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上的扫帚、拂尘与扇子:老赵闲聊博物馆与古塔中藏着的志公4

乐艺会 2024-05-04 07:06:05

2、扫帚、拂尘与扇子的异态

但是,在一个特殊的志公艺术图像中,却出现了全新的要素。那就是北宋元丰八年石篆山摩崖石刻中的志公洞。石篆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佛会村,包含儒、释、道三教内涵,开凿于北宋元丰至绍圣年间。其中的志公和尚龛(即石篆山2号龛),镌刻志公与底子组合雕像,由于有岳阳文惟简镌乙丑年铭文,所以学者推断本龛营造完毕的时间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

大足石篆山第2龛宝志弟子组合像中,宝志头戴三布帽,左手持矩尺,腕间挂剪刀,右手作剑指状;弟子脚穿绊耳草鞋,肩上横锡杖,仗首挂一方斗及秤、秤砣,尺,右边挂一扫帚。

哆啦B梦的相册

网络资料

对于我们常见的志公艺术图像来说,三布帽、锡杖、杖首悬挂尺、剪刀都是常见的。但是方斗、秤以及扫帚,则是很少见到。那么,方斗扫帚这又是什么路数呢?

我们先来看看铭文的内容:梁武帝问志公和尚曰世间有/不失人身药方否公曰有方/[使]不负心二具□□三两慈/悲三寸忍辱[根]□□□[善][方]/[便]五两□知□六分□烦恼/七□右作药七味并□平等/就上将知惠力□□入三昧/火炖[世][尊]□中[金][刚][杵][得]□炼六波罗蜜为丸如[菩][萨]□/子大早朝以八功德水下七/丸忌三[恶][不][嗔][痴]/麻作袂裘草作鞋摇头不/肯下山[寨]□□[鹿]□[花]/过笑得□□□□□/岳阳文惟简镌乙丑岁。

这段铭文源自一段公案,内容是梁武帝问志公和尚:"如何修行得永劫不失人身?"的故事。当时志公回答的全文是:"贫道有一药方,往五蕴山中采取:不瞋心一具,常欢喜二两,慈悲行三寸,忍辱根四橛,智慧性五升,精进意六合,除烦恼七颗,善知识八分。右件(即指上述)药用聪明刀,向平等砧上细剉,去却人我根,入无碍臼中,以金刚杵捣一千下,用波罗蜜为丸,每日取八功德水服一丸,即得永劫不失人身。服药忌口,少语第一宝,忍辱无价珍,莫说他人过,终归自损身。骂他还自骂,嗔他还自嗔,譬如木中火,钻出自烧身。"

从这个语境来看,这次志公石窟造像上视觉要素中的各种物件,其实都是用于借喻度人之手段而已。我们来做一个推测:

常欢喜二两,是可以称重的。所以就有了对应的称秤;

慈悲心三寸,是可以丈量的,所以就有了对应的量尺;

智慧性五升,是可以匀量的,所以就有了对应的方斗;

除烦恼七颗,既然需要祛除,所以就有了对应的扫帚;

右件药用聪明刀,向平等砧上细剉,所以就有了剪刀。

方斗与扫帚,乃是此前志公杖头悬挂物件中不曾发挥的新物件,但是,南宋释慧远在《志公和尚赞》中明确提到了扫帚:“一据独龙冈,三朝扬圣化。擘破老面皮,索尽辽天价。当时误杀张僧繇,谁料而今转更遥。描不成,画不就,三个骰儿抛十九。一段风光何处有,曲尺翦刀并扫箒”。

杖头上既挂剪刀,矩尺,又挂布帛、绳索,还挂扫帚秤具方斗,也怪不得宋代释慧开在《志公和尚赞》中说杖头挂的都是零零散散的家什物事了:“杖头络索闲家具,应谶三朝经几秋。生向鹰窠来处异,面皮擘破十三头。叻,因渠达磨枝条布,恼乱春风卒未休”。

虽然从南梁到唐代到北宋的文本中,志公杖头的物件要素一直基本没有变化。就是剪刀、铜镜、布帛。而到了南宋的文本中,却出现了扫帚,但是却未必能得出扫帚要素一定是南宋出现的结论,因为具备扫帚要素的志公雕塑的年代,却是北宋元丰八年。可见,大致可能是,志公的杖头要素,具备若干不同的版别路数,各自按照不同的路径在发展。有的是剪刀曲尺布帛的版本,有的是多了扫帚的版本。

既然志公持扫帚已经从北宋就有了图像定型,至迟在南宋也有了文本依据,那么,我们也可以由此谨慎地推测,浙江博物馆所藏一件明代龙泉窑青瓷人物,非常可能就是志公本尊。见下图:

标 明代 龙泉窑青瓷人物塑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1、执扫帚的神仙本来就少,比如和合二仙中的拾得、赵州从谂禅师、或者扫秦的疯僧等等,而执扫帚而能被商家开发作为瓷器商品的神仙更少,理应是当时社会大众比较熟悉普及的神仙才具意义。志公恰恰符合这种要求。其实拾得的扫帚与志公的扫帚,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构性,志公的扫帚,按照上述我们的对应解读,就是要祛除人性烦恼,而拾得的扫帚,按照南宋方回的解释,同样就是要扫灭人世贪嗔痴。

他在《题寒山拾得画像》中云:我读寒山拾得诗,唐初武德贞观时。此必前朝老进士,开皇大业不仕隋。长歌短舞芙蓉句,开元元和尚无之。一帚天台国清寺,扫灭人世贪嗔痴。文殊师利复现世,僧俗未妨疑传疑。或题松下读黄老,臆辨二叟果为谁。谚云橘皮错认皮,九方皋马遗黄骊。呜呼甚矣吾衰矣,郁郁都都焉雄雌。

狩野常信《寒山拾得图》

《古佛画谱》赵州从谂禅师

清代《疯僧扫秦》挂屏局部(盛世收藏论坛)2、普遍流传的执扫帚的神仙,主要就是和合二仙中的拾得,但是拾得与寒山一样,都是少年,但是志公在文本中则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这才与青瓷人物造像年岁符合。

南宋 法常 《寒山拾得丰干图》

五代 贯休(传)《写经图》又考为《寒山拾得图》

宋末元初  颜辉 (传)《寒山拾得图》2015年台北宇珍国际春拍

元  因陀罗《寒山拾得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无款《寒山图》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更为有意思的,是山西介休大罗宫中明代合和二仙彩塑(见下图1),其中拾得双手所捧,姿势与青瓷志公完全一致,所执之物,也应该是小型短扫帚。另外,泉州开元寺砖雕墙上,也塑有持扫帚的拾得,也是年轻小伙,蓬头无帽,笑容可掬。(见下图2)这可以为青瓷造像人物所执之物为扫帚,提供更为有效的参照。

山西介休大罗宫 拾得

泉州开元寺砖雕拾得

不过,青瓷人物不仅头戴三布帽,而且老态龙钟,虽然与拾得一样,彼此大家都是持扫帚的神仙,但是青瓷老者实在无法去匹配落实为年轻调皮的拾得了。

3、和合都是蓬头头陀打扮。而志公有着醒目的志公帽、志公巾(宋代始,巾已是变相之帽)。而且志公巾的梯形框架,厚重布料质感与青瓷造像完全神似一致。

木庵禅师志公巾  选自有琴舒歌资料

《清俗纪闻》志公巾选自有琴舒歌资料

日本黄檗宗志公巾 选自有琴舒歌资料

日本 志公帽资料

4、这位头戴三布风帽、手持扫帚的,还是个老者。而风帽而老者,又有广泛社会辨识基础的,其实并不多见。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浙博的这件青瓷人物,大体是志公。不知众位看官觉得如何?那么志公手中的物件,是不是也可能是其他物件诸如扇、拂尘之类呢?巧了,就算这个神仙手持的是扇子、拂尘,那也是志公的常执之物,而且,从某种角度,不排除,志公艺术图像中出现的扫帚,或许就是从扇子拂子的形态中演变而来,亦未可知。唐代李白在《志公画赞》中云: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锦幪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量,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住何所。

这是说宝志肩扛的锡杖上挂着刀、尺、扇三样东西,被认为是预言了南朝的三个朝代,即刀代表齐、尺代表梁、扇代表陈。可见,在唐代文本中,志公就有了扇子的要素。

南京灵谷寺有著名的“三绝碑”:吴道子绘的宝志禅师像、李白作的像赞、颜真卿誊写的书法。李白的像赞就是上述的文本。宝志禅师在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圆寂,梁武帝在紫金山独龙阜建了一座五层的墓塔,张僧繇绘了宝志像。唐代吴道子根据张僧繇的画摹绘了志公像,刻在石碑上。李白游览金陵看到此画,写下了40字的画赞一篇。又过几年,颜真卿任升州(今南京)刺史,看见李白画赞连连称妙,以正楷重新誊写,刻在碑中志公像的上方。元朝此碑已毁,重刻时,加上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兆书写的《宝公菩萨十二时歌》。明代时,因这里为明孝陵让路,所以寺和塔都移到了灵谷寺。到清朝,乾隆皇帝江南时,写下了“净土指南”4字,刻在了碑最上面。“三绝碑”由此成了“五绝碑”。

灵谷寺五绝碑中杖头悬扇的志公

本图显然是三绝碑志公的同粉本,剪刀、尺子与扇子非常明确

所以,假设浙博青瓷人物确为志公,那么他持扫帚(扇拂)的造型特征与其它持扇类神仙也有得一比。

明代宣德 北京白云观 道德天尊造像

明代武当山紫霄宫 铜铸贴金 道德天尊坐像

在敦煌莫高窟第395窟(伯希和编号147a)甬道南壁图绘志公形象,像已残缺,现仅存山峦与一鹿。这就是著名的颈部掛包包的那头鹿,年代为五代。

依据二十世纪初伯希和考察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该图像的全貌(见下图),画中为老龄僧人,头戴一通肩风帽,着宽袍服饰,“左手持一长杆,杆上挂有类似葫芦、伞状物等物”。《伯希和石窟笔记》记载了图像旁的题识:“萧梁武帝问 (?)公(?)和尚如何修道和尚以偈答。”

在这个五代敦煌志公画像中,其杖头所悬挂的“葫芦、伞状物”,其中的伞状物,其实就是倒悬的扇子或拂尘。这种杖头的袋状物也继续萦绕困惑在其他地区的志公造像之上。四川广元观音岩第105号龛唐代天宝末年宝志观音同龛并立雕像中,宝志居于右侧,头披风帽,着交领袈裟,锡杖斜依在右肩上,“杖端挂有剪刀、直尺及袋状物(镜?)”。这个袋状物,按其形态,既可以是直柄铜镜,也可能是直柄团扇。

宋理宗时期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五灯会元》云:金陵宝志禅师宝志禅师。初,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钟山大沙门僧俭出家,专修禅观。宋太始二年披发而徒跣,著锦袍往来皖山剑水之下,以剪尺拂子拄杖头,负之而行。天鉴二年梁武帝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如何?”答曰:“在书字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帝尝诏画工张僧繇写师像,僧鹞下笔辄不自定。可见,在南宋《五灯会元》中,志公的杖头,赫然有着拂子了。可见,志公杖头之物,也一直在演变,这种演变,有的是对图像的误解,比如,倒悬的拂子,非常类似铜镜或者扇子,剪刀也可以类似葫芦,有的呢,则是为了附会文本而作的刻意对应,一如石篆山志公龛上的方斗与扫帚一样。当然,倒悬的扇子也完全可能被误会为扫帚。这里我们不便去探究谁误会了谁,谁是衍生产物,只是在客观上,形成了志公艺术形象的若干粉本、路径与模板。

执拂志公图在下图水陆画中,风帽四州大圣与风帽宝志公同在,志公居中,没有戴三布帽,身边跟着一位手持锡杖的随从,这个锡杖上也正是悬挂着志公的招牌要素尺子,没有剪刀,但是赫然有着一把拂尘。

四州大圣志公万回等众水陆画轴

在下图僧伽三圣石雕中,风帽四州大圣与风帽宝志公同在,志公居僧伽之左,手持锡杖,杖首之物漫灭不清,但是类似有一定宽幅,锡杖上也许除了悬挂志公的招牌要素尺子、剪刀之外,或者也有扇子存在。

北宋天圣六年宜宾风帽僧伽与风帽志公

在下图僧伽三圣石雕中,风帽四州大圣与风帽宝志公同在,志公手持锡杖,杖首之物有剪刀,曲尺和拂尘之属。

北宋靖康元年风帽僧伽与风帽志公

僧伽三足凭几

持锡杖志公

持锡杖志公优游哉客栈 资料

从上述文本依据与图像举凡,我们可以知道,老态龙钟、三布帽、持锡杖、杖首悬挂物件,物件主要为剪刀、尺子、布帛,而且拂尘也是招牌要素,这些就是志公艺术图像要素的关键要素。由此,我们可以获知,宋代泉州开元寺镇国塔石雕上,就存在着完全匹配这样形象要素的志公图像。见下图。镇国塔  东塔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由文偁禅师主持建造。为安放舍利之五级。宋代改十三级木塔,后僧人改造七级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改建石塔,历时12年建成,通高48.27米。自下往上分别依照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佛教五乘佛法排列,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人物之间按对称关系成对排列,形成一组系统分明的佛教人物关系图。东塔须弥座雕刻有释迦牟尼生前因缘、出世后的行迹以及佛教中的譬喻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的佛传图40方,现实有37方。

乐艺会资料

而在花钱中的风帽志公,其锡杖上则难以看到物件,大致是因为钱币本身面积有限,一些琐碎的要素难以展现吧。

学思堂藏品

僧伽主题花钱 胡坚藏品

关于僧伽要素的历史文化艺术图像演变,且听下回继续分解。谢谢大家。

原创版权,违者必究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