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它下楼。”
过去十年里,我一直在尝试用微小而持续的行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从以前熬夜刷手机到每天清晨五点多自然醒;从遇事焦虑到学会从容应对。
这些改变的背后都离不开长期坚持下来的习惯。
很多看似简单、却影响深远的微习惯,坚持下去,能让我们更清醒、更高效、也更快乐。
今天就和你聊聊这些习惯,希望也能给你带来改变。
01
坚持每天阅读
几年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读书是学生时代的事,工作后根本没时间也没耐心看完整本书。
直到一次创业失败,整个人陷入迷茫,朋友丢给我一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随手翻了几页,作者的故事彻底点醒了我。
后来,我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读20页书,哪怕熬夜也要完成。
烦躁时看看小说,焦虑时读心理学,空闲时看人物传记。
书不会直接解决现实问题,但它能让我们跳出自己的视角,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比如《穷查理宝典》教会我们逆向思考;《心流》让我们学会专注当下。
从微目标开始:每天读5页也行,关键是先翻开书。
随身带书或电子阅读器:工作、排队时刷字比刷短视频更有营养。
读不下去就换书:别强迫自己啃“难啃”的书,一开始可以从感兴趣的书读起。
02
警惕时间黑洞
我曾经统计了自己一周的手机使用时间:平均每天5小时。其中3小时花在短视频和社交软件上,真正有用的信息不到10%。
我才明白,为什么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不是事情太多,而是精力被切成了碎片。
于是我开始“时间断舍离”。
关掉非必要的通知:工作时候不看个人微信、QQ,只在固定时间回复消息。
给APP设限:很多用不上的APP直接卸载,一些学习软件,需要时再打开;刷短视频也会控制时间。
创造无干扰环境:学习的时候,手机调成静音,或放离自己远一点的地方。
刚开始总忍不住偷看,坚持两周后大脑逐渐适应了“延迟满足”。
我把曾经刷手机的时间用来写日记、阅读甚至跑步。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种主动掌控时间的感觉有多好。
03
远离情绪内耗
以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特别怕开会。
领导一句“这个方案再想想”,我能脑补出自己被开除、再做不好会被骂等等。
直到看到一句话:“人不是被事情困扰,而是被对事情的看法困扰。”
我开始用三个问题叫停内耗: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我现在能做什么?
如果方案被否,最坏不过是重做,我能做的就是收集更多数据。这个方法帮我砍掉了80%的胡思乱想。
心理学有个词叫“十分钟法则”:情绪上头时,立刻去跑步或整理房间,让身体动起来。
等汗流浃背或房间焕然一新,负面情绪就消散了大半。
04
养成思考的习惯
曾有个读者问我:“为什么你总能写出让人共鸣的观点?”我的答案是:每天花15分钟写“思考流水账”。
这个习惯坚持了很多年了,我的手机备忘录里全是这样的碎片。
比如为什么人宁愿吃重复的外卖,也不愿学做新菜?;拖延症的本质是害怕失败,还是追求完美?
培养思考力最好的方式就是:
多问“为什么””和“怎么办”:比如看到热点新闻,别光吃瓜,想想背后的逻辑。
定期复盘:每周日晚,用三个问题总结:“做对了什么?踩了什么坑?下次怎么改进?”

05
多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事
多年前我经历了一次工作变动,整个人很消沉。
朋友送了我一个本子,说:“每天写一件开心的小事,哪怕只是喝到一杯奶茶。”
刚开始觉得很矫情,但还是坚持下来。一个月后,本子上攒下了这些记录:
地铁上给孕妇让座,她温柔地对我说谢谢; 今天一个谈了很久的项目终于谈下来,得到了老板的肯定很开心;道路两边的桂花开了,香味钻进鼻孔,心情格外好......
科学研究证明,记录美好能提升血清素水平,让人变得更乐观。
我的记录方式很简单:
语音备忘录:想记录时对着手机说两句话,比写字更轻松。
有时拍照加写一句话:夕阳、路边的风景、甚至一碗面,都值得记录。
现在翻看这些记录,仿佛在回放一部“个人治愈系纪录片”。
▽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那些理所当然存在的事物,其实都是由微不足道的习惯积累而成。”
这5个微习惯,不需要费很多精力才能做,也不用咬牙坚持的毅力。
把它们看成每天刷牙洗脸一样,在日复一日中坚持。
如果你也想改变,不妨从今天放下手机读5页书开始,从明天记录一件开心的小事起步。
生活不会因为某个重大决定瞬间变好,但一定会因为无数个微小的“坚持”,悄悄转向你想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