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该办法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养老金政策迎来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对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都将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社会背景: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结构变化我国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9 年)》数据,2018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高达 2.49 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 17.9%;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 1.67 亿人,占比达 11.9%。与此同时,国人的人均寿命持续增长。20 世纪 50 年代,人均寿命大约为 50 岁,而到了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均预期寿命已跃升至 74.83 岁。然而,我国法定职工退休年龄却依旧遵循 1953 年确立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执行,这显然与当下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
更为严峻的是,据预测,2030 年以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急剧下降,平均每年减少约 760 万人。到 2050 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从 2030 年的 8.3 亿降至 7 亿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成为改善城镇劳动力供给状况、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关键举措。
政策溯源:漫长的探索与逐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探索历程由来已久。早在 2008 年 11 月,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积极酝酿,等待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2012 年,《社会保障 “十二五”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文件首次正式明确提出延迟退休年龄。此后,2021 年 “十四五” 规划进一步强调要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2022 年,《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 - 2035 年)》提出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直至 2024 年,中央将 “自愿、弹性” 确定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基本原则,标志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成熟与落地实施。
政策细则:渐进式调整与弹性选择此次养老金延后政策采取渐进式的调整方式。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最终分别逐步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和五十八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二个月延迟一个月,逐步延迟至五十五周岁 。到 2030 年 1 月 1 日起,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将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个月。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未满足最低缴费年限的职工,可通过延长缴费或一次性缴费的方式达到要求,进而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同时,政策还赋予了职工一定的弹性选择空间。达到最低缴费年限的职工,可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女职工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及男职工六十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若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还可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
多维度影响:经济、社会与个人的深远变革从劳动力市场来看,延迟退休年龄能够显著增加城镇适龄劳动年龄人口,有效延缓其比重下降的趋势,为市场持续注入活力,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在养老体系方面,这一政策有助于缓解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增强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确保养老金的长期稳定发放。
对于个人而言,弹性退休政策给予了职工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提前退休的职工可以更早地享受退休生活,规划自己的晚年时光;而延迟退休的职工则可以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余热,积累更多的财富和社会经验,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提供更坚实的经济保障。
综上所述,养老金延后政策是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状况以及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后做出的科学决策。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接受度不高、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等,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并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