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李梦彪在门口贴告示:凡替胡宗南求情者,一概不见

我是居间呀 2025-02-20 15:37:42
01

胡宗南的儿子胡为善,在1970年接受专访时,跟大家透露了个内幕,说他老爸在台湾“非常后悔”。

什么意思呢?

这篇文章咱们好好讲讲。

02

你听说过“逃婚”这个理由报名黄埔军校的吧?没听说过吧?那你就没听过胡宗南的故事了。

这个人,开始是个乡村教师,年纪轻轻就当了教师,早早进了社会,结果让人家老爹给安排了个婚事。你说,谁能忍得住家里安排的婚事?胡宗南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给人当“丈夫”,于是他就做了个决定——逃婚。咋逃呢?当然是跑去报考军校了。

其实,你得理解,胡宗南那会已经30岁了,按正常情况来说,已经是“叛逆的晚婚青年”了。不过,他的选择极其“有远见”——逃婚的同时,他还带着一种“我能成功”的信念去考军校。你要知道,那时候的黄埔军校可是有个硬性标准——身高要求。

胡宗南那时候也没打算突破自身体型的极限,毕竟这不是隔壁的“巨人学校”,他不到1米6。

不过,这事儿不巧——真的是不巧——他就这么在黄埔军校的门口被挡了回来。那会儿,他应该心里都在想:“我可能就注定要去教书了。”

可是天不作美,运气却来敲门。你猜怎么着,他碰上了廖仲恺,刚刚从国民党内部跑出来的一个重磅人物。这一遇见,哎呀妈呀,天哪,事儿就这么发生了!廖仲恺觉得,哎呀,胡宗南这个人“不错”啊,虽说个子小,但脑袋聪明,眼神锐利——不愧是“少年白领”啊。

于是,廖仲恺一拍大腿,给胡宗南来了个“破格录取”。你想象一下,一位身高不到1米6的男子,竟然凭借一张“倒霉”面孔,硬是闯进了黄埔的校门。别人是因为身高被淘汰,而他是因为“有点意思”被破格录取。

就这样,从“逃婚”开始,胡宗南就开始了他的“荣耀之路”。

03

进入黄埔军校,胡宗南那可真是“大龄考生”了。在黄埔,别说是中年考生,就连那些年少有为的二十来岁的学生,日子也不见得好过。胡宗南的起点,简直就和后来的天才少年、股市牛人比,还差了好几个“人生赢家”的档次。

他在黄埔军校的成绩,也就属于“能混个脸熟”的那种。结果,胡宗南却被安排进了第四队,那个位置,基本上是“吃香的喝辣的”都轮不到你,排队等饭吃那种。但,胡宗南天生有个“会捉机会”的本事——没错,哪怕在最后一排,他也能蹭上一碗好菜。

为什么?因为他会写字!不是书法家那种“天书”,而是那种“能让你看得懂的字”,而且特别好看。你看,一些人天生就有这个本事,你说写字好能怎么样?用在这儿就能成为“校长办公室文员”,负责抄写蒋介石的文件。你以为这是什么工作?

其实,这就是“捉住机会”的典型例子。想想看,蒋介石又不傻,他看见胡宗南是个浙江人,手写字还不错,顿时心情大好,“这小子不错啊,老乡嘛,重用重用。”

于是,胡宗南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在蒋介石面前露了一次脸,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写几封信,结果让蒋介石对他产生了“老乡情结”。你说,这种机会是不是别人给你也不一定抓得住?你看蒋介石也就是那种“识才的眼光”,所以胡宗南便趁机溜进了第一梯队——不再是低调的第四队了,直接进入蒋介石的视线范围内了。

至于打仗,他可不光靠“会写字”这一项技能。想当年北伐的时候,胡宗南就像个热锅上的蚂蚁,怕别人不知道他能“拼命”。每个军人都是想“出彩”的,而胡宗南就特别懂得怎么“拼命”出风头。那时候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你敢不敢冲,敢不敢死,谁敢冲得更前,谁就能先一步站到高地上。

你想象一下,胡宗南在打陈炯明的时候,那场战斗拼的就是谁更不要命,谁的士兵更能在枪林弹雨里不皱眉,黄埔出身的士兵可不怕死,都是为拼命而生的。这不,最后这仗打下来了,胡宗南因此一跃成名。这种局面,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悬?就这“拼命三郎”一样的打法,直接把他从四队送上了第一线。

04

当然,年纪大了有年纪大的好处——他能淡定。你看那些年轻人,多少人都在校内搞小团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就差拿个小本子记录谁看谁不顺眼。胡宗南呢,倒是没怎么参与。他的做法很简单:站在一边,观察,不发表任何意见。那时候,蒋介石也是“当时的局势也不明朗”,不敢先下决定,但他最看重的就是胡宗南这种“沉稳不争”的表现。

而且你想,蒋介石是什么人?他手底下的将领一个个都和他争权抢利,完全没个定性,没个稳重的样子。相反,胡宗南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太能忍了。”能忍的人,蒋介石最喜欢。

就这样,胡宗南在四一二事件后,凭借着“始终保持低调、不添乱”的本事,竟然逐渐脱颖而出。当时有一批黄埔的精英跑了,留下的都不是那么能打的,蒋介石一看,哦,终于有个能捱得住、能独立思考的了,便开始倾斜资源,重用胡宗南。

有趣的是,升职后的胡宗南反倒变得更“低调”了。他知道,这时候要装得像一个“不可一世”的人不太行,毕竟蒋介石这些年混得也够久了,不是想要个自大狂就能捞到好位置的。而且,你也能看出来,胡宗南的人生哲学就是——比别人低调,结果比别人更快爬到前面去。这种做法,和咱们今天上班时那种不吵不闹、安稳躺平的人简直一模一样,最后捞着个好职位。

所以,胡宗南那时候简直就是“沉稳派”的代表,啥事都不抢眼,不争风头,但一出手就能让你吃惊。蒋介石知道,能在风起云涌的环境中不慌不忙,才算是一个真正能治天下的人才。所以,胡宗南就这样,像个风平浪静的湖面下涌动的水流,慢慢地,最终爬到了顶端。

05

1927年,当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22师的师长,成了黄埔第一个将军时,大家都瞪大眼睛看着他。这么个“黄埔第一”,可不就是上天给的好机会,哪怕他那时候的军事经验也不过是“多参加点军事会议”和“偶尔亲自带队训练”——说白了,就是属于那种“老板喜欢我,什么活都能干”的类型。

然后你看,他在围剿红军那时候不敢松懈,啥事都往前冲,动不动就“上阵杀敌”,结果就这么一步步往上升,升到了第一军的军长。这时候,有个黄埔学弟站在旁边看,笑着说:“兄弟,你这么拼命,是想让蒋总给你发个奖状?”但别忘了,蒋介石看上的,除了拼劲儿,还有那股子“看上去靠谱”的气质。胡宗南做的,不是打仗,而是“做姿态”——他从来没掉队,站得稳,心态特别好。

再说抗日战争时期,这几年,他几乎没怎么真正打过大仗,几场战役下来,实话说,唯一能勉强称得上“稍微有点亮点”的就是淞沪会战。不过,没关系,这可不是胡宗南的错,毕竟“运气好”也是一门技术活,能站在蒋介石身边就已经够幸运了。

当时的蒋介石其实挺擅长做“选拔人才”的工作——你不打仗也没关系,反正只要你在背后帮我捧个场,站得住,看到我发号施令,你就能“脱颖而出”。

胡宗南就是这种人,位置站得稳,蒋介石没什么理由不重用他。至于战功嘛,咱们可以这么理解:在蒋介石的眼中,胡宗南能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帮我稳住军心,搞搞名头,顺便在战场上露露脸”,战斗嘛,留给其他人去拼,反正胡宗南这小哥儿不怕站得太远,站得稳就行。

所以到了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已经是那个拥兵50万的战区司令长官,掌握大权,成了所有黄埔学生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可你仔细想想,他这一路升迁,不是打下了什么大江山,而是凭着“好运气”。

06

胡宗南这人,当年在西北横着走,号称“西北王”,手下几十万大军,气势上怎么也得像个半成品的曹操。你想啊,站在西安城头上,看着黄土高原,伸手一指,跟手下说:“这块地盘,全是咱们的。”

可惜,世道变得太快,刚享受了几天“王”的待遇,转眼就被打成了“逃兵”。

话说1947年,胡宗南正带着几十万人马,兴高采烈地奔着延安去了,心里估计都已经在想:“哎呀,这一仗打赢,估计就能进全国战神排行榜了吧?”结果刚进延安,屁股还没坐热呢,彭老总那边已经摆好了局,等着他往里跳了。

胡宗南当时的心情,估计跟一个刚点了外卖,结果发现餐厅关门了一样——“合着我特么是白忙活了?”

可不,彭德怀带着两万人在后面追着他打,绕着大西北转圈圈。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在西北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被晃得像一帮走失的驴群,想进攻吧,吃不上饭,想防守吧,敌人不正面硬刚,就跟你打太极。打到最后,胡宗南自己都有点不耐烦了:“咋回事儿?我带了几十万大军,咋就像被几万人牵着鼻子走呢?”

其实很简单,他从头到尾就没摸清楚彭德怀这人什么路数,人家压根不按套路出牌,前一天还跟你周旋,第二天就切了你的补给线。胡宗南心里估计有数了:“完了,我这‘西北王’,不是当国王,是当靶子来了。”

但蒋介石呢?这时候还在寄希望于胡宗南:“你行的,你带这么多兵,不可能打不赢。”胡宗南心说:“老蒋你是真不在前线啊,你让我这几十万人在黄土高坡上蹦跶,你知道水有多难找吗?”可他嘴上还得硬撑着:“行行行,我再试试。”

结果试来试去,没一回合站住脚的。最后,他一看局势不对,果断“改编”剧本,把指挥权交给了参谋长罗列,自己一扭头,坐飞机跑了。坐在飞机上,看着底下那片他曾经指点江山的土地,胡宗南估计心里嘀咕:“妈的,我到底是来打仗的,还是来玩命的?”

到了台湾,本以为能抱紧蒋介石的大腿,继续混个风生水起,结果一落地,发现老蒋对他的态度比西北的天气还冷。毕竟,蒋介石心里也有数:“你这一战,几十万兵力打成筛子,还跟我装什么能耐?”

胡宗南这才意识到,他原本以为自己是个主角,结果到了台湾,发现自己连个配角都不是,最多算个“前朝遗老”。他想出去走走,发现没人叫他;他想发表个高见,发现没人听他说话;就连打个电话,电话那头都得愣一下:“哦,是胡先生啊,您还有什么事?”

有一天,他在台湾街头晃悠,看着人来人往,突然有点感慨,身边的朋友问:“胡先生,怎么了?”

他叹了口气:“哎,以前我在西北,谁见了不得叫声‘胡司令’?现在呢,没人认识我了。”

朋友安慰他说:“没事,至少你还活着。”

胡宗南翻了个白眼:“这安慰跟没说一样。”

到了晚年,胡宗南基本就彻底成了个“透明人”。有时候,他会翻翻地图,看看大西北,心里估计还会想:“哎,要是当初没那么冲动,我是不是还能在那儿坐稳点?”

不过这世道,没后悔药吃。胡宗南最后的生活,就像他最后一战的结局——悄无声息,没人再提起这位“西北王”的辉煌。就像一场戏,灯光暗了,演员下台,观众鼓掌,转身就把这出戏给忘了。

07

胡宗南落脚台湾的时候,估计还以为自己能躺平了,心想:“老子好歹也是个西北王,虽说战绩不咋地,但起码还是个历史人物吧?再不济,也能混个‘功勋老将’的待遇,坐坐太师椅,聊聊往事,等着小辈们敬杯茶,叫声‘胡老’。”

但他没想到,台湾的这帮人压根不给他这个机会,尤其是李梦彪,这位堪称“反胡第一人”的猛将,见了他就恨不得原地弹劾三百遍。

李梦彪在胡宗南刚落地的时候,就一边摇头一边嘀咕:“咱大西北都丢了,你还活着干啥?”然后不声不响地在自己家门口贴了个告示,写着:“凡替胡宗南求情者,一概不见。”这要是放到今天,简直就是把胡宗南的社交账号给永久封禁了,连点赞和评论的机会都不给。

胡宗南心里当然是不服的,毕竟以前走哪儿不是前呼后拥?结果现在好嘛,出个门都得避着走,连跟人打个招呼都像是在挑战别人的道德底线。

蒋介石呢,心里其实早就对胡宗南失望了,但毕竟以前的交情还在,也不能真让他彻底完蛋,于是象征性地帮他说了两句话,意思是:“行了行了,别闹了,让他自己待着吧。”

日子一天天过去,胡宗南也没什么精神头了,天天在家看天花板,有时候盯着盯着,突然冒出一句:“我还不如战死沙场呢。”

到了1962年,胡宗南病倒了,住进医院,整个人也蔫儿了,心里想着:“算了,反正现在谁也不记得我了。”

胡宗南,曾经的“西北王”,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不是因为战死沙场,而是因为——没话题了。

0 阅读:7
我是居间呀

我是居间呀

我是居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