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87—齐姓,起源·迁徙·家训·名人故事

千行百纳 2025-02-09 13:51:26

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齐,Qí,多起源、多汉族姓氏,主要源于姜姓,以国名为氏。姜太公,姜姓,吕氏,名尚、望,字子牙,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等,今山东日照或河南卫辉人。姜太公的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封在吕地(今山西吕梁)。因为家境败落,姜太公作为赘婿夫入妇家,后因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曾从事过各种职业以谋生计,如小贩、屠夫、家臣等,到了晚年,仍贫穷落魄,一事无成。

齐姓始祖:姜太公

后来,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今陕西宝鸡),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姬昌(即周文王),相谈甚欢,姬昌称姜太公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此典故传为佳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随后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立下不世之功,封于齐,定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建立齐国,后又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平定“三监之乱”。春秋末期,齐国被田氏篡夺(田氏代齐)后,国人怀念齐国之辉煌荣耀,以故国名为氏,称齐氏,尊姜太公为得姓始祖。

姜太公钓鱼

源于姬姓,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卫国大夫、著名的哲学家齐子,在齐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齐氏。

另有源于秦汉时期武都(今甘肃陇南武都区)氐族白马氐,蒙古族、满族、赫哲族、纳西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齐氏等。

得姓始祖:姜子牙

发源地:山东淄博

迁徙路线:

春秋战国时期,齐姓主要在起源地齐国一带繁衍。春秋初期,陈国(今河南淮阳)发生内乱,陈国灭亡,公子完(字敬仲,今河南淮阳人,陈厉公妫跃之子,田姓始祖)逃亡到齐国,改姓田氏,齐国封赐他世袭工正之职。春秋末期,田乞驱逐了齐国宗室国氏、高氏,发动政变,弑杀了晏孺子并拥立齐悼公为君,田乞任国相,实际掌握了齐国国政。战国时期,后裔田和将齐康公流放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姜姓齐国灭亡,进入田氏齐国。田氏代齐时间跨度较长,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属于一种和平演变,故齐姓子孙大多仍留居齐国。

春秋后期,有史料表明,齐姓开始向河南、河北等地播迁。

秦汉时期,齐姓在北方的分布之地更广,逐渐形成了齐姓高阳郡望、中山郡望、汝南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纷争,夷族入侵,中原一带十室九空,因高阳、中山二郡远离中原,而汝南郡地处中原腹地,汝南齐姓跟中原其他姓氏一样饱受战争之乱,无奈只得举族逃难。

直至唐朝初期,汝南齐姓几遭灭顶之灾,迁徙于南方势在必行,本渴望战争一结束,即回归故里,无奈战火连绵,和平之境遥遥无期,只得安家定居,子孙留籍异乡。

唐朝,由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高阳、中山二郡的齐姓繁衍的尤为昌盛,可谓枝繁叶茂,高官不断。而前期播迁到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齐姓也发展起来。

宋元时期,由于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偏安江南一隅,齐姓在南方分布更广,而北方在外族统治后,因战争较少,故此际北方齐姓依旧繁衍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齐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地。

明清之际,有少数齐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清朝乾隆以后,河北、河南、山东之齐姓闯关东者甚众。

姓氏郡望:齐姓主要郡望为汝南郡、高阳郡、中山郡等,除以望立堂外,还有简礼堂等。简礼堂来自齐姓始祖姜子牙的故事:周朝初期,周武王姬发把姜太公封到齐,建立齐国,仅过了五个月,姜子牙便回到西周都城汇报工作,周公旦问他:“你的国家这么快就绪了?”姜子牙答道:“我简其君臣,礼其从俗。”周公听了赞扬道:“推行政策法令,如果过于繁琐,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拥护你。”

历史名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齐己(俗名胡得生,自号衡岳沙弥,今湖南宁乡人,著《早梅》)、明朝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首领齐彦名、清朝中期农民起义首领齐林(又名齐麟,今湖北襄樊人,在襄阳县衙当差,乾隆后期,与樊学明等为襄阳白莲教支派混元教首领)、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生于湖南湘潭,祖籍安徽砀山,著《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等),艺人齐秦、齐豫、齐芳、齐襄、齐溪等。

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祠堂:

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大曲堤乡大曲堤村齐氏家祠,又称汉贤齐公祠,始建于西汉年间,原址已破败废弃,明朝万历年间重建于今址,清朝道光年间重修,民国时期再修,当时占地8.6亩,四合院建筑,“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后作为村里织布厂使用,1990年族人捐资整修,修缮完成后开放,占地0.7亩,家祠大门上方有清乾隆48年官府赐“汉贤齐公祠”金匾一幅,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蠡县大曲堤村齐氏家祠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张皇路临淄齐国故城,是周代至汉代的临淄城所在地,总占地面积16平方千米,临淄齐国故城保存完整,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山东淄博临淄齐国故城

家训家规:

《齐氏家训》(摘录):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天理莫违,为人不易。

居家莫逸,民生在勤。

祖德莫烬,创业艰难。

家庭莫偏,易起寡端。

闻电莫怕,不做恶事。

奴婢莫凌,一样是人。

兄弟莫欺,同气连枝。

钱财莫轻,勤苦得来。

妇言莫听,明理者少。

时风莫趋,易入。

交友莫滥,须要识人。

饮酒莫狂,伤身之物。

耕读莫懒,起家之本。

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妄想莫起,想亦无益。

美色莫迷,报应甚速。

待人莫刻,一个恕字。

作事莫霸,众怒难犯。

女色莫溺,汝心安乎。

莫看,譬如吃砒。

立身莫歪,子孙看样。

果报莫疑,眼前悟出。

降惊莫损,及早回头。

淫念莫萌,怕有报应。

暗室莫愧,君子独慎。

国法莫玩,政令森严。

祖宗莫忘,子孙有用,父母莫忤,身从何来。

子弟莫纵,害他一世,故旧莫疏,祖父之交。

邻里莫绝,互相照应,本业莫抛,所靠何事。

匪人莫近,容易伤生,正人莫远,急难可靠。

非分莫做,受辱惹祸,官司莫打,赢也是空。

盘算莫凶,食报子孙,意气莫使,后悔何及。

贫穷莫怨,小富由勤,童年莫荡,蒙以养正。

淫事莫藏,害尔子孙,言语其尖,可以折福。

讼事莫管,害人不浅,杀生莫多,也足一命。

富贵莫羡,积德悠久,贫苦莫轻,你想当初。

字纸莫弃,世间之宝,五谷莫贱,养命之原。

现分布:齐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三省、河北、河南,其次分布于山东、安徽、山西、甘肃、内蒙、浙江、湖北、江苏等地,其中河北分布最多,整体北多南少。

总人口:齐姓约176万人,全国排名第113,在百家姓中位列第87。

齐姓源于姜姓,始祖为姜太公吕尚,主要起源于齐国今山东一带。姜太公出身并不显贵,前半生奔波劳苦,在商朝都城朝歌朝堂未能施展才华,流落街贩,但并未灰心,终老来得遇明主,协助文王、武王、成王成就大业,其女嫁给武王为后,姜太公协助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成王赐予齐国征伐之权,在诸侯国中位次最高,传至齐桓公时,更是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称为“海王之国”。姜太公即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执打神鞭封神,为人们所熟知。其钓鱼不用鱼饵,连鱼钩都是直的,暗指“愿者上钩”,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剧照:姜子牙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