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灭亡之后,43岁的文臣周密又回到了故都临安。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宋朝的臣子,而是一个国破家亡的难民。
如何度过余生,成为他梦里梦外,苦苦思索的重点议题。
1.郁郁不得志的前半生公元1232年五月,富春县令周晋的家里喜添一名男婴,取名周密。
周家来自于济南历城,周密的祖父官至刑部侍郎,周家是靖康之难后随宋高宗南渡,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的。
在富春县衙度过幼年时光后,周密又跟随父亲辗转多地生活。在这一过程中,他增长了很多见识,也对民生问题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21岁这年,周密通过门荫应吏部试,考中了第13名,可谓风华正茂。
入仕之后,周密因为廉洁奉公,勤勉自律,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被临安知府招入幕中,具体职务是“监建康府都钱库”。
有才华,有家世,有能力,再加上年轻力壮,周密的人生看起来花团锦簇,未来可期。
只可惜,此时的南宋朝廷已至末世,越是青年才俊,反而越受排挤,浑浑噩噩才是主旋律。
公元1261年,周密接到一个紧急任务——去毗陵催督买田。
这项任务从表面看起来,只是为了充实国库,解决财政危机而采取的正常手段。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演变成为各地官吏用空头度牒和官诰来掠夺民田,争相虚报数额以邀功的不良行径。
周密不肯与其他人同流合污,他到任之后,当即着手调查当地的土地情况,并大刀阔斧地砍除了赃官滑吏呈报上来的买田浮额的十分之三。
奸相贾似道得知周密竟敢和自己对着干后怒火滔天,马上罗织罪名,打算给周密点儿颜色看看。
周密自知胳膊拧不过大腿,加上母亲生病,便干脆辞官回乡去了。
此后的周密,虽然依旧对朝廷黑暗满腔愤懑,怒其不争,但渐渐学会了与现实和解,把精力放在了饮酒作诗上。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变故发生的话,周密或许会在平平淡淡中度过余生。
但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的平静生活戛然而止。
2.发愤图强的下半生公元1275年,随着贾似道的失败和失势,被打压多年的周密终于被看到,被朝廷起用为义乌县令。
但此时属于周密的黄金年华早已不在。仅在义乌县令的岗位上工作了几个月,宋恭帝便带着文武百官投降了元朝,南宋至此灭亡。
闻知噩耗,周密痛不欲生。如果有选择,谁愿意做亡国奴呢?
按照元朝统治者的招降政策,像周密这样的地方官员只要选择投降,便可以官职不变,继续领取俸禄,只不过开工资的由宋廷改成了元廷而已。
但周密不愿意这样做,他也知道选择和蒙古人血战到底只会增加无谓的牺牲,所以干脆选择了辞职离开。
接下来应该怎么度过漫长的后半生呢?反复思索后,周密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去写书。
隐居在南宋故都临安城里,周密写了二十几年的书,包括《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澄怀录》等等,详细记录了南宋历史、文学、文物等方面的资料。
像《齐东野语》里,就记载了许多南宋旧事,可以补充《宋史》的不足。
书中还记录了文坛掌故、文人轶事,其中的许多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曲的重要素材。
因为写下了太多笔记类著作,周密甚至有了“宋代笔记巨擘”之称。
周密还精通填词,由他编写的南宋词选《绝妙好词》,至今仍是宋词重要的选本之一。后人评价他的词作“镂冰刻槠,精妙绝伦”。
3.无愧于心的坦荡一生公元1298年,66岁的周密自知大限将至。他为自己修建了坟墓,又在旁边造了一座庐舍, 起名“复庵”,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他还写下了《弁阳老人自铭》,从家世、遭际、学问、为人等方面,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说自己:“平生大节不悖先训,不叛官常,俯仰初终,似无慊怍,庶乎可以见吾亲于地下矣。”
也就是说,自己这一生虽然经历了重重坎坷,但终归还是做到了不违家训,不叛伦常,坦荡从容,无愧于心的,他终于可以去地下见自己的亲人们了!
纵观周密的一生,他似乎是郁郁不得志的。
风华正茂时,他空有一腔热血和一身才学,却在奸臣的阻挠下,无法报效祖国。
进入不惑之年后,他经历了国破家亡,成了前朝“遗民”。
他本可像其他人一样苟活一世,却选择切断与元朝的任何联系,宁可清贫度日,也要为前朝的文化遗存做好最后的记录,留存文化的火种。
这样的周密,是值得敬仰的。
想起《无常经》里的一句话:境随心转,命由我造,事在人为。
当现实无法改变,修炼一个好心态,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