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断代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通高27.8厘米,口径13.6厘米*10.3厘米,现藏于日本神户白鹤美术馆。这件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非常丰富。

大多数人的破译和解读都集中于多字铭文的部分,而忽略了器物上还有一处四字的铭文。
此“器物”虽然在日本,但是铭文的研究早已经跨越国界,多数人都在破译。此器物的造型等信息未知。对于器物铭文的解读,现并没有人能够讲清楚其器物的准确纪年,甚至是铭文表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及其背后的故事都是靠猜测,所有的使用汉字国家破译中国古文字的水准仍然停留在单字破译。
殷商晚期的器物,清晰完整的铭文,虽然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但是这也是中国古文字的早期成熟阶段——甲骨文字。自从重新破译理解出了甲骨文中的常用句子“询问祸”以后,甲骨文不再是艰涩难懂的中国古文,我用这些简单的语言是难以说服任何人,我的甲骨文字破译才刚刚开始,我会用一篇一篇的通俗易懂的甲骨文和金文铭文来证明中国的古文通俗易懂。
一、铭文释义
主体字数多的铭文,其中生字只有几个:


这个生僻字并没有被破译成“逢”,“小子逢卣”的名字,来源自这个生僻的画出来的字形,都不认识,也没有办法的办法,照原样画了出来。自1899年,清末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重新发现甲骨文以来,第一批甲骨文字破译工作者,都是谁拥有谁破译。
之后的一批一批的甲骨文字破译工作者,同样是根据现有的文字对照破译,直到今天仍然沿用这样的方法,在进行着甲骨文单字破译工作(甲骨文字单字破译已经走到了尽头),2019年“甲骨文字被重新发现120周年”之际,现已经承认甲骨文字破译工作已经“停滞不前”。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甲骨文字破译重新破译,竟然可以整句整篇开始识读。并且感受到殷商文字作为中国古文字的早期成熟阶段并没有那么多的生僻字,而恰恰相反,如现在的简体字居多。
甲骨文字破译与众不同,破译中国古文字的底层逻辑有三块基石:
一、中国古文字是通俗易懂,一脉相承。
二、殷商历法(合集37986)与“祖冲”《大明历》与现历法的准确衔接。
三、甲骨文“询问祸”一句中“问”字的重新破译和理解。
这个字我破译是“穿”字,“穿透”的“穿”,此篇铭文中是“穿衣服”的“穿”。能够破译这个“穿”字,完全是在平时的工作中的经验和认识,首先看到这个字的上面部分是“手指”旁边两个点,此篇铭文中共有三个同样的这个字,所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对比,才确定了这个手指的旁边确是有两个点,字下面的部分旁边也同样有两个点,这是殷商人物在表达一个动作,进而理解出来,这是一个殷商“妇人”在“纳鞋底”,使用“锥子”穿透“鞋底”(两横表示鞋底厚度),字下面部分旁边的两点,如同现在的“卡通漫画”在表示左右晃动,在使劲,明显看到“锥子”已经穿透“鞋底”,又扎到了“手指”,这时看字上面的部分,旁边的两点就在表示“已经扎到手指,并且扎出血了”。
此“穿”字在此篇铭文中,共重复出现三次,均为“穿衣服”的“穿”。
“为口勉汝励”,的破译参考一“保卣”铭文:

乙卯,王令保,绞弑东国五侯,征克六阶,“勉励”与保,赐万贝,用作文,父癸宗,宝尊彝,遇与四方合,王大祀,祐与周,在二月既望。
保卣铭文的重新破译,再次证实中国古文的通俗易懂,对于其中关键字的破译,是经过与较多篇甲骨文与金文的破译校正后,才将此篇铭文重新完整破译,此文着重破译“小子逢卣”铭文中的“勉励”,所以“保卣”铭文另外行文。
破译参考二,小臣谏簋铭文:

摣东夷人来范(反),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为(唯):十又一月,兴自克师,遂东陈伐,海媚雨,于又復归。
在牧师,伯懋父承王令,赐师旋征,自五巢贝,小臣谏:勉励众,赐贝用作,宝尊彝。
同样“小臣谏簋”铭文的重新破译也将是里程碑式的,在以后的甲骨文金文的破译中,破译出来的都是通俗易懂的中国古文,“小臣谏簋”铭文中同样是着重破译“勉励”,所以关于“小臣谏簋”铭文的详细破译另有文章叙述。

“方辜母”,的“辜”字,结合字形含义破译,为“箍”通假“辜”。就是《西游记》中的金箍、禁箍、紧箍,的“箍”。原始字义画的是什么物品,现在仍不清楚,但是其“箍紧”的字义已经很明晰,尤其是字中间的圆形的刻画。
“小子逢卣”铭文还两个字,应是器盖铭文“辈悦!”,极容易被忽略,可以参考破译“小臣缶簋”铭文:

王赐小臣接续,积贝五年,接用作享,太子乙家祀尊,辈悦!父乙。
带有“辈悦!”的器物铭文不只要这两件,只是一时间找不到其它。再其中的生字“续”“积”“接”等字均参照甲骨文字破译。

为“续”问……

会“续”双。
二、释义说明
所有生僻字重新通俗易懂的破译以后,重新断句后,得到的是一篇全新的中国古文:
乙巳,子令小子穿,先以缺于勤。
子光赏“穿”,贝一朋,
子曰:贝为口“勉汝励”穿,用作母辛彝。
在十月夕,为子曰:今望缺,方辜母。
辈悦!母辛。
这篇重新破译后的中国古文,直译就是:
乙巳(乙巳年的中一天,为负1096年乙巳,这一年商受王7岁),子令小子穿(穿好衣服早点到),“小子”先以缺于勤,这个小子是穿好衣服然后到的挺早,但是并没有帮“母辛”干点活。
所以子光赏“穿”,贝一朋,子曰(这可以孔子曰,的“子曰”早上很多):这些贝为口头奖励你“穿好衣服”这件事,作一个“母辛彝”纪念一下。
在十月夕(“月夕”两个字在甲骨文中相似,区别是一个中间有点,一个中间没有点,在此处用了月加两点的写法,增加了破译难度),在十月的这天的晚上(根据这句确定“乙巳”为年干支),为子曰:今望缺,今天希望“小子”你缺于勤,没帮着干点活这件事要记住,方辜母,方才不能辜负你的母亲
辈悦!为祖辈子辈孙辈都高兴喜悦之意,尤其是“母辛”。
以上为直译,但是当把它放到殷商的其它器物铭文、历史文献等等信息比较,会发现很难与商晚期的人物信息对应。尤其是“子”和“小子”。
“小子”的信息有很多,但是多数是西周小子,小子暮年甚至可以到“秦公簋”铭文:
秦公告:丕显朕皇祖,受天命,定宅禹绩,十又二公,在帝之产,常龚迎天命,保全要秦,隙事只忧,唯小子穆穆,帅秉明德,烈烈恒恒,万民持敕。

这件小子逢卣为商晚期至秦公簋西周早期,之间跨度很大,所以“小子”的身份一直是历史迷团。
未完待续,如想知道“小子”的年龄身份之迷?请看后续。
作者:刘英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