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段禄定的一辈子真是挺传奇的。他原本就是个普通农民家的孩子,经过战争的洗礼,硬是一步步走到了共和国将领的位置。他的战友们都说,他打起仗来跟猛虎下山似的,一冲起来谁也挡不住,敌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吓得腿软。等退休以后,他就回老家过起了田园生活,没事写写画画,含饴弄孙,过得那叫一个自在。
【段禄定的军旅生涯】
段禄定在1968年那会儿,从湖南郴州走进了军营,一开始只是个扛枪的小兵,但慢慢努力,最后当上了将军。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南边疆度过,在云贵高原和西藏一待就是42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四次上了云南边境的战场,还领着队伍完成了好多艰巨的任务,比如西藏的维稳工作、汶川地震的救援,还有云贵地区的抗旱。可以说,他为了西南边防的稳定和部队的建设,真是费尽了心思。
这家伙天生就爱忙活,不管干啥工作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战友们都戏称他为“拼命三郎”,一听到打仗的冲锋号,立马就往前猛冲,哪怕是61岁高龄了,在抗震救灾时还往废墟里使劲搬石头。他老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动就得干。”
段禄定虽是个带兵打仗的武将,但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一有空闲,他就爱琢磨着写点打油诗,就连在西藏巡逻时,面对着皑皑雪山,他也能灵感突现,填上几首词。他笔下的战场厮杀,那叫一个生动逼真,仿佛就在眼前;而他描述的高原艰苦生活,却让人感觉像是出去旅游了一番,轻松自在。他还创作了不少歌曲,比如那个《第二故乡》,在全国全军都拿了大奖,现在边防哨所的战士们还时常哼唱呢。
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会儿,段禄定领着队伍,第一个就往灾区里冲。在那老是余震不断的废墟上,他硬是三天三夜没眨过眼,嗓子喊到说不出话了,就靠比划手势来指挥。有个战士瞧他累得不行,想悄悄给他放个行军凳歇歇,结果被他一脚就给踹开了。那时候,他的军装上就没干净过,泥浆啊血迹啊沾得满身都是,看起来就像是直接从煤堆里打滚出来的。
【段禄定退休后的生活】
2010年,段禄定卸下了领导的担子,正式退休了。但他可不想过着悠哉游哉的日子,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收看,国际上一有啥动静,他就赶紧拿出本子记录一番。此外,他还常回以前的部队,给新来的小兵们上上课,讲讲自己在西藏巡逻时,如何用雪水来煮糌粑充饥,还有在抗震救灾那会儿,怎样靠双手把被困的群众给挖出来。说到兴奋的时候,他会猛地站起来,高歌一曲军歌,那声音,把在场的年轻人都给激励得热血沸腾。
段禄定老人家常挂在嘴边的是:“别看他到了晚年,头发都白了,但背脊直得像标杆,比小伙子们还要硬朗。说话间,那股当年领兵打仗的冲劲儿依旧不减。凡是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这位老将军,简直就是一块永远也熔不化的硬钢。”
平时,段禄定不光在军营里严于律己,保持高标准,休息时候他还爱摆弄笔墨。听说,他每天都过得悠哉游哉,读读书、练练字,还常常把以前打仗的经历写成故事。从四次去云南边境打仗的日子,到在西藏边防坚守的十多年;从带着队伍去抗震救灾,到退休后的日子,他都仔仔细细地记在了笔记本上。
段禄定啊,原本是湖南郴州地地道道的农民。后来一路干到了西藏军区的政委,还成了成都军区的副政委,被给了中将军衔,这官职可不低。但你猜怎么着?在老家那些亲戚看来,他还是那个说着湖南土话的老乡亲。跟他唠嗑,你从来听不到那些文绉绉、拐弯抹角的话,写的文章也都是大白话,简单易懂。就连村里的老支书都夸他说:“
段禄定老爱念叨:“他平时就爱穿那件旧得泛白的军装,走在街上,跟一般的老爷子没啥区别。有次回老家,正好碰上插秧,他二话不说,裤腿一挽就下了田,插起秧来比年轻人还利索,把旁边看的村民都给逗笑了。”
段禄定心里头老惦记着那些一块儿拼过命的战友。到了 2015 年清明那会儿,他领着一家子去了云南麻栗坡的烈士陵园祭奠。站在那些战友的墓碑前面,这个一米八的大汉眼泪哗哗地流,跟个小孩子似的。回到家后,他有感而发写了首诗。听说陵园那边现在还把他的诗刻在了纪念墙上,让大家都瞧瞧。
有人问他道:“那家伙咋样了?”他咧嘴一笑,回道:“嘿,还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