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崩溃才懂,精神寄托可以是运动,工作,阅读,唯独不可以是人

谢安迪说情感 2025-02-23 08:36:39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生活总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部分。”

两年前,我经历过一场彻底的身心崩溃。

工作上遇到了难题,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压力像山一样压过来。

连续三个月熬夜赶项目,身体频繁报警,偏头痛、失眠成了日常。

我曾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直到他一句“我不干了”然后离开,我突然意识到:把精神寄托放在别人身上,终究是行不通的。

真正能托住我们的,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些具体而踏实的事。

比如跑步时的大汗淋漓,读完一本书的酣畅,完成一项工作的成就感,甚至是说走就走的一场旅行。

1、人是最不可控的变量

曾见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她从小被父母否定,成年后把全部情感寄托在男友身上。

对方随口一句“你今天真好看”,她能高兴一整天;对方不回消息,她又会陷入自我怀疑。

后来男友出轨,她彻底崩溃,甚至试图轻生。

直到有人对她说:“你把情绪的遥控器交给别人,就等于允许对方随时按下‘毁灭键’。”

把精神支柱寄托在别人身上,赌对方永远不变,赌关系永远稳固。

可现实是,人会变,感情会淡,承诺会过期。

反观那些把精神寄托放在具体行动上的人,往往活得更加从容。

行动带来的反馈是即时且确定的。

你跑一公里,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你读完一本书,思维会开阔一寸;你完成一个项目,能力会增长一分。

这些实实在在的积累,比任何人的承诺都可靠。

2、寄托于人,消耗的是自我能量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吸血鬼”:那些不断索取你情绪价值的人,会一点点吸干你的能量。

有位读者留言说,她为了讨好闺蜜,勉强自己参加不喜欢的聚会,听对方抱怨生活,甚至借钱给对方周转。

可当她遇到困难时,闺蜜却玩起了消失。她说:“我以为付出能换来真心,最后却连自己都弄丢了。”

把精神寄托放在人身上,很容易陷入“讨好”与“被消耗”的恶性循环。

你小心翼翼维护关系,担心对方离开,反而忽略了自我的成长。

而那些把精力投入具体事情中的人,却在默默积蓄能量。

作家李筱懿分享过她的一段经历。

她刚离婚时,白天拼命工作,晚上整夜失眠。后来她开始写作,每天雷打不动写几千字。

后来,她出版了第一本书,还创立了自己的自媒体品牌。

3、人的陪伴是锦上添花

知乎上有个问题:“人在低谷期应该做什么?”

高赞的回答是:“像机器一样规律地生活。该吃饭吃饭,该运动运动,哪怕只是每天扫一遍地。”

低谷期的救命稻草,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些能让你“动起来”的事。

认识一位长辈,他年轻时遭遇下岗,妻子跟人跑了,留下他和三岁的女儿。

最穷的时候,他白天搬砖,晚上在工地旁摆摊卖炒饭。

后来他咬牙考了厨师证,开了一家小餐馆。

如今二十年过去,他的餐馆成了当地口碑老店,女儿也考上了名校。

他经常说,人要是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早就饿死了。但你要是肯干活,老天爷总会给你留口饭吃。

4、爱自己,才能活得更加自信

演员刘敏涛在演讲中说过一段话:

“既然循规蹈矩的生活没有给我预期的幸福,反而让我在本该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活得卑微苍白,那不如做我自己,靠我自己,放飞自己。”

她曾在婚姻中放弃事业,全身心相夫教子,却连买一样东西都要看丈夫脸色。

离婚后,她重新拍戏、旅行,活得更加自信、独立。

真正的精神寄托,从来不是向外索求,而是向内扎根。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他被冤入狱,却从未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

他用小锤子挖地道,用知识帮狱警理财,在监狱里建图书馆。

最终,他靠着一己之力爬过污水管,在暴雨中重生。

有人同行是幸运,无人陪伴才是常态。

能托住你的,永远是你读过的书、流过的汗、走过的路,和那个咬牙坚持的自己。

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曾经我以为,孤独是可耻的,依赖是幸福的。

直到被现实狠狠上一课才明白:把精神寄托放在人身上,最没有安全感。

只有运动时的大汗淋漓,工作中攻克难题的兴奋,旅行中遇见山川湖海的震撼,读书时与智者对话的酣畅……

它们不会突然消失,不会让你患得患失,更不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转身离开。

不妨从今天开始,去运动、去阅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3 阅读:89
谢安迪说情感

谢安迪说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