营业务增长停滞之下,缺乏金融基因、半路出家的喜马拉雅又有多少决心和资金用于开拓这块业务,还值得商榷。而金融领域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竞争更加剧烈,喜马拉雅是否做足了准备?

03

互联网的历史记忆:与证大系有过关联

尽管面临重重危机,但喜马拉雅自成立以来,始终不乏资本关注。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共经历12轮融资,是在线音频行业中鼎鼎有名的“独角兽”。而投资机构中,不乏小米集团、普华资本、京东科技、张江高科、腾讯投资、华泰证券等知名投资机构。12轮融资过后,喜马拉雅的市场估值也由最初的345万美元,一度拉升至43亿美元,涨幅超过1246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喜马拉雅略显繁多的投资机构中,“证大集团”的身影值得注意。公司创始人之一的陈小雨(陈宇昕),在与余建军联合创立喜马拉雅之前,陈小雨正是证大集团的投资总监。

而在与余建军合伙创业之初的2009年,陈小雨与其联合创办的虚拟社区“那里世界”,就获得了证大集团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到2012年二人创办喜马拉雅FM时,又再次获得证大集团1500万元天使投资。不仅如此,2015年,证大系公司又参与了喜马拉雅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而在招股书中,上海证大的名字也在上海喜马拉雅的持股人中多次出现。新经济观察团检索发现,有关“证大投资”的信息共在招股书中出现了10次之多。

而不论是之前的“那里世界”,还是此后的喜马拉雅FM,还有一个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证大文化法定代表人戴志康。

在“那里世界”公司主体更名为上海喜音电子科技公司后,戴志康出任该公司董事长一职,而也是在喜马拉雅成立之后,戴志康又很快出任公司董事。

在陈小雨的创业路径之中,戴志康的身影始终伴其左右,这或许也是尽管陈小雨于2009年已经离职证大集团,但证大集团一直出现在陈小雨创业中的资本支持行列之中。

但2019年8月29日,证大文化法定代表人戴某(志)康、总经理戴某(卫)新等人向警方投案自首,并称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设立资金池、挪用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且已无法兑付。

而与此同时,喜马拉雅也反应及时,迅速与其进行关系切割。同年9月1日,也就是戴志康落网的第三天,喜马拉雅迅速发布声明,表示喜马拉雅与戴志康的证大文化、证大爱特金融、证大投资咨询等四家”证大系”公司无股权关系,无债务关系,也无任何业务往来。

根据喜马拉雅的说法,证大投资发展虽为其早期投资人,但其法定代表人戴志康从未参与过喜马拉雅业务的经营与决策。目前证大投资发展与喜马拉雅已无股权关系。但不管是曾经作为上海喜音的公司董事长,还是喜马拉雅的董事,戴志康曾经处在高管管理团队中,这是喜马拉雅无法磨灭的事实。

互联网有记忆,这对频繁谋求上市的喜马拉雅来说,是一段不愿被提起的往事。

如今,在四度冲击IPO的关键节点上,喜马拉雅所面临的不仅是业绩改善的压力,还有业务合规性等问题。在资本市场愈发审慎、监管环境日趋严格的今天,喜马拉雅能否成功跨越这些障碍,顺利实现在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还有待时间验证。

*声明:新经济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原创文章未获授权不得转载。

End

0 阅读:0

号猪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