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徐悲鸿病逝,周总理面色严肃:以后决不允许再有这种情况发生

底层史观啊 2025-04-01 15:07:30

【前言】

徐悲鸿因为太过劳累而住进了医院,周总理多次提醒他要多保重身体。但徐悲鸿心里装着工作,身体一有好转,就急着出院,继续埋头苦干。到了1951年,在接待波兰代表团时,徐悲鸿突然脑溢血发作,这次没能挺过去,永远地走了。

当徐悲鸿日子过得艰难时,周总理给他送去了小米、红枣这些东西。

徐悲鸿最擅长画马,而这些马其实代表了他的个人梦想,象征着自由。他不仅在当时是个有名的画家,还是个拿起画笔当作工具,为了救国救亡而奋斗的爱国人士。

他的画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有新意,巧妙地把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优点结合在了一起。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画画家庭,他老爸也是个诗词、画画、篆刻啥都会的高手,但家里头却穷得叮当响。

徐悲鸿想走画家这条路,但他的爸妈不支持。在成名前,他的经历相当坎坷。为了让作品更好,徐悲鸿曾经一天会画上十多个小时的画。

他的画不只是单单画马而已。小时候,他特别喜欢画人的肖像,后来去了法国巴黎,又迷上了画人体。他还曾经一门心思地画过猛兽呢。

一个有名画家的成长,不就是靠着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在人前展现那短暂的辉煌吗。

徐悲鸿和周总理之间那段特别的情谊,得从法国巴黎讲起。

【画家的诞生】

徐飞鸿的老爸是徐达章,在当地挺有名气的,是个画家,诗词、篆刻啥的都不在话下,最拿手的就是画画。按说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

有了老爸这么多年一直的教导,徐悲鸿按理说早就该当上画家,接手老爸的事业,说不定还能画得比老爸还好,成为当地更有名的画家呢。

但徐悲鸿的人生故事并非如此,他从小就对画画特别着迷,是个特别有天赋的孩子。只不过,他的父亲徐达章并不想让儿子走画画这条路。

徐悲鸿跟父亲说想学画画时,徐达章气坏了,直接让他赶紧打消这个主意。

徐达章画画很棒,但徐悲鸿家却穷得叮当响,家里除了徐悲鸿,还有五个兄弟姐妹。更何况,徐悲鸿的妈妈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孩子多,日子苦,难怪徐悲鸿从小家里就那么穷。他的童年啊,就是一边种地读书,一边还得打渔砍柴。说到底,家里穷也跟那时候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徐悲鸿1895年出生,他学画画是从1904年跟老爸开始的。

甲午战争失败后,各个社会层面都开始想办法挽救国家,求生存。

这就是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谁还有心思和钱去买画呢?

人吃饱了就容易想些奢侈的事儿,就像这种画作,要是连饭都吃不上,又会有几个人抢着要买呢?

那要不要买?考虑到这些情况,徐达章不想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不希望他也成为和自己一样拮据的画家,因此他坚决反对儿子学画画。

但徐悲鸿太爱画画了,所以他没有丢掉自己的梦想。他偷偷地学,因为没人教他,全都是靠自己摸索的。

徐悲鸿刚开始画画时,手法挺朴素的,他就画些河边的鸡鸭猫狗这些日常小动物,还有自己的小屋。

看到儿子那么坚持,徐达章只好让步了。之后,徐悲鸿一点点读完了像《诗经》、《礼记》、《易经》、《春秋》这些经典书籍,接着在老爸的指导下,正式开始学画画了。

徐悲鸿学画画时,徐达章先教他画肖像,就从家里的亲戚和隔壁的邻居这些熟悉的人开始画起。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徐悲鸿的画画本事越来越厉害了。他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简单的花花草草、人物肖像,到壮丽的山水景色都拿手。不仅如此,他还尝试起了写春联和雕刻图案这些新玩意儿。

徐悲鸿开始正式通过画画来挣钱了。

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舒服日子,大都是难过的事儿。大都是辛酸,是为了赚那一点点钱不得不把腰弯折。

1914年,徐悲鸿的爸爸走了。他虽然画了好多画,也刻了不少印章,但爸爸去世后,他连给爸爸下葬的钱都没有。

最后是爸爸的好朋友伸出了援手,借钱给徐悲鸿,这样徐悲鸿才得以把父亲安葬好。

爸妈的离开,真的是最让人难过的事,特别是当你想要好好孝顺他们,他们却已经不在了。特别是当你眼看就要取得成功,可以让爸妈享享福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永远地走了。

徐悲鸿为了提升画画本事,去了上海,靠卖自己的画来挣钱。后来,他到了震旦大学,心里想着要去法国巴黎深造绘画,于是就开始学起了法语。

之后,徐悲鸿还认识了像康有为这样的学问家,并且给康有为和他已过世的妻子画了人物像。

【初见】

在人来人往的忙碌中,在这嘈杂的尘世间,这个年轻学生就好像和周围一切都不搭边儿,他正一心一意地画着画儿。

这个年轻小伙子跟旁边的人显得不太合群,不光是因为他全神贯注地在画画,还因为他的长相跟别人不太一样。

在外国碰到知音的这份亲近感,让他们心里都充满了感动。而且,他们在某个方面的理想还挺像的。

徐悲鸿说,他想用画画,就是画些简简单单的画,来改变大家的想法,给国家带来影响。

他们俩聊了好一阵子,最后还在法国巴黎的公社纪念碑前拍了张照片留念。

到了1940年,徐悲鸿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穷得叮当响的画家,也不再是后来那个满怀壮志、四处求学的年轻人了,他的画作已经闻名全世界了。

但徐悲鸿心中还是有件放不下的事,那就是他一直挂念着国家,挂念着国家的兴衰。

那时候,国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让大伙儿心里都挺难过的,慢慢地,有些人就开始议论说国家要灭亡了。

徐悲鸿想通过画画来改变国人的想法,于是他画了《愚公移山》这幅作品。

这幅画是根据中国的一个神话故事创作的,它是很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之一。

徐悲鸿通过画作展现了愚公不怕困难、受尽辛苦还坚持像水滴不停打磨石头那样去搬山的精神,来鼓舞咱们中国人民。

跟那时候的大家说,不管山有多高,总有能被搬走的一天。

之后,徐悲鸿把卖画得来的10万美元全都捐给了抗战事业。他用自己的艺术,也就是画笔,去触动那个时代的人心。他把画笔当作武器,为抗战出一份力。

抗战打赢后,有阵子徐悲鸿过得挺艰难,手头紧。周总理知道这个情况后,就让郭沫若给徐悲鸿捎去了些小米和红枣。

用真心才能换到真心,用真情才能收获真情。

这次去见徐悲鸿,郭沫若不仅带去了小米,还捎上了一份《陪都文化界对当前局势的发言》。

徐悲鸿认真地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把自己的安危放在了一边。就算后来特务威胁他,他也硬气地不肯取消签名。

徐悲鸿借这个机会说了说自己的理想,他说自己要给北平艺专培养更多有志向、有本领的年轻人。

【画家的诞生】

在法国巴黎,徐悲鸿开始学起了素描、油画这些玩意儿。他不停地提升自己画画的技术。

后来他去了德国,在那里,他每天都会画上十多个小时,而且好几次跑到博物馆里去照着伯格朗的画作临摹。

徐悲鸿为了画画,特地跑到柏林的动物园,他每天都认真地盯着那些凶猛的动物看,然后画了好多幅猛兽的画。

他回到法国巴黎后,又开始下功夫磨练素描手艺,并且一心一意提升油画人物画的技巧。

那段时间,他画了一幅很有名的画叫《老妇》,还被选进了法国的美术展览。

1929年,他当上了北平艺术学校的院长,那时候,他主动向齐白石发出了邀请。

这个选择既是因为徐悲鸿对齐白石有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两位大画家彼此欣赏,就像伯乐找到了千里马,也是因为齐白石想要改革教学方法的决心。

在打仗那会儿,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日子里,到处都是战斗和牺牲,好多中国人都挺身而出,奋起反抗。徐悲鸿也是其中一个,他拿起画笔,用艺术的力量加入了抗战的行列。

他也曾经在东南亚举办过三次画展,在印度办过两次,并且把画展挣来的所有钱都捐给了抗战事业。

其实,徐悲鸿也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出了一份力。

傅作义找来了北平艺术圈的人聊天,徐悲鸿也趁机就北平解放这事儿发表了意见,他劝傅作义要多考虑大局,把北平的利益放在首位。

0 阅读:0
底层史观啊

底层史观啊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