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叔说了这3条必须注意的职场潜规则!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2019-05-09 14:13:23

早上看了韩大叔的文章,韩大叔说,职场上有很多潜规则,但都逃离不了一下三点:

1.公司不是家,千万别被忽悠。

有些老板为了让员工多干活少拿钱,把公司描绘成一个大家庭,故意拉近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让员工更加有归属感。

另一方面,也要求大家为了“家庭”的繁荣昌盛,不停地加班,不停地努力。有时候分配超额的活,有时候还会搞一堆杂活给你干,美其名曰培养你。

职场新人往往被这种情结所感动,变成了革命的一块砖,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搬。忘记了要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俗语说的好,“样样通,洋洋松”,什么都会干,什么都不精,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其实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的投入产出为负,而这时候作为公司的“大家长”,他们会毫无顾忌的开掉你。

公司更像一个团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断的在竞争中取胜。而作为职场新人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取胜。

是否要把公司当成家,其实你不用纠结,只需要了解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区别,你就彻底明白了。

市场规范就是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上多少小时班,给多少小时钱,加班有加班费。说到底,这只是在商言商而已。对于社会规范简单点说,就是公司关心你,你也要关心公司。

公司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给我们配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租房补助、购房基金来消除工作场所和家庭的界限,让我们对公司有更高的忠诚度,在项目紧急的时候加班,也不计较加班费。

如果公司用市场规范约束你,你还会用社会规范对待公司吗?

如果公司一直要求你加班加点的工作,而在你的家人生病时,不允许你请假,你还会把公司当成家吗?

这些潜规则虽然很现实、很残酷,但却是很真实。

要想在职场生存下去,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2.离开学校,才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属于理论型知识,这些知识只是我们进入行业的敲门砖。

举个例子:我大学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记得有一课讲的是Bézier curve(贝塞尔曲线),当时只知道是一个划线的工具,就左耳听右耳冒了。工作之后,有一次产品要求实现一个水波纹效果,就想起来用贝塞尔曲线来实现。又上维基百科又查Demo,重新学习了一遍,在学校只学习到了理论概念。进入职场后,我们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自己实际工作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

华为清退34+的老员工现象说明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职场学习力越来越弱。不但,现在性价比低,未来的性价比更低。

我们不能只靠学校的存量知识,要不断产生增量知识。

管理学教授陈春花,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要想拥有增量知识,唯有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要有三个能力:基本学习能力、过程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基本学习能力是对纯知识、专业知识、存量知识的理解,创造性知识在过程学习能力中出现,包括过程知识、增量知识、跨界知识。而综合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即能否去验证你的理解和想象。职场是一场马拉松,只有不断给自己加油(学习),才能坚持到最后。

3.与同事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同事之间如果走的太近,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无疑。我们在工作中的烦心事、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想去找个人倾诉。这时对同事无意间的一句牢骚,一句对上司的抱怨,都会成为别人手里的把柄。职场上,与同事之间只谈工作不谈生活,这是最基本的职场生存法则。不要打听对方的隐私,也不要把自己的隐私暴露给对方。即使是夫妻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更何况同事之间呢?《论语》里有句话叫“近之则不逊”:人与人之间走得太近,就失去了了界限感和尊重感。不要在同事之间抱怨其他的同事、说上司的坏话、抱怨公司和工作。俗话说:“说者无意,听着有心”。一句抱怨的话,可能只代表你当时的心情和状态。不过,对方可能不这么想,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爱抱怨的人,以后你也是”。说不定哪天你的同事成了你的上司,你过去抱怨上司的话,他都记在心里。工作上处处为难你,得不到上司的信任,你的工作将会很难开展,你在公司的路也会越走越窄,最后只能选择离开。而抱怨只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差,因为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什么都不能改变。抱怨只会让你深陷在负面情绪里,传播这种负能量不但会影响自己,还会破坏工作氛围和团队凝聚力。

所以,职场上无兄弟,同事之间保持适当安全距离,是在保护自己。

0 阅读:0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职业生涯规划师王静

职业规划,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