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武汉大学法学女博士陈优丽称自己被丈夫PUA,PUA的原意是搭讪艺术家,大致分为5个步骤:搭讪、吸引、建立联系、升级关系、直接发生亲密接触并确定两性关系。
表面上看PUA是一种恋爱的技巧,但实际上有一部分心存不轨之心的人会利用PUA,欺骗异性与之交往,并给异性洗脑,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普通人是不懂得PUA的套路的,也不是很明白怎么才算是PUA。在这里,我以心理学另外一个角度跟朋友们深度刨铣陈优丽被PUA的过程。
安慰剂效应是一种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效果的假药,但病人却感觉犹如服用了真药一样,甚至效果更好。简单来讲,安慰剂效应是一种情绪安抚的方式,能够让情绪激动的人安静下来。
陈优丽的儿子小贝突发疾病,她心里难过,再加上丈夫的不理解,处于情绪崩溃的边缘。这时,沈某出现了,他给了她想要的关怀和体贴,也帮助她照顾她的儿子。
一系列的行为让陈优丽的情绪变得稳定下来,并生出了想通过沈某弥补自己情感缺失的念头。我猜测,衍生了心理代偿的陈优丽,被自我感情蒙蔽,所以才选择跟丈夫离婚,嫁给沈某。
第二步:互惠法则引发的陈优丽的回报心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互惠法则,也是人际交往的法则。作为一名法学博士,陈优丽肯定深明此理。
沈某正是通过这一法则,不断对陈优丽加深自个儿对她的照顾和帮助,并强制性的声称自己是爱她的,促使陈优丽对他产生回报的念头,并且在回报的过程里自我感觉付出的不够多。
另外再加上陈优丽心理代偿后引发的路径依赖心理,回报之余也有爱的成分,所以,她会对于沈某的借钱、要钱都同意了。
最后一步:传播扭曲引起的认知错误明明一件事的真相是这样,可是传来传去却成了另一副模样,这就是传播扭曲,意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里被扭曲,且被夸张增值,最终变得面目全非。
陷入感情旋涡的陈优丽,无法看清楚沈某的真实面目,外加上沈某一直强调自己的付出,并夸大自己的付出,造成了陈优丽的认知错误,促使陈优丽认为“沈某对自己所作的是一切是爱自己的,自己不应该怀疑他”。
可以这么说,陈优丽甘愿被打、被骂并且服从沈某,与沈某的传播扭曲以及陈优丽的认知错误脱不开的关系。
02
沈某打一开始实施的安慰剂效应,以及进一步实施的互惠法则和传播扭曲是不断加深的一种精神控制法。而陈优丽从心理代偿引发的路径依赖产生的回报心,又从回报心进阶到认知错误,则是沈某精神控制法的实施的结果。
看到这里,或许朋友们会有惊吓,觉得这也太可怕了。其实,并不可怕,识别出自己是否被精神控制,自己是否被PUA是很简单的,逃出去的方式也是很简单的。
识别精神控制、识别是否为PUA,分为两步:第一步:看对方是否对自己进行互惠法则,强制要求自己回报,而在让自己的回报的条件里,又是否让自己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基准和社会文明的事情。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丈夫对妻子婚前进行了照顾,婚后呢,丈夫要求妻子供自己玩乐,给自己钱花;丈夫赚钱养家,本该是他的责任,他却让妻子以其它低俗的方式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
第二步:看对方是否对自己进行家暴,以及自己不听从对方要求的时候,对方会不会夸大自己的付出并且表现出一副气急败坏的模样。
夸大付出、气急败坏、家暴这三者息息相关,连成一块儿便形成了PUA,进阶为给对方给自己洗脑的行为。
第一步:以出差或者其它理由,先离开自己的家庭或者对方的身边,让其无法对自己进行再次的洗脑和精神控制,免受离婚前,对方因气急败坏对自个儿的伤害。
第二步:与亲生父母取得联系,亦或者与亲友取得联系,并诉说其情况,让真心关心自己的人帮助自己,最后就是跟对方摊牌离婚,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03
卧龙总结:英格索尔在《基督教》这本书中说:幸福不是奖赏,而是结果;苦难不是惩罚,而是报应。
幸福不是奖赏,是人心存善念且坚强面对生活的得到的结果,苦难呢?它则是人做出来了违背社会准则、道德基准以及自我愚昧的报应。
陈优丽固然可怜,可她并不足够坚强,无法真正面对现实问题,无法承担起来自己的责任意识,使得她被轻易突破心理防线,背叛了婚姻。背叛婚姻以后,又因自己的无知和被感情蒙蔽,促使了她得到了相对应的“报应”。
现实生活中,犹如陈优丽一般的女性不见得少,太过于天真,太过于单纯,太过于感情用事,内心无法真正强大起来,使得自己能够有坚韧的心面对生活中的苦与难。因此,她们会被渣男骗,她们会感情崩溃,她们会在受到挫折时慌不择路选择另一段感情。
说这些,不是指责陈优丽,也不是为沈某摆脱罪责,是想提醒众多女性:大家都是成年人,有些错一旦犯下了,有些事一旦看不清,坏的结果只能自己承担,任何人都不能为你分担分毫。在自个儿的人生道路上,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对待感情,一定要理智莫要过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