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16日,国民革命军将领叶举指挥所部粤军,炮轰广州孙中山总统府,逼得孙中山逃往永丰舰上避难,也就是史称“616事件”。此事件往往被认为是孙中山和陈炯明彻底决裂的标志,也被认为是陈炯明正式背叛革命的起点。然而实际上,叶举炮轰孙中山,并不是陈炯明下的命令,很大程度是是他个人为泄私愤的行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次事件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陈炯明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后来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1910年参加过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又参加了广州起义,算是革命元老,也是革命骨干。革命初期,陈炯明坚定地和孙中山并肩作战,先后参与过讨袁战争、护法运动等。1917年,大名鼎鼎的粤军成立后,陈炯明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总司令。后来粤军经过几年与各系军阀的战争,基本稳定了广州大本营的局势。这时候,陈炯明和孙中山革命理念的冲突逐渐凸显出来。
孙中山的主张是“三民主义”、“联省北伐”,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而陈炯明的主张是“联省自治”,各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1921年,孙中山要去广西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准备北伐时,陈炯明百般阻挠。随着矛盾的激化,一个叫叶举的军官登场了。
叶举,生于1881年,字若卿,广东省惠阳县人。1904年,23岁的叶举考入广东将弁学堂,以优异成绩充任学兵营排长。1911年,叶举参与组织广东北伐军,任广东陆军第三混成协参谋长,1912年2月任广东陆军第2师第1旅旅长,逐渐成为一颗耀眼的军事明星。
“二次革命”时,叶举起初被袁世凯下属龙济光所笼络,但他又被陈炯明的反袁思想所吸引,于是又去投奔陈炯明。从此,叶举至死都和陈炯明关系很好。粤军成立后,陈炯明为总司令,叶举则是司令部参谋。1921年援桂战争后,叶举任驻桂粤军总指挥兼粤桂边防督办。此时的叶举,已是陈炯明的左右手。
1918年9月时,北洋军阀徐世昌在北京就任总统,引起孙中山不满。于是,孙中山于1921年4月在广州就任总统。1922年6月2日,徐世昌迫于压力下野。社会各界也敦促孙中山下野。孙中山想找陈炯明商议对策,但陈炯明却并不支持孙中山,也不见孙中山,搞得孙中山很生气。
孙中山对所有媒体说:“你们叫我孙大炮,我就是孙大炮,我以前炮打莫荣新,今天可以用同样手段对待陈家将!”这番话相当于向陈炯明摊牌,要严厉制裁“陈家军”。这番狠话的结果,自然引起 “陈家军”的极大不满。叶举感到受到了侮辱。
早在1922年4月,叶举就率军从广西回到广州,要替陈炯明向孙中山讨公道。孙中山闻讯,下令叶举率粤军全数退出省城30里之外,否则以武力镇压。并威胁说:“人说我孙中山是大炮,但这回大炮更是厉害,不是用实心弹,乃用开花弹,或用八寸口径的大炮之毒气弹,不难于三小时内把他六十余营陈家军变为泥粉。”
这番话更加引起粤军强烈不满,一心要用武力将孙中山赶离广州。在此紧要关头,退隐惠州的陈炯明急忙派秘书陈猛荪,持亲笔信到广州劝止叶举。其实陈炯明并不想和孙中山撕破脸。叶举阅陈炯明信后,当着陈猛荪的面将信掷落地上,叫陈猛荪回报陈炯明事情已不容不发。陈炯明听了陈猛荪的回报后,怒不可遏地把茶盅打碎在地。就这样,1922年叶举指挥的炮轰广州孙中山总统府的“6·16”政治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其实以叶举的兵力,抓住或者打死孙中山不难,但他只为泄气,表明一个态度,所以孙中山得以安然逃亡永丰舰上。后来孙中山击败陈炯明,叶举也就跟着陈炯明逃到了香港。从此退出军界,于1934年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