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部分村名的来历

小西水历史 2024-06-26 12:59:21
临县位于晋陕黄河峡谷中部,吕梁山西侧,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472个行政村、32个社区,现将临县部分村名的来历简述如下: 1、莲花池:位于克虎寨东南9公里处。该村有个天然石池,深三尺,宽尺许,呈桶状,底部清泉向上喷涌。相传,早年池底有莲花一枝,其根扎于泉眼,故取村名为莲花池。民国《临县志》载:“莲花池,其形如瓮,满而不溢,汲而不涸,中有坚物,非木非石,可摇而不可拔,亦奇迹也。" 2、甘泉:甘泉村位于县城东2公里的甘泉沟内。有前甘泉和后甘泉两村。此地有泉水数处,水从石岩涌出,清沏晶莹,四季一色,甘香重滑,常流不息,故名甘泉,村名亦取泉名。泉水涌出,荡涤青石,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遂取名“甘泉漱玉",为本县古十景之一。此外山环水绕,土肥景美。 3、玉坪:古时名湾里,是清道光三年(1813)武状元张从龙的故乡。同治元年(1862),陕甘回民揭竿,成燎原之势,吴堡、佳县告急,临县正当其冲,时有山西巡抚吴桂,奏请太仆徐继畬总办全省团练,徐访知退避家乡的张从龙是员宿将,即着碛口通判汪韶光去请张从龙出仕镇守碛口。汪赴湾里同张从龙明言,张婉辞谢绝。徐遂上奏朝廷,慈禧太后命兵部速赴山西“御聘"张从龙就任。时张从龙正在窑洞内与人对弈,听说圣旨到便接旨。时知县霍成霖为讨好张从龙,提议将张公故乡易名“御聘"。光绪末年,知县侯绍宣在安业沟、湾里巡视浏览时,提出以“玉’’代“御”,“御聘”改为“玉聘”。民国6年(1917)的版图和《临县志》内,称湾里村为玉聘村。新中国建立后,本县重新区划时,又改为玉坪。 3、蝉伏沟:位于程家塔村东南12公里处。该村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气候湿润,夏季芳草青青,宜于昆虫繁殖,蝉、蟋蟀、蚂蚱遍伏草中,啾啾争鸣。其中蝉繁殖多而鸣声大,是此地昆虫之最。幼虫栖于土中,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刺吸植物的汁,幼虫生活成虫时,蜕下的壳到处可见。村民们采集蝉蜕(药用),收入可观,故改村名为蝉伏沟。 4、青塘:在安业村两南2.5公里的湫水河西岸。该村内有一池塘,池内泉水涌出,异常清沏(亦说是海眼),池边绿树成荫,芦苇茂密,境内流水潺潺,农田尽为水浇地,可种稻子,酷似江南的风光。村名亦取“青塘”二字,时有部分村民认为,村内池塘以水为主,用清字较好,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明、清两代,有写“青塘"者,亦有写“清塘”者,民国6年(1917)知事胡宗虞编修《临县志》时,才定名为“青塘”,载于志书。至此,村名才统一起来。后村民增加,面积扩大,遂分为前、后青塘两村。池塘之水至今喷涌不衰。 5、白道峪:位于曲峪村南7.5公里黄河岸边。明代,包头有贺姓和白姓二商,义气相投,合伙在河路上跑买卖,将绥、蒙等地的粮、油、盐、碱、皮毛等货,用木船和皮筏顺黄河载运到碛口,再将碛口的京、广杂货转运到绥、宁等地销售,生意兴隆,财源广开。第四年仲夏的一天,他俩从保德载一船货物顺流而下,船行到曲峪以下5公里的地方,触暗礁而沉,货物被水吞没,姓贺的登岸后,看见姓白的被浪头卷走,急呼抢救,为时已晚。事后,姓贺的将姓白的埋葬于出事地点,分一半财物给其家属。白氏也定居于此,将村庄改名为白道峪,以资纪念。现该村贺姓居多,且有一院九十九眼半窑洞的大宅院,为本县西山建筑之最。 6、月镜:距县城7.5公里,古称永吉村,唐贞元年间,该村出过一位慈惠廉明的官员,姓刘名明德,字节望,官封校尉守左武卫。长子朝逸,字超凡,诰封上柱国镇军大将军。次子进晟,事亲至孝,和亲睦邻,乡里闻名。故在刘明德告老还乡时,皇上敕赐古铜月圆镜,上书:“明镜高悬,正大光明"八个字。村民为纪念此事,遂改村名为月镜。之后,随着人口增加,村落不断向前沟扩展,人们便将前村改为前月镜,后村称为后月镜,中间称中月镜。据民国《临县志》记载:刘明德系出彭城(今徐州),汉帝之裔,家本河曲延州,因唐室革扰之故,迁居临泉永吉村。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西巡抚胡聘之纂辑《山右金石丛编》时,指饬临县将刘明德之墓志石拓印呈核。 7、府底:在歧道村东0.5公里处。民国《临县志》及《山西历史地名通检》考,该村于北周大象元年(579)置乌突县及乌突郡。隋开皇元年(581)废乌突郡,改乌突县为太和县。隋开皇三年(583)置善训府。唐武德三年(620)废善训府(后改为善庆寺),轩北和州(于唐贞观三年废),改太和县为临泉县,移治于今县城东北50里的故县村。该村今名府底,疑为府邸之讹。 8、神苇塔:在歧道村南5公里处。该村遍地长苇子,历来精于培植,生长特别茂盛,几百年来,编席技巧辈辈相传,以编席而闻名遐迩,遂得名神苇塔。芦苇,县民称“雨则”,方言读苇为"yu”。后来改为神峪塔。 9、车赶:位于县东南35公里处,与方山县交界。相传,刘渊起兵据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是时该村所处沟内长满高大笔直的松树,刘渊命军士伐木大造战车,该村得名车杆沟。后来演变为车赶沟,民国《临县志》载名为车赶沟,近年去“沟”字而写为车赶村。 10、光裕堂:在湍水头村东5公里处。古代,村中有座古寺,主尊观音菩萨(现已毁),遂得名观音堂。近年,居民顺谐音写为光裕堂。 11、龙门墕:在招贤东北5公里处。地处山塌,此山弯弯曲曲,形似卧龙。村口位置较高,有一小峁状似龙头,人称龙头起。村口一面是千尺高崖,另一面是万仞绝壁,为全村之门户。居民称之为“龙门”(此处古时曾筑有坚固的大寨门,今已毁),村名遂得龙门墕。 12、尧昌里:在县南碛口东北5公里处。相传,很早以前,此地仅有1户人家。一天主人外出,窑内窜进一只狼,找不到出来处,十多天后竞被困死在窑里。自此邻村遍传“窑吃狼”的故事。同时该村也被人们称为窑吃狼。后来,村民嫌此名不雅,顺其谐音改为尧昌里。 13、寨子山:在县南碛口镇东2.5公里处。据民国《临县志》载:“招贤山之西少南,东南与离石分界,北距县治一百里曰寨子山。山有古寨,形势雄峙,相传即古之大同镇。元、明前属定胡。大同之名,书志无征,以地望准之,或是古平周故址。汉志释略云,平周在临县西地,此其近是。” 14、石豁子:在县西南刘家会村南5公里处。最早为石氏所居,原名石家峪,相传,因村名石家峪,村中人丁不兴旺,多年来超不过十(石)家,最后灭绝。现居民大部分姓王,其祖先从今丛罗峪镇堡子峪村迁来,已有20多世。因原名有石字,村前确有一天然的石豁子,故名。 15、一步墕:在县西南许家峪村2.5公里处。该村地处山墕,相传,清代村中有一座占庙,规模宏大,构造独特,庙中塑像栩栩如生,每逢庙会,香火旺盛。道光年间,有一官员闻名而至,观光后曰:此村地处山墕,道路仅有吾马一步,庙却甚为壮观,声闻千里,实乃不凡。自此,村名遂为一步墕。 16、松峪:位于县北城庄村西5公里,村内东西两山,中间溪水潺潺,常流不息。相传,两千年前,此处松树成林,松涛长鸣,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因地处沟谷,故名松峪。古时村旁有元保大功臣张忠武宏范墓。抗日战争时期,为晋绥第三专员公署驻地。 17、留邻庄:位于招贤东1.5公里处。清代,有位叫刘杰的外乡人,携家带口来本地逃荒,住在杨守成院里。一日,刘杰之子为吃杨家树上的果子,和杨守成之子争吵,刘杰为避两家不和,乔迁他乡。杨守成知情后,将果树砍倒,偕妻带子到刘家陪情道歉,并把刘家请回,两家相敬如宾,代代和睦相处。后人称“砍树留邻”传为佳话,并改村名为“留邻庄”,至今未变。
0 阅读:9
小西水历史

小西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