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始皇帝嬴政》用新的目光认识这位“暴君”

徽视沧海 2019-05-22 20:44:20

公园前221年,岁次庚寅 秋。秦王朝首都咸阳,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场仪式正在进行。这场仪式的主人即将迈入不惑之年,此刻的他正当壮年 意气风发。他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华夏统一大业,被他所征服的疆域是当时埃及法老所统治地区面积的10倍以上,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位自称“皇帝”的人物。秦始皇这个人历史上大家争议比较多的,直到现在许多人还是认为这位皇帝是一个“残酷的暴君”和“疯狂的帝王”但事实究竟是怎么样呢?他当时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何他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千古伟业,而他的故事却始终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公园前300年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已经远离人们很长时间了,随着周朝分封制度的崩溃和王权的没落,被分封于各地的诸侯势力开始了兼并和争霸的战争。此时的中国被分裂成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而“弱肉强食”成为了当时人们唯一的生存法则,野心和阴谋,合众与连横。凡是成年的男性都会被卷入这场充满血腥的战争,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只能魂归故里,这似乎是一场根本看不到尽头的残酷杀戮。难怪在《孟子 梁惠王上》里有如下记载,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

公园前247年秦国故都《雍城》一位少年在此正式登基成为一国之主。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在这个危机四伏,云诡波谲的年代里雄踞一方的秦国,其王位继承人却只有十三岁。在权力斗争无比惨烈的宫廷之内,这个年轻人可能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跟不用说掌控国家的命运。然而正是这位少年国君在不久的将来统一了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刚登基的时候,宫中权力最大的人正是他的母亲“帝太后赵姬”。赵姬是年轻的秦王唯一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但是她没有亲自摄政而是把这个权力交付于他人,这个人便是宫中另一位权力的掌管者丞相“吕不韦”。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赵姬原是一位大户人家的小姐,也曾是吕不韦的姬妾。但当时贪慕权力的吕不韦却把自己的姬妾献给了嬴政的父亲,而吕不韦和赵姬之间的“情人关系”一直延续到了嬴政登基之后。秦始皇十三岁开始当秦王,其实完全处于“大权旁落”的一个状态,那个时候朝廷上有吕不韦代替他来执掌朝廷。然后宫里面又是由他母亲来管理。吕不韦担心他与赵姬的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会被泄露,于是他便找了一位可以取代自己充当赵姬情人的替身《嫪毐》。吕不韦的计谋似乎成功了伪装成宦官的嫪毐牢牢地抓住了帝太后赵姬的心。

在这无法承受“帝王之重”的年纪宫阙中究竟充斥着何等污秽之事嬴政不得而知,此时的他只能每天在恐惧不安中度过慢慢等待正确的时机。而此时大家的目光并没有过分关注在这位年少的君主身上,所以人的目光紧紧缠绕在激烈的战场上,他们只关心究竟是谁执掌了霸权,结束这场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人称霸天下。公园前238年,嬴政登基第九年。此时的嫪毐已经不再是个宦官了,他借助于赵姬的光环成为一名手握重权的人物。嫪毐的门客达到有三千多名,但是他会不断地招来一些新的门客,他想要取代嬴政自己为王的这种意图昭然若揭。最终嫪毐觊觎王位阴谋叛乱的传言终于传到了嬴政的耳朵里,这时吕不韦陷入了无法脱逃的危局之中。阴谋暴露之后,嫪毐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他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调遣军队攻打蕲年宫。而此时的嬴政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幼小而软弱的秦王了,嬴政认为这是觊觎王位的嫪毐和执掌实权的吕不韦一同铲除的绝佳时机。在进宫中嫪毐和叛军全部落入了嬴政设下的圈套中,而此时受嬴政之命镇压嫪毐的人正是把他引荐给帝太后的吕不韦,彼时的“朋友”变成此时的“敌人”。嫪毐代替吕不韦之后,嫪毐反而得到赵姬更大的宠爱,嫪毐在秦国政治生活中地位越来越高他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吕不韦,吕不韦深刻地感受到来自嫪毐对他一种压力,如果不处死嫪毐吕不韦可能的下场也很悲惨,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他和秦王联手一举就把嫪毐灭掉,灭嫪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嫪毐最终被车裂而死,他从一名卑贱的宦官因太后的宠幸而拜管封爵获取巨大的权力,但终究难逃一死的厄运。同嫪毐一并谋反的三千多门客均被处于死刑或流放。此外嫪毐与赵姬所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囊载扑杀此后赵姬被软禁了起来。关于此事,还有一个人无法逃脱干系那就是把嫪毐引荐给赵姬的吕不韦。紧接着秦王开始处理吕不韦,在把吕不韦在从洛阳迁到四川的路上然后赐他杯毒酒。这是秦始皇第一次正式开始执掌国家政权的时候所显示出来他超人的一面使得所有人对他这个22岁青年的王者再也不敢小视了。年仅22岁的嬴政凭借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压制住身边掌权的大臣们,终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权力之路。

正式亲政后嬴政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统一六国,他开始选拔各类人才在他看来只要有能力的人都能委以重任。当时被重用的人物之一就是李斯,楚国出身的李斯遵循法家思想,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日后秦国的统一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贵族出身的王翦是日后秦国兼灭六国战争中最大的功臣。此外嬴政的身边还有一名卓越的人才,他就是当时的水利工程师

《郑国》。郑国受嬴政之命修建水渠致富秦国。秦王希望郑国为其挖凿一条运河,这样可以改善土地面积使秦国首都周围的平原变为沃土。然而令嬴政怎么也没想到的时修渠计划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有人告发深受嬴政信任的郑国其实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修渠是别有用心嬴政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他立刻颁发了逐客令限期驱逐秦国境内所有其它国家的客卿。这时出身楚国的李斯临危不惧站了出来,他冒着巨大风险上书秦王嬴政,提出“秦国的强盛之路与统一大业”“一定是建立在吸纳各国人才的基础之上”的主张,这就是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最终打动了嬴政使他收回王命。至于郑国冷静下来的嬴政觉得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修建水渠,于是就将他继续留在秦国。秦国掌权的大臣们催促秦王下逐客令,而秦王的反对意味着他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技术和人才。嬴政收回逐客令其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嬴政愿意听取谋士的意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统治者的一个政令往往就改变历史的走向。郑国修建水渠大功告成之后关中平原繁荣昌盛,农业生产也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秦国的整体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当时的秦国有过这样的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不过什【shi】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据统计当时秦国的整体财力是其他国家的十倍有余。而在秦国空前强盛的同时,嬴政开始加快统一六国的步伐,他下令向全国征集青年勇士并开始培养一支拥有一百万兵力的精锐部队,那么当时秦国的军事力量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秦始皇兵马俑里找到一些线索这些就是守护秦始皇“地下宫殿”的军团。这些形象逼真的陶俑,穿着铠甲,拿着武器都是真实的兵器,看起来秦军是非常的英勇善战。人们在秦始皇兵马俑坑内发现近八千件陶俑,他们各个整齐干练,衣着端庄。与此同时兵马俑坑内还挖出大量的兵器,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300多年,这些兵器装备却依旧如新。秦军大仗的时候像猎犬撵兔子一样,一下子把对方的军队冲垮了非常勇敢。此时嬴政和他的军队都已经蓄势待发,只要他一下命令这一百万勇士就会毫不犹豫地冲向战场。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开始了他正式统一中国的战争。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邻国“韩国”在战国时代,七国根据各自的利益互相结成不同的联盟,每当有国家遭受攻击其盟国必然会出兵相救,但这次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秦国先以卓越的外交手段破坏了韩国与其它国家的结盟,随后士气大增的秦军一鼓作气很快便攻下了韩国。在夺取韩国之后秦国又立刻转攻赵国。

从此在中原大地上一场又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开始了。随着秦国统一中国的步伐不断地加快,战争的节奏不断地进展情况下列国都感受到秦国的压力,其中他们就想出来一些办法。开战两年后燕国为保障本国安定希望同秦国和解,于是他们派出了使臣荆轲出使秦国,为了达到和解的目的,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准备厚赠秦王嬴政。在咸阳宫里秦王隆重召见了燕国使者荆轲,荆轲向秦王献上的厚礼是畏罪逃往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首级以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不料当荆轲慢慢打开地图一把寒光凛凛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拿起匕首就朝秦王的心脏刺去。对于那天的情景司马迁这样记载道: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通过这幅画像石,荆轲与秦王之间的搏斗被生动地记录下来,但当时在一旁的秦国大臣们没有一个出手帮助秦王。荆轲追着秦始皇绕着柱子跑其原因一是,所有秦国的大臣上殿的时候是不准带兵器的所以他们手上没有兵器,另外一个就是,这些大臣没有秦王的许可是不准乱动的,这是平常的规定,所以在这个情况下大家只有干着急,没有办法出手相救。最终荆轲倒在了嬴政的剑下,事实上嬴政在位期间曾经历多次“暗杀”这促使他下定决心加快统一六国的脚步。尽管周边国家倾尽全力应战,但终究无法抵挡住秦国的猛烈攻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园前221年,齐国灭亡秦国最终用了10年的时间陆续兼并了六国,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帝国《秦朝》。从东周开始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期间,其实在这么一个过程中中国发生太多的战争,统一是所有人向往的一件事情,秦始皇让五百多年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很多人曾经想过统一天下但只有嬴政做到了真正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在秦国的首都咸阳,嬴政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自称“始皇帝”此后“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完成了统一的大业,也把中国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此时的嬴政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统一起来。他是胸有成竹我们觉得这个人太可怕的地方就在这一点,他统一了战争刚结束随之统一全国所有的措施就公布了,改革成为了中国统一后秦始皇的首要任务。嬴政首先从体制改革入手在全国建立郡县制,将全国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二级的行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的建立打破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确保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这个先进性表现在它是废除了过去分封制度下那种血缘关系那种管理方式,而是建立了地域管理这样一种方式。这是秦朝的创新他们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秦始皇究竟是如何推翻分封制成功进行改革的呢?这其中离不开丞相李斯的帮助。秦朝并不强调仪式和传统,相反他们在意法律和法规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法律不应为家庭或地域而改变,这是秦朝推行的一些东西。

1975年在湖北云梦的一座秦代墓葬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竹简,研究表明这些竹简上记载着秦始皇当时推行的法律制度。通过这些竹简人们获知,当时秦始皇推行的法律是多么的庞大和严格。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其以牛田,牛絜,治主者寸十,有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卅。秦朝的法律以苛刻著称,它严格规定着平民百姓一点一滴的生活,谁要是违反必将承受残酷的惩罚。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亲自颁发统一度量衡的命令,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长度,容积,重量都统一的标准,方便了人们进行商品买卖和征收税金。

这是秦朝发行的货币《秦半两》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使用自己的货币。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统一货币为《秦半两》让百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使用。眼看统一大业即将完成,此时的秦始皇却面临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秦国虽然用武力战胜六国予以统一,但是文字并未统一。长期各自为政的七国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这也成为了秦国施行统一法律制度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特地派学者到各个地区教授百姓秦国的文字,在他看来文字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若文字不能统一那么所谓的“六国统一”便形同虚设。这些形态各异的文字意思都是“马”可见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之大。

秦始皇灭六国后,便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中国历史上之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际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字它是统一的,而且文字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只有通过文字的统一才可以把全国统一起来这个方针,统一文字的政策实际上不只光影响了秦朝,他实际上对于汉朝对于后代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有了统一的文字对维护一个国家的统一都是至关重要的。秦始皇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他不仅统一了国土,还统一了法律,度量衡以及文字。但即便是立下如此这般“丰功伟绩”秦始皇在过去的两千多年历史中依旧被称之为“暴君”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前213年就在实现统一后的第八年,数万书籍被丢弃在火海之中,次年又发生了“活埋儒生”的事件。秦始皇被称为暴君的原因之一就是“焚书坑儒”事件,焚毁书籍,活埋儒生。在秦始皇实施统一政策的过程中有些官员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毁诗书典籍。焚书的原因是因为他要推行这一套政策制度的时候,受到舆论影响太大“焚书”的因应的确是为了推行这套中央集权的体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诗书都被焚烧掉了,宫内图书馆收藏供博士研究的儒书其他学者的著作,有关农耕,技术还有天文类书籍均不在焚烧之列。“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根据汉朝《史书》记载有460名儒仕被秦始皇坑杀,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但此事的内幕究竟是怎样的呢?出现“坑儒”这个词是西汉晚期人才补到文献上的,能证明当时文献也说得很清楚就是术士,就是说杀术士没有说杀儒生,然后到了西汉晚期就变成了杀儒生了,然后两千年来再也不说坑术士了都说坑儒生。秦始皇的性格和政策等大部分都是从汉朝《秦之后的朝代》开始传下来的,所以对秦朝的记录中充斥着一定的偏见。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秦始皇的大部分记载是从汉朝《史记》才开始记录的,汉朝又是推翻秦朝的主角,因此它对于秦始皇的描写多少会有些偏见。一些学者们研究发现秦始皇其实极为勤政,他每天会阅读近120斤的竹简书籍,这些学者认为秦始皇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而殚精竭虑的君主,而并非汉朝《史记》记载的那般是一个不分青红皂白肆意焚书坑儒的“暴君”。在了解秦始皇的政策后你会发现他出人意料地主张平等。政治官僚刚正不阿严惩腐败,他通过各种法律控制官僚。秦始皇凭借其出色的政治头脑和超凡的领导能力,接受了自春秋以来500多年的混战局面,他统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始皇执政的12年间他先后5次“巡行”全国其目的一来是为了看看他一手打造的国家发展得如何,二来则是为了让百姓知道中国的统治者只有他一人。他统一以后一半的时间都在全国巡行,他坐着马拉的木轮车巡行在秦国的大地上,这一切能反映出来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知道他为了维护这样一个统一的局面除了制定那么多措施他还身体力行。

这是秦始皇在“巡行”的过程中立下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始皇帝的丰功伟绩用以昭告天下。今皇帝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史记 秦始皇本纪》。这个公告的意思是只有始皇帝可以支配天下,所有的百姓都要遵从一个国家的原则。然而对秦始皇而言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那就是如何抵御外族的入侵,最终秦始皇构想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工程,这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城。在两千多年的漫漫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然而修建长城绝非易事为了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来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全长近万里的长城,城堡相连烽火相望成为了秦朝一道新的防御线。除此之外秦始皇的另一大创举就是修建了一条类似于今天高速公路的道路“秦直道”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所到之处至今可见当年秦国的辉煌。直道的最宽处约70米是超现代道路标准路宽的16倍,直道也是方便了秦始皇继续“巡行”全国。秦始皇一手打造出来的秦帝国幅员辽阔,他花费了整整22年建立了这个庞大的帝国,也正是这22年的时间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格局。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年仅13岁的他登上了王位,从22岁开始他亲理朝政镇压叛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王者生涯,经过了10年的腥风血雨最终在他39岁那年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大业。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君主因为“焚书坑儒”事件以及强迫百姓建造大型土木工程等原因,直到现在仍被人们称为“暴君”。秦始皇他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尽管在他的统治下也采取了一些过激的措施,特别是在大兴土木上滥用民力,这实际上是加速了秦的灭亡,但是他整个的一生应该说对中国的发展的贡献是主要的,并不像史书上说他是“暴君”。

公元前210年统一华夏12年后不知不觉秦始皇已经年过半百了。由于高温和过度疲劳他有些体力不支,这是他统一华夏后第五次巡行全国。当车队经过河北沙丘时他突然患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秦始皇去世后遗体被埋葬在西安附近的骊山脚下,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不朽的皇帝”即便死后还有八千多具陶俑陪他一同埋葬。古人说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实际上秦始皇实行的诸多制度有很多都延续到今天。一个时代结束了秦始皇成为了历史但他的影响却绵延至今,如今的中国是一个拥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在过去两千年间分分合合但终究融为一个整体,起起落落而再次走向复兴。很多学者认为这一切都是从嬴政这个人开始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想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先了解这段历史的原因。

0 阅读:7
徽视沧海

徽视沧海

金戈铁马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一起共享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