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五篇大文章”,浙商银行年报传递了什么信号?

财经无忌 2025-04-10 15:38:32

文 | 无锈钵

被称为“经济晴雨表”的上市银行财报,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业升级的新风向——银行业年报披露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行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自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五篇大文章”一年多来,国内银行正在加速分化:大型银行依托资源整合深耕战略领域,如工商银行精准服务“工”和“商”,在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保持领先;中小银行则聚焦区域特色,如浙商银行将普惠金融嵌入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服务客户中超75%为小微企业。

全球经验表明,低息差环境下,当前银行业需要一场价值重构:从规模扩张转向能力深耕。

这意味着,对于银行业来说,“五篇大文章”绝不仅仅只是“政治发力点”,更是金融业务“创新切入点”,也是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实现息差改善、做优做强的必然选择。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前及未来阶段,银行要想抵御风沙侵袭,就必须要厚植“五篇大文章”,扎根实地,蓄积水土。

1、“五篇大文章”这棵树,银行怎么种?

这也是为什么,近期的业绩会和经营工作会议上,多家全国性银行均对发力“五篇大文章”做出了积极论述。

浙商银行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针对“五篇大文章”的高质量实践,做出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大向‘五篇大文章’,‘小额、分散’的资产倾斜力度,合理把握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但“重点、重心、重视”之外,怎么种好“五篇大文章”这棵树,学问仍然很深。

类比种树的话,有两点值得深入思考:

一方面,树的枯荣,不在于地上的“表面文章”,而在于地下的根系生长。

这意味着,银行的“五篇大文章”,不能写成一笔糊涂账,而是要向下扎根,将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和要求,融入具体的经营环节中,和业务“土壤”建立深层联系。

说起来或许轻松,但实践环节却并非如此,普惠、绿色、养老,这些关键词分别对应着不同业务条线,银行如何确保上述领域多点开花,又如何居中统筹调度?

对此,浙商银行找到的切入点,即是“智慧经营”战略。

作为上承“业绩枝叶”、下接“业务土壤”的主干,“智慧经营”既撑起了业绩的高质量增长,同样也依托数字化改革这一脉络,实现了对业务的养分输送。

自发布“数智浙银”品牌及“185N”数字化改革体系以来,浙商银行围绕业务体系,构建起“数智大脑+八大数智系统”的核心架构,并将数字化改革确立为发展主线。

在这基础上,2024年该行还进一步深化战略定力,全面启动“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协同改革,以数字化重塑客户服务体系、打破内部壁垒,推动“智慧经营”战略深化落地。

具体到五篇大文章的业务场景中,数智化改革成为了浙商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

例如,在普惠金融层面,以“数易贷”“数科贷”“数字化合作项目”为核心的“1+1+N”综合性数字化业务产品服务,显著提升了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另一边的科技金融维度,浙商银行驭数而行,所构建的以人才银行为底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同样也成为化解科创企业发展痛点的关键。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数智化改革这一抓手,五篇大文章得以在浙商银行内部,融合具体业务场景协同发展、落地生根,并最终交出一份扎实的成绩单:

科技金融层面,浙商银行全年累计服务科技型企业30,712户,提供融资余额3,674亿元;服务高层次人才3,925户,其中服务国内外院士41位、国家级人才近700位;

绿色金融维度,浙商银行实现绿色贷款余额2,477.37亿元,增长21.78%,累计承销12笔绿色债券,募集资金71.37亿元;绿色债券投资余额66.77亿元;

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及数字金融领域,浙商银行也基于数智成果,成功聚焦具体场景,对应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丰富高效的服务。

这种来自内部的“根系生长、壁垒打通”,奠定了浙商银行地表之上的“枝繁叶茂”。

除了枝干的茁壮发展之外,一棵树的生长,同样也离不开活水的长期浇灌。

具体到银行的实际经营中,写好“五篇大文章”离不开金融资源的长期倾斜支持,这意味着银行必须具备稳健的发展定力,筑好经营的蓄水池。

结合浙商银行的年报来看,这一蓄水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方面是经营效益层面的“稳中有进”,对于银行来说,一张好的业绩报表,才是持续浇灌“五篇大文章”、让利于民、服务实体经济的底气所在。

参考浙商银行,“智慧经营”体系成效初步凸显,中收扩大工程、弱敏感资产夯基工程、负债结构优化工程、数字化营收提升工程等“四大工程”持续布局,该行在过去一年里发展定力持续深化,经营质量稳中有进。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全年营业收入676.50亿元(同比增长6.19%),归母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总资产规模站稳3.33万亿新台阶,营收增速保持同业领先的同时,个人、公司客户取得全面增长,零售AUM增量创近四年新高,保持着充沛发展动力。

另一方面则是资产风险的不断出清,这决定了银行“五篇大文章”的落笔是否踏实、谋篇布局是否安全。

在过去的一年里,浙商银行将“严”的主基调贯穿始终,不断深化以场景金融为重点的数智风控,坚持“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基础。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达到1.38%,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提高至9.61%、8.38%。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的同时,应对风险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55%,较上年末下降0.93个百分点。

这背后,正如券商机构研报分析所指出的那样:

“随着历史包袱的不断出清,叠加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预计浙商银行未来发展质量会逐步改善。”

2、为什么说浙商银行在“种一棵与众不同的树”?

在这基础上,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同样深耕“五篇大文章”,为何浙商银行能交出有特色的答卷?

关键的一点是,浙商银行的战略价值和“五篇大文章”有着相似内涵。

围绕“善本金融、智慧经营、人文浙银”的战略指引,让浙商银行天然具备了培育“五篇大文章”的“价值气候”。

这也是为什么,“五篇大文章”融入浙商银行经营中,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流畅感。

以善本金融实践中的金融顾问制度及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为例,二者的协同效应,帮助浙商银行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金融家庭医生”、居民的“金融理财咨询师”、政府的“金融子弟兵”三大定位,也有力助推了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和养老金融的用户触达与成果转化。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浙江省内已设立金融顾问工作室161家,累计服务企业超10万家,落实融资超万亿元。

这基础上,该行厚植“五篇大文章”的另一大关键,则在于其坚守的长期主义价值。

无论是“五篇大文章”还是善本金融,都是倡导银行业不要过分关注短期收益,而要尽可能追求社会责任与可持续盈利的协调统一。

和种树的故事一样,如果吃掉眼前的果实,就不可能在未来收获枝繁叶茂的果园。种一棵树,本身就是一个将劳力和付出前置,将成果与效益交给时间的过程。

这一点,在浙商银行的财报中,同样有着直观的体现。

正如该行管理层所指出的那样,在经营指标整体向好的前提下,浙商银行“净利差和净息差面临压力,主要源于支持实体发展、主动让利企业”。

反映在财报上,2024年末,浙商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54.25亿元,较年初增长11%,超额完成监管目标。针对困难企业,推动分支行分类施策,并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保持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不减。202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2,405.64亿元,较年初增长8.96%。

在以实际行动服务实体,不断增强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的同时,浙商银行还在不断增配政府债券,和地方发展共振,浙江地方债承销居同业首位。

正是在这种长期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浙商银行坚持让利于企、让利于民,帮助提振消费活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荣共生。

3、结语:从“种一棵树”到“融入森林”,浙商银行未来可期

开年以来,伴随“杭州六小龙”的出圈,作为中国经济大省的浙江再度以创新生态成为关注的焦点。

浙江的创新生态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金融活水。

自2022年初将“深耕浙江”确立为首要战略以来,三年过去,浙商银行的发展前景也不能被业绩数据简单概括衡量。

五篇大文章的生动实践,让浙商银行充分融入了浙江蓬勃增长的发展之中。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在浙江省内融资服务总量已达到10,205亿元,三年增长超2,300亿元。从“种一棵树”到“融入森林”,浙商银行累计服务浙江省内重大项目达82个,融资余额三年增长10倍。

这也是为什么年报发布后,包括华创证券、平安证券等多家券商机构给予浙银“推荐”评级。平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

“浙商银行作为唯一一家总部在浙江的股份行,在跨区域布局、股权结构属性、政银关系构建、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回首过往,正如该行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所说:

“只有保持战略定力才能带来稳健的发展动力,只有坚持善本利他才能赢得资本利得,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成功穿越周期。”

0 阅读:4
财经无忌

财经无忌

我们更懂中国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