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孙立人受到其部属郭廷亮发动“兵变”的牵连,遭到看管侦讯。不久后,他便免去一切职务,开始了长达33年的幽禁生活,也成为了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幽禁时间仅次于张学良的将军。
孙立人被幽禁后,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居住的房子只被允许开一个门进出,便于管制。大门口还设置有一个警卫室,全天24小时后看着。所有进出的人,包括邮差在内,就连孙立人孩子们的同学来家里时,警卫室的人都要仔细盘问。
每当孙立人家中的电话响起时,也会有工作人员接起电话监听。除了被幽禁,失去了自由之外,孙立人甚至连应有的待遇都被取消了。后来,因家中生活困难,孙立人曾一度求助蒋介石。
孙立人的儿子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还感慨说:“同学听说我父亲是将军后,都以为我家很有钱。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家中十分贫困。”
孙立人被囚禁初期,一家人靠着变卖首饰、家当勉强维持生计,但渐渐地,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而孙立人不仅没有薪水、补贴,就连孩子们的学费也没有获得减免的资格。后来,他们才获得了每月生活费补贴。
直到蒋经国上台后,孙立人才被允许办理退伍。在此之前,为了养活一家人,他尝试过养鸡、种花,但遗憾的是,都没有赚到什么钱。家中的孩子们,每次放学回到家里,都会帮忙干活,提水、浇花……
可能是生活清贫,孙立人生活中十分节约,每天早上喝完一杯冲泡的牛奶后,他总习惯再倒半杯白开水,将带着微微奶香味的水也喝完。
后来,孙立人才向家人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是从在缅甸战场上开始养成的习惯。那时,美军空投的物资中,有牛奶炼乳,需要用开水冲泡。因为战时物资紧张,每次扔掉炼乳罐前,他们总要拿开水涮一涮,此后,孙立人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孙立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和老师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在青岛的一所由德国教会办的高等小学学习期间,他曾被德国人打耳光,这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以忘记的一件事,也让他立志“一定要使下一代中国人不再受外国人的欺辱。”
1913年,孙立人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前往美国留学。虽然他很想学习军事,但因父亲的反对,他一直在土木工程系学习。直到1925年,已经毕业的孙立人放弃了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改学军事,成为了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学生,学到了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
1928年,孙立人在完成学业后,回到祖国,并进入了国民党军队任职。此后,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孙立人逐渐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内有了立足之地。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孙立人率领税警4团参加战斗,先后两次亲自率队增援一线。为此,他身受重伤,身上留下了13枚弹片,有些弹片一直留在了他的身体里。另外,他的肺部也被子弹打穿。
孙立人被送往医院后,他的税警4团也在不久后被胡宗南“吃掉”。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国民党军队中派系倾轧的现象始终存在,这一现实令孙立人备受打击。
1942年4月,孙立人率新38师入缅作战。当时,英军与日军激战两昼夜,被围困在仁安羌,弹尽粮绝。在这生死一线,英军向中方求援,距离最近的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奉命率113团增援。
孙立人得知后,考虑到113团兵力不足,又是孤军营救,他不忍心眼睁睁看着跟自己有着生死之交的齐学启深陷险境。
于是,孙立人亲自赶往一线指挥作战,在仁安羌与7倍于己的日军展开激烈交战,一举救出了7000多名被困的英军,包括被俘的传教士、记者等。
孙立人一战成名,盟军中国战区的参谋张史迪威将军大赞他是“货真价实的军人”。孙立人还获得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仁安羌一战后,日军在缅北战场取得了主动权,盟军被迫全线撤退。在这一背景下,孙立人率新38师掩护盟军,历经多次恶战成功撤退到了印度。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爆发,时任新四军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的孙立人再次率部参加战斗。在这次作战中,孙立人先后指挥参加了孟拱河谷战斗、攻克密支那之战、八莫之役等,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英勇风采。直到1945年1月27日,已经是新1军军长的孙立人率部拔掉了日军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芒友。
至此,长达1800公里的中印公路被打通,战略物资通过这条线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至中国抗战前线。
解放战争期间,孙立人率新1军在东北地区与民主联军交战,但在几次受挫后,被蒋介石调离了东北,他苦心经营,一手扶持发展起来的新1军也被迫拱手送人。此后,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了新兵训练方面。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孙立人随蒋介石来到台湾。美国方面很看好孙立人,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持和援助,蒋介石重用孙立人,并对他委以重任。然而,不懂政治的孙立人最终还是触犯到了蒋介石父子的利益。
蒋介石对孙立人越来越感到不满,从1951年开始,他就已经萌生了除掉孙立人的想法。因此,孙立人在后来被免去一切职务,受到幽禁也在意料之中了。
孙立人一直忙于事业,对家庭关心较少。虽然已经年过五旬,但膝下仍然没有子女。
孙立人一生有过三段感情。他与第一位夫人龚夕涛是父母之命,属于家庭包办。婚后,孙立人常年在外。因此,两人之间并没有多少感情。但龚夕涛进门后,一直细心侍奉公婆,从未对孙立人有过不满和埋怨。
孙立人的第二任妻子张晶英,在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读书期间结识了孙立人。高中毕业后,两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1934年,受母亲影响,张晶英也逐渐开始学佛。
1950年,张晶英随孙立人来到台湾后,因自己不能生育,她主动为丈夫安排了家庭护士张梅英为妾。
1952年,长女孙中平出生,孙立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张梅英先后诞下二子二女。
孙立人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就是:
“教育是脱贫成功的关键,明辨是非则是教育的精髓。”
孙立人的四个子女长大后也都学有所成。长女孙中平和长子孙安平都是是台湾清华的高材生。次子孙天平则是毕业于辅仁大学数学系,次女孙太平则是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学子,两人都曾在美国留学,在学业方面有很大成就。
其中孙天平还曾以抗战将领后人的身份在北京参加过抗战胜利的相关纪念活动。他多次回忆与父亲相处时的细节,直言“父亲晚年提到最多的就是想回老家,希望叶落归根。”在他的印象里,父亲虽然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但听口音,还带有浓浓的庐江乡味。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红岩春秋》2014年第4期、党史天地2016年15期、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8年9期、《中外书摘》2017年第3期、新传奇2017年13期、《江淮文史》2013年04期、《南方都市报》2014.2.23、大江南北2015年8期、人民周刊2011年6期、读者2009年23期、《军事文摘》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