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遭受宫刑苏武洒泪归汉都和他有关?

刻度说 2019-06-15 20:07:26

朔风急,斜阳如血。

汉朝使者,持节云中、北海牧羊十八年的苏武终于要回汉地。此时和苏武对坐而饮的人,虽然留着匈奴发,穿着匈奴衣,却长着一张汉土人士的脸,很显然,他不是匈奴人。此人神色悲戚,眼神复杂,饮至酣处,忽然离席而歌,拔剑起舞:

跋涉万里,穿越沙漠;

为君带兵,出征匈奴;

刀箭用尽,归途断绝;

士兵阵亡,尽毁名节;

老母已逝,报恩无门。

他是李陵,原是陇西望族,世代为将,现在却是匈奴降将,声名狼藉。他是苏武年轻时的同事和好友,曾和苏武一起在汉武帝身边意气风发,挥斥方遒。

这次应该是这对老友在胡地第三次见面。

第一次见面是李陵受匈奴单于之托,来劝降苏武。那次李陵自感羞愧,本不想来,无奈上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做说客。

他劝慰苏武,人生如朝露,何必这样折磨自己,要学会放下。

然而,他自己又何曾真正放下? 陇西李氏,飞将军李广之孙的荣耀是刻镌在骨髓里的印记;沙场征伐,报效汉室是他与生俱来的梦想。岂是“放下”二字就能轻轻带过。

2

第二次北海相见,是他为苏武带来汉武帝驾崩的噩耗。

苏武滞留胡地期间,母亲过世,妻子改嫁,他也没有像听到这个噩耗悲伤,以致悲恸过度,咳血不止。

苏武南向而拜的是他的汉土故国,是他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是身在大漠之北,还是北海之滨。而汉武帝就是那个精神家园的符号和标志。

汉武帝的死,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坚守多年精神家园的重创。

而此刻的李陵,心头也是五味杂陈。汉武帝于他既有恩,又有仇。

李陵父亲早亡,但念及李氏一族战功和忠诚,年少时期的李陵即被武帝招入宫中,出任武官,被封为侍中建章监,管理着建章宫中的卫队骑兵。

李陵出身将军世家,相比宫中,他更渴望战场。武帝看在眼里,也觉得他有飞将军遗风,就找了个时机,让他到梦寐以求的疆场尽情挥洒。

汉武帝第一次将他放飞,小试牛刀,是让他带领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海察看地形。

尽管没有遇到匈奴,但他初试莺啼,敢于深入敌境二千余里,仍然使他受到武帝随后将他升为骑都尉。

但这一次不痛不痒的小胜,根本不能满足心气极高的李陵。他渴望战场,真正的战场,可以流血、杀敌,像先祖一样可以赢得真正荣光的战场。

果然,李陵渴望的机会来了。

以他的好友苏武为代表的汉朝使团出使匈奴时,因涉及匈奴内部权力斗争,被扣留塞外。

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兵讨伐,与匈奴大军交战于天山。

本来武帝只想安排李陵为李广利运输辎重。但李陵岂肯放过这次良机,主动请命,表示他在驻地训练的五千名荆楚勇士,各个武艺高强,箭术过人,希望能率领他们作为一支独立队伍,和匈奴军直接作战。

汉武帝虽然对李陵欣赏有嘉,但毕竟李陵从未有过真正作战经验。而且让李陵做贰师将军李广利的裨将,也不算委屈,要知道李广利可是武帝的大舅哥。

汉武帝本想推说军队征发太多,无法给李陵分配骑兵,敷衍一下,让李陵知难而退就算了。但求战心切的李陵却向汉武帝保证,不需要骑兵,也能以少胜多。汉武帝看着英姿勃发的李陵,最终准许了他出兵的请求。

这次出兵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也是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3

这次是他们身在匈奴的第三次相遇,也是两人此生最后一次见面。

苏武即将离开胡地,回归汉土,这得益于匈奴内讧,急需向汉室表示和善的大形势。也得益于他可昭日月的忠诚和坚持。

回归汉土,以前的李陵何尝不想,又何尝没有机会。

随贰师将军出征之时,李陵豪情万丈,率领五千步兵出居延千余里,向北行军三十日,并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形绘成地图,派人送回长安,直至浚稽山下,安营驻扎。

浚稽山之于李陵,恰如滑铁卢之于拿破仑,是他生命中印记最深的分水岭。

作为先遣,深入敌后的李陵所部,就在这里遭遇了匈奴大军。李陵也在这里开始里了他作为汉室将军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战。

而这一仗又是一场5千对8万,实力悬殊的战役。更要命的是,李广利之前定好的援军,迟迟未见踪影。

没有援兵,只能自救,但任李陵穷尽所学,箭矢用尽、刀枪用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面对绝对实力碾压的颓势。

到最后,士卒只能手持从车轮上砍下的车辐,文吏挥舞削刮简牍的尺刀和匈奴军作战。

此时,李陵已经明白大势已去,他只有两个选择:

一,战至一兵一卒,沙场徒增几具骷髅;

二,如敌人所愿,卸甲投降,归附匈奴。

汉军将领投降的例子并不少见。曾大破楼兰,擒获楼兰王将军赵破奴,也被匈奴俘获过,几年后却可以逃出匈奴,重回汉土。

没人真正知道在那个关头,李陵到底想到了什么,历史只清楚地记载了,浚稽山血战之后,李陵成了匈奴降将。

还有一种说法,李陵投降前向匈奴提了两个条件,一是不杀剩余汉军,二是自己永不与汉军作战。

是不是确有其事,已难分辨。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提得第二个条件,匈奴并没有很好地信守承诺。因为在之后的若干年,李陵确实和汉军作战了,同样是在浚稽山,同样以李陵的失败告终。

又有人说,面对汉军,李陵用这次失败,向汉朝做了最后一次效忠。

至少,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初,他重回汉土的大门并没有完全关闭。尽管李陵投降的事传回汉庭,惹得武帝大发雷霆,认为他投降匈奴,上对不起朝廷,下对不起祖宗,应该像他的爷爷李广一样自戕示忠才是不二法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愤怒的冷却,武帝也渐渐明白李陵战败绝非其一人之过,更不应该让其一人受过,为此,武帝甚至专门派人慰问犒赏了当初随李陵浚稽山血战,突围归汉的士兵们。

而真正绝断李陵重回汉庭的,是一桩阴谋,是一个误会,是一件灭门血案。

天汉四年,汉武帝再度集结大军北伐匈奴。仍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大军出征。并指示将军公孙敖按预定计划深入匈奴腹地,援救李陵。

但公孙敖与匈奴军交战后无功而返,为了避免罪责,加上过往和李陵多有不睦,便推托说捉到的匈奴俘虏透露,李陵正在帮助匈奴练兵对付汉朝。

汉武帝大怒,将李陵一族上至老母下至妻儿,尽数处死。而事实上,那个帮助匈奴练兵的汉朝降将叫李绪,而非李陵。

尽管后来李陵派人刺死李绪,以解心头之恨。但他和汉庭的心结却再也无法解开。正如他在老友苏武面前百感交集的吟唱一样“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于理他再无回汉朝的正当性,

于情他再无回汉朝的牵挂。

武帝死后,汉庭曾派人出使匈奴,想劝他回汉,李陵默不作答,摸着自己的头发黯然表示“吾已胡服矣!(我已经是异国人了)”、“丈夫不能再辱”。

同样,前者是理,后者是情,回汉的路彻底决断了。

他只能在胡地斜阳下,用也许羡慕、也许不舍的眼神目送苏武归汉的背影。

世间已无陇西李少陵,只有匈奴右校王。他和汉朝的勾连以及最后的定格,更多藏在那个替他辩护而惨遭腐刑的史官笔下。

1 阅读:46
刻度说

刻度说

标记值得标记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