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邮政局日前上演的一出闹剧,完美地诠释了“朝令夕改”。高调对中国放出狠话后,不到24小时,美方就立马打起了退堂鼓,态度出现180度大转弯。
美国邮政局标志
美国时间2月4日晚上,美国邮政局(USPS)上演了一场“暂停接收中国包裹,不到24小时又迅速恢复”的“一日闹剧”,可谓是“朝令夕改”,引发国际热议。
截至目前,美国邮政局也没有说明,政策急转弯的原因。有分析认为,美国邮政局一开始之所以暂停接收中国包裹,主要是因为特朗普在2月1日签署的行政令,宣布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且还取消了一项免税政策。
此前,按照美国政策规定,低于800美元的“小包裹”,进入美国是不需要缴纳关税的。但是,特朗普决定以后没有这种说法了,凡是进入美国的包裹,不论大小,都得交税。美国邮政局的暂停决定,表面上看来,其实就是对新关税政策的“积极响应”。
运输中的包裹
毕竟此前美媒一直诟病中国的电商,认为中国的电商平台,长期依靠这项豁免权,把低价商品直邮给美国消费者,而无需缴纳关税,从而形成价格优势。美方还拿出了数据,2023年通过“小额豁免”进入美国的包裹中,近半数来自中国。
这显然与特朗普追求的“美国优先”不符,在他看来,要想保护美国本土的企业,就必须把中国电商的产品“赶出去”。因此,特朗普此举,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电商的竞争力,而美国邮政局对此非常清楚,直接顺了特朗普的意思,把中国产品拒之门外。
美国邮政局员工在搬卸快递
但是,为什么暂停接收不足24小时就又恢复了呢?这暴露出三个关键问题。一方面,美国邮政暂停接收中国包裹后,面临的是该公司的物流瘫痪风险,直接冲击的是美国消费者以及该公司的员工。
另一方面,即使美国邮政停运,企业仍可通过其他物流商维持运转。据了解,美国约90%的跨境包裹目,通过顺丰、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等私营物流商运输。换句话说,这买卖美国邮政不做,有的是物流运营商在做。
第三点就是,政府部门和企业根本没有在此事上达成一致。美国邮政局在恢复声明中称“正与海关合作建立高效征收机制”,这也暗示了政策制定者与执行部门的沟通存在脱节。
特朗普
总之一句话,特朗普的新政效果有限。尽管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土企业,但中国供应链的效率和价格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即使美国政府对进入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商品仍比美国零售商便宜25%,占据市场优势。但是,美国普通家庭的购物成本,却将大幅增加。
这种“离不开”的依存关系,迫使美国政策在施压与妥协间摇摆。美国邮政局的“一日闹剧”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单边主义的局限性。
无论是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还是中国电商的迂回应对,最终考验的是全球经济体系的包容性与韧性。当政治操弄试图扭曲市场规律时,受伤的不仅是企业,更是普通消费者,美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