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因信息泄露,五元鸡蛋竟成天价账单!

纪百事 2025-03-23 16:41:41

2025 年 3 月,西安 75 岁的张彩凤站在法院门口,手中的判决书被攥出褶皱。因在流动摊点领取免费鸡蛋时泄露身份信息,她莫名成为售假网店的 “店主”,最终被判赔偿 5000 元。这场由五个鸡蛋引发的风波,撕开了老年人信息安全的隐秘角落。

2023 年起,张彩凤加入多个 “领鸡蛋” 微信群。摊主以 “注册认证” 为由,要求老人提供身份证并配合人脸识别 —— 眨眼、摇头的简单动作,成为信息泄露的开端。2024 年 1 月,老人买菜时发现微信支付冻结,银行告知 “因商标侵权被起诉”。法院判决书显示,冒用其身份的 “伊菲海外活动店” 销售假冒面膜,涉案商标隶属国际品牌。尽管她从未接触过网店,却因 “实名认证” 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侵权人。

“他们说注册就能多领鸡蛋,我们哪懂这些!” 张彩凤回忆,流动摊点每次发放鸡蛋仅需五元成本,却套取了包括身份证、人脸识别在内的核心信息。案发后,冻结的银行卡扣除 5000 元赔偿及 92 元诉讼费,尽管已申请再审,这场无妄之灾仍让老人夜不能寐。

张彩凤的遭遇并非孤例。全国多地频发 “鸡蛋骗局”:安徽六安有人因领鸡蛋被拉入诈骗群,致好友被骗 76 万元;天津犯罪团伙以 “注册 APP 领鸡蛋” 为名,非法出售 14.5 万条个人信息,6 人获刑;山东曹爹爹更因同类活动陷入 “养老投资” 骗局,损失 37 万元。这些案例揭示统一套路:先用小利吸引老年人聚集,通过微信群培养信任,再利用 “活体认证” 绕过平台审核,最终将信息变现为网店、网贷或黑产资源。法律专家王可凡指出,冒用身份证触犯《居民身份证法》,最高可处 10 日拘留及千元罚款;若涉及犯罪,更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现实中,流动摊贩 “打一枪换一地”,老年人维权成本极高。张彩凤的网店虽被关停,冒用者却踪迹难寻,平台以 “实名认证合规” 规避责任,形成 “受害者担责、违法者隐身” 的荒诞闭环。

这场风波暴露出三大社会痛点:其一,老年人的 “数字鸿沟”—— 对人脸识别、网店注册等技术缺乏认知,误将生物信息视为 “领取凭证”;其二,平台审核的漏洞 —— 仅依赖身份证和人脸识别,未核实实际经营者身份;其三,法律追责的困境 —— 冒用者难追查,受害者需自证清白,诉讼成本高昂。

“身份证比黄金更珍贵。” 王可凡律师提醒,任何要求提供身份证、验证码或人脸识别的活动都应拒绝。子女需定期检查老人手机,社区应加强反诈宣传。更关键的是,平台需优化认证流程,增加 “二次确认” 环节,如语音提示 “您正在开通网店,是否确认?”

张彩凤的遭遇,是一堂沉重的公共课。五元鸡蛋的代价,是五千赔偿、身心重创,更是对社会信任的消磨。在天津东丽区法院的判决中,6 名涉案人员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获刑,却难弥补无数个 “张彩凤” 的创伤。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老龄化社会与数字时代碰撞的缩影。当技术迭代加速,我们需要为 “慢半拍” 的群体搭建防护网:社区开设 “防骗课堂”,警方加强流动摊贩监管,平台升级风控系统。正如网友所言:“免费的鸡蛋,可能是最贵的陷阱。”

0 阅读:34
纪百事

纪百事

分享热门话题 分享有趣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