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7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决定》强调,针对地方政府和基层财政困难,提出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
应当说,这是财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有关地方政府和财政困难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更多的建议,都是如何扩大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力,以及压缩各种开支,以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但是,地方需要做的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化解的矛盾,却一个也没有减少。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导致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激烈,以至于很多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做好的事,却因为财力不足而一拖再拖,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决定》把“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作为一项要求提出来,并明确要求“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双管齐下,无疑对于解决地方政府和财政困难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地方不要再被突然增加或扩大的事权去临时安排财力,临时调整预算,甚至挪用其他方面的资金。
事实也是,在事权不稳定、不规范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增加财力,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也无法有效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财力只有在事权相对稳定、规范的基础上,增减对财政平衡的影响才是直观的,可以看得见的。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也出现了困难局面,就是因为事权不规范,干扰和影响了财力的分配。
从目前地方事权的格局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社会事业发展、科技投入、“三农”等;二是重点事业、重点项目建设投入;三是民生领域投入、社会保障托底、公共事业发展等;四是改革遗留问题的解决、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价格补贴等。有些支出是相对稳定的,有的则是存在一定波动的。特别是前些年,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过大,也给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压力。
那么,为什么看似比较稳定的事权,会带来财力方面的日益紧张呢?这就与上级政府对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了。在很多方面,都是上面开口子、下面掏票子,上面出政策、下面出资金,且不是政府层面,而是部门层面。一个部门一个口子、一个部门一套政策,且都要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需要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地方还有多大的能力和财力满足需要。几十个部门,一家开一个口子,就是几十个口子,一家出一项政策,就是几十项政策。而凡是这样的口子和政策,需要的资金数量都很大,加在一起,就十分惊人了。
也正因为如此,《决定》在这个层面提出要求,对中央应当承担的事权由中央担起来,由中央财政负担,而且明确要求“不得违规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如果这个口子堵上了,对地方来说,压力就会大大减少,财政平衡的空间就会加大。那么,中央将如何来规范部门的行为呢?如何让各个部门收起手中的权杖,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不给地方加压力,不让地方耗财力呢?可能需要出台规范而严格的政策,约束部门的行为。因为,对地方来说,所有上级部门都是他们的“领导”,都不能得罪,都要毕恭毕敬地执行他们下达的任务。只有顶层设计、顶层规范,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
当然,规范事权,也不是说上级政府不能给下级政府下任务。只是需要规范的,就是上级给地方下达任务时,该由上级承担的资金,应当上级安排,而不是地方配套。尤其是不在预算范围内的资金,更不能配套。否则,事权乱了,财力又难以安排了,预算执行就会变成摆设。这是必须强调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可以预料,随着《决定》的颁布并实施,困扰地方政府和财政的财政困难问题,会因为新的政策和要求的执行,得到有效缓解。在事权稳定和规范的情况下,如果财力能够稳定增长,并合理分配、规范使用、提高效率,地方政府和财政的困难也会得到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