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军师长,解放前夕和平起义,活了105岁,弟弟名字家喻户晓

我是居间呀 2025-02-20 15:30:34
01

马识途这老兄,真是那种能把“历经风雨仍挺立”的俗语演绎得淋漓尽致的人。

1915年,在重庆忠县出生,地方上那时候乱得就像鸡窝,他16岁就闯荡到了北平,人家那会儿读书人三大梦想:高考、北漂、变革命,他全都给圆了。

到了南京中央大学,这位哥们儿不仅学业上得心应手,还趁机加入了南京的秘密学联小组。

话说有一回,马识途跟他的小伙伴们讨论革命理想,场面一度相当激烈。一个小伙伴问他:“识途,你这么拼,图啥呢?”

马识途眉飞色舞地回答:“图啥?图个心安理得啊!想想咱们这一辈子,不就为了把这世界变得更美好点儿吗?”

这哥们的笔力也不是盖的,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民作家,一边战斗一边写作,简直是文武双全。他的作品,那是笔笔带刺,文文见血,跟他的生活经历一样,都是硬气的很。

老马说过,写作不仅要文笔好,更要有骨气,要让那纸张都能感受到你的铁血与柔情。

马识途老先生一生都在“以笔为剑”,用他的文字和信仰,为祖国和人民抒发最深沉的情感。这位老先生,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无论多少艰难坎坷,都挡不住他前行的步伐。

02

马识途和刘惠馨的故事,那简直是一部革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共同追求着光明的未来,还能抽空吟诗作对,把革命当成了两人世界的浪漫旅程。

1939年底,两人结婚了,地点选在了湖北恩施的一个柑橘园里,这个地方不光是他们的新家,还是个挺重要的革命交通站。婚后的生活,对他们来说,虽然有点辣,但多半是甜的,有点像恩施那边的土家辣椒,辣得来劲,甜得回味。

马识途在家里的某个夜晚,看着刘惠馨,半开玩笑地说:“惠馨,你说咱们这革命夫妻,别的没有,能把这份日子过成诗,也算得上是豪情壮志了。”

刘惠馨笑着回他:“识途,和你一起,即使是革命,我也觉得是种甜蜜。只是希望这首诗别写得太悲壮。”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41年,国民党的“皖南事变”后,白色恐怖迅速蔓延到了鄂西。两人的革命生活突然被插入了一笔沉重的色彩。更糟糕的是,因为叛徒出卖,刘惠馨被捕,最后惨遭杀害。

马识途得知噩耗后,心如刀割,但他知道悲痛不能沉沦,只能化作斗志。他在一个冷风凛冽的夜晚,独自对着夜空中的星星,苦涩地说:“惠馨,你看到了吗?你牺牲了,但我们的斗争还得继续。你的精神和我们一起,永远。”

后来,马识途在《我爱我的祖国》中写道,那是对刘惠馨的深情悼念,也是对那个战火纷飞,却依然燃烧着希望与爱的年代的回顾。他以笔为枪,继续他的斗争,把个人的悲欢融入国家的河流,为了信仰和未来,不曾有一刻放弃。

马识途的人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一场从未结束的革命,而他的笔,就是那把永不生锈的武器。

03

马识途这一生,绝对比市面上那些谍战剧还带劲儿。你要说《潜伏》编得好,那是因为现实里真有马识途这种人,他的戏剧性人生,编剧都不敢加戏。

他当年搞地下工作,随时都在变脸,堪称“民国最强身份生成器”。

身份证有风险?没事,我直接变个名字。

原名马千木,结果摇身一变成了“张司光”,再一笔一改,变成“张同先”。

但你别说,这一套比变魔术还顺溜的身份转换术,真就让他在那危险重重的环境里硬生生地活了下来。

其实,这哥们儿的心是带着一个大坑活着的——妻子牺牲,女儿下落不明。

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崩溃?可马识途硬是把悲痛按在心底,转身就继续革命事业。

但你别以为他真是铁打的,这哥们儿后来花了整整二十年,终于在党的帮助下找到了女儿。那一刻,他是真的哭了。

不是为自己,是为那个他曾以为再也见不到的孩子。

当时,四川那边战局紧张的时候,他的上级特委书记叛变了,局势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随时可能有人找上门来收拾他。

可马识途丝毫不慌,直接摇身一变,成了“出口商”,从四川一路跑到香港。

这一路上,堪比民国版《夺宝奇兵》——随时可能被认出来,随时可能被抓,但他就是靠着一张死人都能忽悠活的嘴,一路混了过去。

到了香港,马识途可不是去吃茶点、逛铜锣湾的,他是去汇报工作,跟上级接头。

这一来一回,香港成了他生命里最关键的转折点,既是避风港,也是新的战场。

他后来回忆说,那时候的香港对他来说,是一半希望,一半刀口舔血的现实。

到了1949年11月,解放军大军压境,大西南解放进入倒计时。

马识途站在山头,望着远方的战局,忍不住对身边的战友说:“看吧,我们坚持了这么久,终于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了!”

这话听着很激动,但要知道,这位老哥是真的等了太久。

这些年,他不是被追杀,就是在跑路,随时都在刀尖上跳探戈。

这一刻,他终于可以不用再换名字,不用再假装卖猪鬃,不用再担心明天的太阳会不会照在自己身上。

他终于熬到了那一天。

04

当时,马识途和他哥哥马士弘这一对兄弟,一个在红军一个在国军。

马士弘在日军侵华时候一气之下投笔从戎,去了黄埔军校,想必那时候是心想:“我得为国家做点什么!”学成归来,却不料兄弟已经在另一边画了个大红圈。想当初他们俩在家里还争谁洗碗呢,如今却是一个洗红旗一个洗蓝天。

1949年底,马士弘带领的部队在川西安德起义,心里想:“这蓝天不好混了,我还是跟我弟弟去弄个红旗飘飘吧。”就这样,从此他也踏上了光明之路。

到了1950年,马士弘被派去西南军区报到,还没等他摆平心情,突然听说贺老总身边那位川康特委副书记竟是自家弟弟马识途。这消息让他差点没当场石化,内心戏比肥皂剧还丰富:“我弟弟?马识途?!特委副书记?!”

两兄弟重逢时,马识途见哥哥来了,第一句话就是:“哥,你这一蓝一红的,跟过年挂灯笼似的。”

马士弘也不甘示弱:“你小子也不差,从小你就喜欢玩泥巴,现在好了,玩成了泥巴中的司令。”

他们这番相见,周围的人听了都忍不住笑出声。贺老总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感叹道:“看看,这就是兄弟,一红一蓝还能笑成一片。”

05

1934年,马士弘还在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上学,原本的目标挺简单:学成归来,做个经济大拿,混个官职,人生就算稳了。

可谁成想,日军侵华的消息像一盆凉水当头浇下,他一拍桌子,决定:读书这事儿,先搁一边,老子要上战场了!

就这样,他投笔从戎,毅然加入黄埔军校第11期,觉得自己即将走上“拯救国家于水火”的英雄路。

事实证明,英雄路没那么好走。

马士弘从黄埔毕业后,进了“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视察团,这个机构听着像是搞民生建设的,实际上就是去各地打探风向,换句话说——“国民政府版的市场调研部”。

这个身份别说在地方上,哪怕在家里也有点威风。

这不,1936年,弟弟马识途因参加学生抗日运动,第一次住进监狱,家里人急得团团转,最后一合计:“这事儿,还得靠三哥。”

于是,马士弘立刻大摇大摆地出现在监狱里。

马识途当时正靠在牢房角落,心里还琢磨着是不是要习惯这铁窗生活,结果一抬头,就看见自己亲哥。

马士弘冲着狱警扬了扬下巴:“我弟弟,带走。”

狱警看看他这身行头,再看看旁边等着点头哈腰的地方官员,心想:“这位显然是大人物,咱犯不着跟这种人较劲。”

于是,马识途就这么被放了出来。

走出牢门,马识途还一脸迷茫:“哥,你咋混成这样了?”

马士弘一边整理袖口,一边撇了撇嘴:“怎么着?这身行头不够唬人?”

马识途瞅着他,忍不住感慨:“哥,你这模样,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要接我去当大官呢。”

马士弘笑笑,拍了拍他肩膀:“当大官就算了,先给你找条正经路吧。”

临分别的时候,兄弟俩站在路口,谁也没说话。

马士弘心里清楚,这次走之后,兄弟俩很可能就站在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上。

马识途也明白,自己这一辈子,可能不会再过上普通日子了。

他忍不住问:“哥,你说以后咱俩会不会还站在一条路上?”

马士弘笑了笑,眼神里带着点深意:“谁知道呢?路是人走出来的,关键是看最后能不能绕回一块儿。”

说完,俩人摆摆手,一个往左,一个往右,谁也没回头。

战乱年代,兄弟俩在不同的阵营里摸爬滚打,可无论身处哪里,他们心里都清楚,对方一直在某个地方活着,过着自己的日子,走着自己的路。

后来,每次有人提起“你们兄弟俩关系怎么样?”

马识途总是笑着说:“关系挺好的,就是意见不统一而已。”

马士弘则摆摆手,幽幽地说:“谁也别劝,咱家没人吃后悔药。”

但谁都知道,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远离,因为家里人的名字,永远都在对方心里。

有些兄弟,吵吵闹闹一辈子,老了还能一起钓鱼吹牛;有些兄弟,走着走着,就走成了时代的两端。

但不管走多远,他们都还记得彼此最初的模样。

这条路,谁都不轻松,但他们始终都在某个地方,惦记着对方。

0 阅读:27
我是居间呀

我是居间呀

我是居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