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谋诛宦官
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设计杀死,而恰好给了袁绍等人一个借口,发动兵变诛杀了所有宦官。这次行动的收获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全部灭亡,士大夫集团大获全胜。但是,因为之前的造势,地方军阀不断进京,最可怕的是西凉董卓带领虎狼之师入京。
4.剿灭宦官
客观地说,何进的死,根本问题不是出在袁绍的这个主意上,何进自己政治立场的摇摆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后汉书·何进传》记载:面对以袁绍为首的士大夫集团诛杀宦官的愿望,何进不仅采纳了召集外兵进京的建议,同时又“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诸常侍小黄门皆诣进谢罪,唯所措置”。在这种大好形势面前,何进却仍然幻想和平解决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何进曾与宦官说:“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这就说明了何进和袁绍根本不是同一个思路,何进从内心深处并不是想诛杀宦官的。而何进的犹豫给了宦官足够的时间考虑如何进行反扑,从这一点看,何进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为了彻底消灭为祸东汉政局百年之久的宦官集团,袁绍可谓挖空心思,但是出现何进被杀这样的结果,却是连袁绍自己也想不到的。在这个问题上,袁绍的做法可谓百密一疏。
何进之死,给了袁绍等人诛杀宦官的正当借口,一场针对专权百年之久的宦官集团的屠杀也迅速在何进死后展开。《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欲以迫出理等。理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
何进部下听说何进被杀,领兵入宫,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密道仓皇外逃。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然后列兵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指挥士兵搜索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宦官杀掉了,有的自己露出身体然后才得免遭杀死。
诛杀宦官,是袁绍所代表的士大夫集团联合外戚集团对宦官集团的一场决战。其结果有点出人意料,长期以来轮流执政的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同归于尽,士大夫集团大获全胜。袁绍利用何进的信任,抢先“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造成诛杀宦官的巨大声势,也是促使何进不得不下定决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饱受后人指责的召集外兵进京,对于何进而言或许是个蠢主意,但对于袁绍而言,也是在非常情况下采取的非常做法:毕竟诛杀宦官的行动需要外戚何进的应允,而何进的态度摇摆不定,外兵进京无疑形成巨大声势,可以逼迫何进早下决心。而从记载上看,召集外兵进京的行动展开之后,何进也不得不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从而使得诛杀宦官变得不可逆转。
5.董卓进京
宦官虽除,但却出现了更大的风险,因为地方军阀进京,京城陷入了空前的混乱。
正如《汉纪》中郑泰所说的:“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履,若借之朝政,授之大事,将肆其心以危朝廷。”
这一点可能是出乎袁绍意料的。随着董卓进京专权,袁绍及其代表的士大夫集团之前所做的努力也化为泡影,这恐怕是袁绍没有预料到的。如果袁绍事先能预料到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许他不会采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