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前夕,中央决定调黄永胜入朝,林彪反对:我要换一个人上

彭德怀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中、朝、美三国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宣布从7月27日晚10时起,双方一切敌对行动完全停止。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它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至今没有消散。

当双方签字的消息传回北京后,毛主席非常高兴,他清唱了一曲京戏。接着,毛主席又对身边的卫士们说:“我们可以脱军衣了,我脱,你们也脱。”显然,毛主席已经开始思考国内建设事宜了。

有人评价,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之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这一评价没有丝毫夸张成分。据资料,毛主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评价抗美援朝,是在1953年9月12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听取了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彭德怀意味深长地说:“它(抗美援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毛主席在听取彭德怀的报告后,也总结了关于抗美援朝胜利的四点意义:

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陆军、空军、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铁道兵、防空兵、通信兵,还有卫生部队、后勤部队等等,取得了对美国侵略军队实际作战的经验。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由于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党中央、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更离不开志愿军指战员、战士们的英勇作战。2014年官方公布了志愿军烈士的人数,总计197653人。这一数据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和失踪的志愿军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员,以及停战后至志愿军回国前帮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生产建设牺牲和因伤复发牺牲的人员。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大游行

如今回顾抗美援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总有无数让人感动的瞬间。当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边防军时,关于指挥机构的司令员人员,中央起初提名的是黄永胜,可林彪却说:“我要换一个人上。”

林彪口中的这个人就是邓华。那么,林彪为何要这样做?毛主席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一切还要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说起。战争爆发后,在朝鲜人民军的进攻下,南韩军溃不成军,局势一片大好。

然而,毛主席等人对朝鲜战争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美国极有可能会介入战争。果不其然,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守日本的美国空军、海军给予南韩军以掩护支持,向越过三八线的朝鲜人民军发起进攻。

6月27日,杜鲁门又命令驻守菲律宾的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侵犯我国领土和主权。面对美国这一侵略行径,中国政府立即做出强烈回应。6月28日,毛主席紧急主持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他就美军入侵台湾给出强烈谴责:

“中国人民早已声明,全世界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亚洲的事务应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而不应由美国来管。美国对亚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亚洲人民广泛地和坚决地反抗。杜鲁门在今年1月5日还声明说美国不干涉台湾,现在他自己证明了那是假的,并且同时撕毁了美国关于不干涉中国内政的一切国际协议……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因为它没有人民的支持。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毛主席

自从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后,使得朝鲜半岛立即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地区。反观此时的中国,经历了数年战争百废待兴,迫切需要重建家园,但中国人民决不允许再次被侵略。尤其当美军战机不停到中国鸭绿江边境地区侦察、轰炸后,中共中央必然未雨绸缪。

7月1日,美国地面部队进入朝鲜半岛。与此同时,美国于7月7日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组建“联合国军”。同一天,毛主席指示周总理主持召开保卫国防的会议在中南海居仁堂举行,重点研究朝鲜战争以及成立东北边防军问题。

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萧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解放军高级将领悉数到场。

作战部部长李涛介绍了朝鲜战况后,周总理说:“从当前来看,将来的战局可能危及我们的国防,东北边境地区可能出现危机,从保卫国防的需要、从支持朝鲜统一祖国的需要出发,我们要考虑用什么部队加强东北边防。总参考虑用哪个部队合适呢?”

聂荣臻说:“我考虑还是用四野的部队。”周总理继续问:“林彪、罗荣桓同志,你们的意见呢?”罗荣桓回答说:“朝鲜半岛的陆地与我国东北毗连,其地形、气候差不多。用四野部队比较合适,四野部队在东北时间比较长,很熟悉东北的地形、气候、风俗民情。”

毛主席和林彪

大家发言后,林彪也表示同意,他发言的总体精神是:四野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人,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7月10日,周总理继续主持召开保卫国防会议。根据会议讨论结果,中央军委决定抽调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第十三兵团下辖的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及四十二军,炮兵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总兵力近26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

当时第十三兵团的司令员是黄永胜,可当东北边防军向东北边境指定地区集结时,他并不是司令员。7月13日,周总理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下称《决定》)呈报毛主席批阅,毛主席当日批示:“照此执行。”

《决定》中关于东北边防军指挥机构作出如下规定:

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劲光为副司令员,肖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以第15兵团领导机关为基础组成第13兵团领导机关,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按理,黄永胜是十三兵团司令员,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领,在解放东北的一系列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何最终邓华成为第十三兵团的司令员呢?这跟林彪的意见有很大关系,他提名邓华。

黄永胜

在保卫国防会议上大家一致决定成立东边防军时,周总理说:“现在大家都说说意见,是不是立即将黄永胜调到东北,还是另外选将领?”罗荣桓表示我军作战对象是美军,使用的都是现代化武器,“我考虑15兵团的邓华去比较合适。邓华善于动脑子,是个儒将。”

刘亚楼也插话说:“邓华有谋略,文化水平也比老黄强。”两人说完都把目光投向林彪,只见林彪说:“邓华比黄永胜强!”林彪一锤定音,周总理也说:“那就考虑邓华。我看黄永胜也难以胜任。邓华指挥打海南岛打得好。”

黄永胜是湖北咸宁人,放牛娃出身,参加红军后从普通士兵开始,最终升为解放军总参谋长。上将杨成武就说:“黄永胜是我军由战士到班长、由班长到排长,一级一级打上来的。”解放东北过程中,林彪评价黄永胜说:“辽西三战三捷,永胜兵不过两万五,半月歼敌一万六,功劳不小。”

然而,黄永胜身上有一个缺点—生活作风有失检点、比较爱贪玩。建国后,黄永胜到深圳去视察部队。一天夜晚,黄永胜在部队篮球场拉起了电灯来跳舞。董必武当时在广州休养,听说后很是生气,他立即召集电告黄永胜来广州。

董必武主持召开由陶铸、黄永胜、詹才芳参加的党小组会议。黄永胜颇为担心,他找詹才芳求情,并在党小组会上作出检讨。然而,董必武离开广州不久,黄永胜又经常去跳舞。朝鲜战争爆发前,黄永胜等3人擅自去香港游玩,一度受到了中央通报批评。

董必武

基于上面的原因,林彪等人推荐了邓华,而且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就在毛主席批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的当天,罗荣桓亲自打电话给远在广州的邓华,正式通知他关于中央对他的任命。

邓华,1910年出生于湖南郴州的一个书香世家,年少时便博览群书。1928年,18岁的邓华便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可邓华打起仗来却很有章法。解放战争时期,邓华率领的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名气很大,被公认为军中“最牛最野”的一支部队。

评价邓华“野”,一方面是他领兵能力,另一方面是他善于分析、敢于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想法。新的任命下达后,邓华深感责任重大,他意识到了中国极有可能出兵朝鲜。刚满40岁的邓华久久凝视办公室墙上我国东北地图和朝鲜地图,他似乎看到了远在朝鲜半岛上的滚滚硝烟,要知道他前不久才率部参加指挥了解放海南岛战役。

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就把目光投向了麦克阿瑟和“联合国军”。现在中央已经任命他为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认为自己有必要从自己的角度向中央提供决策建议。于是,邓华立即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

邓华

邓华在报告中陈述了自己对朝鲜战局的看法,他写道:“鉴于朝鲜人民军战线南伸,美军凭借其海、空军优势,于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大为增加。显然,如果以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的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登陆的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邓华也在报告中指出了朝鲜人民军即将面临的危险:“显然,如果仅靠朝鲜人民军弱小的海、空军和后方留守的陆军,阻止美国从两侧而不是正面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企图是很困难的,况且,朝鲜三面环海,东、西海岸线较长,给人民军集中、重点防守带来不便。”

这份报告发出不久,邓华便率领第十五兵团司令部人员,于当年7月27晚从广州登上了北上的军用专列。抵达北京第二天,毛主席便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了邓华。事实上,早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就跟邓华相识了。

一见面,毛主席就以称赞的口吻对邓华说:“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它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突然,毛主席话锋一转提到邓华不久前提交的报告,“从当前情况来看,杜鲁门在朝鲜看样子不会罢手,你在给军委报告中关于美军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个分析很有见地。”

邓华

见到自己的报告得到毛主席的认可,邓华很是兴奋,他说:“美军的武器好,火力组织也好,从正面进攻不容易奏效。但是,他们的现代化装备最怕的就是联络被切断,被人包围。我军从侧翼或侧后迂回、渗透、穿插,实行切断、分割、包围,打近战、夜战。你打你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看来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办法。”

邓华话音刚落,毛主席脸上便露出了笑容,显然邓华对美军的看法得到了认可。分别时,毛主席对邓华说:“你去了我放心。”事实上,美军仁川登陆这一军事行动,也论证了邓华的远见。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最终做出了出兵朝鲜的意见。

10月8日,毛主席签署了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9日,彭德怀便在沈阳主持召开了首批入朝志愿军军以上干部的会议。会上,邓华积极发言,提了很多关于出兵朝鲜的建议。

会议开得很晚,结束后邓华对彭德怀表示有一件事他很不放心。彭德怀让他直言不讳,邓华说:“现在只让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对敌人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一旁洪学智也插话,他总体意思跟邓华差不多。

彭德怀采纳了两人意见并向毛主席发去急电,毛主席复电:“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兵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志愿军入朝后,邓华出任第一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

邓华和彭德怀、陈赓合影

纵观抗美战争期间,邓华是彭德怀最重要的助手。1951年8月,志愿军司令部曾考虑9月发动第六次战役,目的是打到三八线以南并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敌人控制区。当时,邓华在开城参加停战谈判,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非常着急。

邓华认为在当时情况下主动发动这一战役很不利,不如等待敌人向我方进攻再给予大量歼灭。邓华把自己的想法以电报形式向毛主席、彭德怀汇报,最终得到了采纳。果不其然,敌人在9月间发动了“秋季攻势”,志愿军取得了歼敌7.9万人的重大胜利。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彭德怀对邓华高度认可,不止一次地评价,“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治病后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工作。

在彭德怀的推荐下,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接下来,邓华和杨得志等人指挥了1952年的秋季反击作战、震惊世界的上甘岭战役等。到了1953年,邓华在朝鲜战场指挥的志愿军总兵力达到了130万人。

这时的邓华刚满43岁,统帅百万大军与强大的敌人在异国战场拼杀,这足以名垂史册。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邓华先是出任东北军区司令员,之后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

邓华

1955年9月新中国首次授衔授勋仪式上,邓华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谨以此文向邓华上将致敬!

1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