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原本刊载于日本《东洋经济新闻》,是一个以《在贫困中呻吟的女性》为题的专栏,历时三年左右,收集了几十位女性亲口讲述的故事,最后集结成书。到2019年该书日文版出版为止,该专栏的访问量已达1.2亿。
◇ 作者中村淳彦是一位20多年一直致力于女性贫困问题采访的记者,他用记述者的立场把这些女性的故事如实地展示出来。
◇ 她是在入学典礼前被迫成为“风俗小姐”的花季少女,
◇ 她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
◇ 她是在网络上征集“干爹”的学生,
◇ 她是住在阁楼上、交不起水电费的前外交官夫人
……
她们不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之后被归纳为一个数据。
她们被指责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全部责任,或者因为贫困被同情。
她们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她们是她们,其实也许也是我们。
02
1928年10月,伍尔夫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在剑桥大学的两个女子学院做了两次演讲。第二年,她将演讲内容整合成《女性与小说》一文发表,后来又将其大幅修改和扩充,最终写出了传世名作《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长文细腻风趣,充满想象力,处处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讲述了在一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贫困对创作的影响等问题,鼓励女性争取独立的经济地位,积极成就自我,开拓人生。
本书收录伍尔夫另一散文名篇《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
◎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为任何其他人。◎不论用什么方法,我希望你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去旅行,去闲散,去深思这个世界的过去或未来,去看书梦想,去徘徊街头巷尾,并且让思想的钓线深深地沉入生命的河流。
03
《第二性》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前从未公开小说手稿首度面世。
一部曾被萨特“判死刑”的小说,以波伏瓦少女时代挚友扎扎为原型,悼念她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友谊。
波伏瓦养女作序导读,附波伏瓦珍贵照片、手稿、信件。
九岁那年,希尔维初次遇见与她同岁的女孩安德 蕾 。她从未见过如此酷的女孩。与乖顺的“好学生”希尔维不同,安德蕾聪慧却叛逆,对一切若即若离。她经历过可怕的烧伤,身上带着火的印记。为了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她不惜用斧头砍伤自己。
她们变得形影不离。这感情炽烈、深入灵魂。从一起违抗学校秩序开始,循规蹈矩的希尔维一步步走向自由;生而不羁的安德蕾,却在家庭和礼法的约束下, 步步挣扎,逐渐成为困兽。
在波伏瓦的一生中,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扎扎去世后至少30年里,波伏瓦都觉得她的自由是用扎扎的生命换来的。——《波伏瓦传》
我们一起与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厌恶的命运抗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相信她的死就是我为自己的自由付出的代价。——波伏瓦 《端方淑女》
《形影不离》收录于磨铁经典第一辑“发光的女性”。本辑所选5部作品(《小妇人》《简爱》《一间自己的房间》《形影不离》)在女性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们呈现出一条关于女性自我发现、丰富和创造的历史脉络。
04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05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06
人畜共居的村庄黄沙梁,闲人刘二zui大的乐趣就是在村里游逛:他跟虫子玩,看别人劳动,问候枝头的小鸟,欣赏一朵花的微笑;他体会老鼠的艰辛,感受牛马的力量,看风把影子吹斜,丈量一场风有多远。他到谁家去从来不推门,等风把门刮开,然后进去,风又会把门关上。每天zui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早上站在村头,独自迎接日出。
他从一棵树木的枯荣领悟到生死无常,从一只鸟的哀鸣联想到祖先的命运。刘亮程汲取东方数千年诗意传统,开辟精神栖息地的文字王国,成就迄今无可超越的中文经典。
07
本书是高木直子在杂志《尽情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上发表的连载,加上一部分未发表的内容集结而成。杂志的连载始于2004年春季号,至今仍在继续。本书收录了至2010年夏季号为止,超过6年的连载内容。用彩绘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一个人在东京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开始一个人生活的,最多的,应该是考上了离家比较远的学校;又或者是想趁着工作的机会独立起来;还有一些是因为工作调动;甚至有些人只是单纯很向往一个人的生活;当然,还有很多除了这些以外的其他原因……一个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苦辣酸甜?
快乐或心酸,孤独或惬意,所有的感受都在那个小家里悠然而生,又在那个小家里渐渐消失。通过本书,曾经有过一个人生活经历的人可以回忆起许多值得留在心里的往事,即将开始一个人生活的人又能够学到很多有用的经验。
谁也无法预见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但希望每个人都会珍惜每一份小小的惊喜与感动,努力活出真我。
一起来体味吧!
08
当殷商的远征舰队将墨西哥西海岸纳入射程的时候,玛雅人对自己即将面对的命运仍旧懵懂无知……
前所未见的历史文本叙述。
上古文明在疯狂与理性之间振荡往复。
殷商舰队跨越千里的美洲诡异之旅。
跨越十三个时区的史诗想象。
隐藏着巨大机械人的金字塔!外星文明与地底人的大碰撞!殷商末代王室的宝藏之谜!这些均不会在本书发生。
历史就像是薛定鄂那只可怜的猫,在时空中永远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迭加状态。唯有当历史学家翻开典籍,开始打算研究的一瞬间,历史的真实状态才会最终凝结。但是这种凝结并非恒定,无法通过重复试验来加以验证。一位古希腊物理学家指出:“人无法两次研究同一段历史。”
所以,如果读者错误地将本文所涉及到的历史、地理、人文艺术、科学常识以及其他一切自然非自然学科与读者本身所在时空加以对照——哪怕仅仅只是因为他们看起来是如此地相似——并信以为真的话,作者绝不会为这种行为所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而负责,也绝不会承认自己错了。要知道,本文无任何中心思想,也不想表达任何思想内容。
09
◎ 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制造出新穷人?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警世之作,解读消费主义下的贫穷迷思。
◎ 在当代,人们能够作的,恐怕只有接受这就是一个消费社会,但始终警觉,才有反抗的可能。
◎豆瓣年度读书榜单、知乎年度书单榜首、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FT中文网年度商业书单榜首、多抓鱼年度鲜鱼榜、全国独立书店联合荐书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 ,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贫穷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 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10
“牛津艺术史”是西方当代最前沿最权威、体量最巨大的艺术史书籍,每一部分均由当今世界顶尖学者撰写,包括“中国艺术”“欧洲艺术”“现代艺术”等,这十部分以最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新颖材料,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艺术史的核心问题,并且每本均配有上百幅精美的彩色图片,与轻松的讲解文字一起,给予了读者全新的角度和观念去看待和理解艺术,被誉为“面向新世纪的艺术史入门经典”。
11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12
50多年的发明人生,经历无数失败和挫折后,詹姆斯·戴森开辟了一条颠覆现有产品的创新成功之路。气旋吸尘器、吹风机、空气净化风扇……戴森陆续发明和设计的产品不仅包含革新的科技,也是设计中的经典。
在《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一书中,戴森创始人兼首席工程师詹姆斯·戴森亲 自讲述了精彩的幕后故事—— 5127个气旋吸尘器手工原型,更小、更轻、更高效的马达……12个关键里程,让我们得以窥见独特的工程师文化、启迪人心的发明家精神,与独到的戴森哲学:从不害怕失败,天真的想法比经验更重要,永远不会让自己停留在荣誉上,激励下一代工程师,相信工程师和年轻人可以改变世界……
无论是创业者、科技创新人士、工程师、设计师、教育者,还是坚持追梦的普通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灵感、信心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