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纤维丰富,沙土保水强,坡地排水难,端午凉拌必备
在农村的老家,每到端午前后,那绿莹莹的西葫芦就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可你知道吗,这看似普通的西葫芦,背后可藏着不少的门道呢。
就说这西葫芦吧,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是个家常菜,但真了解它纤维丰富这个特点的人可不多。你想想,咱们平常吃饭,总有一些食物嚼起来干巴巴的,但是西葫芦就不一样。咬一口,那种嘎吱嘎吱的感觉,就是它在给你的牙齿做按摩呢。我有个儿时伙伴,以前吃饭总是没什么胃口,后来家里开始种西葫芦,他就跟着蹭饭。吃了没多久,他就跟我说:“你发现没,这西葫芦吃着真带劲,以前都不咋想吃饭,现在吃起来停都停不下。”这就是纤维丰富的魅力,它能让人吃饭香喷喷的。
说到种西葫芦,那可和土地有关系。你知道吗,在沙土地上种西葫芦,保水能力强得很。就拿我邻居李大爷家的地来说,他家那块儿就是沙土。李大爷说啊,在这上头种西葫芦,浇一次水,好多天都能保持湿润,不像有些黏重的土,浇水就容易积水,把苗淹了。
不过这坡地种西葫芦可就有点麻烦了,排水太难。我有个远房哥在山上包了几亩地,那块地就是坡地。有一年他也种了西葫芦,结果一场大雨,那积水就在地里憋着,西葫芦可遭了殃。好多苗都被泡得发黄烂根了。这就是地形地貌对种植的影响啊。像在华北平原这样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种啥都方便,水排得出去,灌溉也均匀;但要是到了西南山区那种坡地多、地势起伏大的地方,种西葫芦就得特别小心排水了。
西葫芦和别的绿植比起来,也有很多不一样。就说和西红柿比吧,西红柿结果子,大家看的是红彤彤的大果子挂满枝头的时候,心里那叫一个美。可这西葫芦呢,它不看结果子,就看它的藤蔓和叶子。西葫芦的藤蔓长得可欢实了,那叶子油绿绿的,跟小扇子似的。还有一次我见到个特别老实的农民朋友,他种了西红柿,还羡慕人家种西葫芦的,我问他咋啦,他就说:“你看这西红柿,结果子的时候还得怕虫子咬、怕风吹,可西葫芦呢,只要苗好,基本上就没什么大毛病。”和生菜比呢,生菜嫩得能掐出水来,摘起来嫩生生、水灵灵的。西葫芦就不一样,它得长一些,有个个把尺子大小才好吃。还有芦笋,芦笋是石刁柏的嫩茎,那味道有点冲,喜欢的人爱得不行,不喜欢的人碰都不碰。可西葫芦呢,大部分人吃了都觉得挺不错的。像我有个网友跟我分享,他在南方的一个小镇上,看到有人种了芦笋,还买了点回来尝,觉得不好吃,后来又吃到西葫芦,就觉得西葫芦的味道能接受多了。
再说说种西葫芦的时间。一般来说,种西葫芦有讲究。要是3天浇一次水,那水肯定不够,苗就长不好。要是超过7天浇一次水,那沙土地上就容易干得透了。要是到了15天还不浇水,那西葫芦可能都得枯了。我就见过邻居家的小伙子,第一次种西葫芦,光想着节约用水了,10来天都没浇水,结果苗都枯了一半。他说那时候心里可着急了,就盼着来一场雨呢。
在我们这儿,端午的时候,家里要是没盘凉拌西葫芦,总觉得少了点啥。端午前,把西葫芦从藤下摘下来,那新鲜劲儿啊,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回家把皮刮了,切成丝儿,再切点蒜末、放点香油、醋、盐一拌,那味道,绝了。这一盘凉拌西葫芦往桌上这么一搁,瞬间让整个桌子都变得清清爽爽的。
还有在乡下的农场上,西葫芦的种法也各有不同。有些农场主就追求产量,一个藤上留好多瓜,结果那瓜长得长得慢,还个头小。有个农场主跟我讲,他就聪明,一个藤上只留一两个最好的瓜,其他的小瓜都摘掉,这样每个瓜都能长到合适的大小,品质还特别好。
咱们再从地域差异来看。华南地区的种植户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气候炎热潮湿,种西葫芦的时候病虫害容易高发。有个海南的种植户就和我说,他种西葫芦的时候,隔三岔五就得去地里看看虫子的情况,那些虫子可狡猾了,刚打死一批,又来了新的一批。但到了北方的一些地方,比如东北,这边的西葫芦生长就相对顺一些,天儿冷,害虫就少。有个黑龙江的农户说,他种的西葫芦基本上都不需要太多病虫害防治,就正常浇水施肥就行。不过东北的冬天长,种西葫芦的时间也就那么几个月,不像华北地区,时间上更充裕一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西葫芦这么普通的一道菜,在端午前后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呢?这和它的特性分不开,纤维丰富,对身体好;在这端午前后凉拌起来,清爽可口。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食材,背后却有很多关于种植、地域、食用习惯的故事呢。
那你家乡在端午前后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农作物美食呢?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