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此话一出,一个尘封了近30年的名字出现在大家面前,也正是因为此人给了我们对全球呐喊的力量。1967年6月17日,是让中国人难忘的一天,离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到3年的时间,在新疆上空,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消息一出,全国沸腾,这大大振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抱负和雄心。此次突破更是让欧美诸国哗然不已,甚至开始攻击自己本国的科学家,怀疑是他们向我国泄了密,但最终不了了之。
直到28年后,第一颗中子弹研制成功,于敏的名字得以解禁。那么于敏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他是怎样参与并研制成功出氢弹呢?他用了多久的时间?花了多少心血背负了多少误解?甚至是留下了多少遗憾呢?时间回到1944年,北大数学考试非常难,甚至很多数学专业的学生都不及格,要知道于敏可是物理系的学生,却考了满分,直接轰动了整个北大。可以说,于敏在当时是一位理科性的全能天才,在当时艰苦的科研条件下,为手动计算出氢弹的数据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完成学业以后顺利进入中科院,进行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原子能还有显微镜等,取得了众多成果,正当他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之时,院里领导郝所长向其抛出了橄榄枝,并希望与之一同研究氢弹,他竟没有一丝犹豫的应了下来。其实这个决定对于一般人来讲真的很难,这不仅意味着要放弃多年的本专业的所得,重新开始新的领域,而且一旦参与了氢弹研究,就要对所有人保密,甚至还要面对家人的误解和责难,这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的。当时,氢弹研究非常困难,需要超级先进的精密机器进行计算,而当时中国的设备非常落后,敏选只能用笔和纸进行演算,那种崩溃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花了不到3年的时间,不到3年啊,就我国当时的科研条件来讲,于敏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知道,同时们也不得不佩服于敏的敬业精神,这也是中国的科学家们的“氢弹精神”。可就在氢弹研制成功不久,于敏又陆续参与了众多大型研究项目,还是一如既往地勇于创新,不辞劳苦,随之带来的是身体每况愈下,各种不适。于敏同时参加两个实验时身体虚弱,几次昏迷。尽管如此,还是放不下祖国的国防事业。虽然于敏这个名字远不如钱学森,邓稼先等著名学者那么出名,但他对国家科研方面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氢弹的成功给了所有中国人站起来的底气,而于敏在氢弹的研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是何其幸运,生在祖国的和平年代,活在祖国繁荣昌盛之时,我们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机会,也可以拒绝很多很多的“邀请”,可在当时的非常时期,于老没有选择,只能一头扎进祖国的建设里,国家不强大,世界局势复杂,它国虎视眈眈,落后就要挨打,深深的刻在骨子里。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不辜负祖国的期望。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他可以说是为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即使默默无闻,身体受损,甚至是家人的误解,可还是义无反顾,负重前行。向伟大的于老致敬,他的爱国精神将永远在我们心中,永垂青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