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不断如春水

卡卡说天下 2023-03-24 09:55:35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这是一个早来的春天。

这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时年,五十岁。

“这份卷子,答的如此好,老夫看了,实在是欢喜啊。可谓,本场最佳。禹玉,你也来看看。”欧阳修说着,将试卷递给身边的副考官王珪。

“大人,属下有一个疑问,不知该不该讲?”王珪仔细看了卷子,又递给了身边的梅尧臣和其他阅卷人。大家传阅一番,都一边叹服,一边发出赞美之声。

欧阳修捋了下胡子,温和道:“莫不是觉得这篇文章不佳?”

“非也,非也,文章是绝妙好辞,但这文风似乎也太像大人的弟子曾巩了,若是取了头名,怕不能服众。”

宋人科举,讲究糊名和誊录,名字被遮住了,卷子也被专人另抄过一遍,就是为了杜绝舞弊。本意是为了不让考官徇私,给自己认识的亲友弟子大开绿灯。而此时,欧阳修却被这个制度捆缚住了手脚,眼睁睁看着一份好卷子,却不能给予第一名。

“是,老夫也不能确定这不是曾巩的试卷,为了避嫌,还是不取第一了。”

梅尧臣在一边叹息道:“可惜,可惜了这一篇好文章啊。”

王珪等人都齐声称颂道:“大人大公无私,是我辈楷模。”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并不是曾巩,而是四川来的一个年轻人,名叫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就这样,一代文豪苏东坡,就与状元之名失之交臂了。

嘉佑二年的进士科,群星闪耀,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吕惠卿、章敦、张载等一众英才,将北宋未来近五十年间的精英人才一网打尽,近乎“野无遗贤”,欧阳修作为主考官,可谓功不可没。说起张载,大家可能陌生,但只要提到他说过的被千万读书人奉为圭臬甚至信仰的四句话,大家就耳熟能详了,那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时的人,都称他为横渠先生。

考试结束后,欧阳修收到了一封举子的感谢信,览信之后,欧阳修只觉得额头冒汗,夫人在一边关切道:“大人,信中有何要事,竟让您如此?”

欧阳修擦了一把额上的汗,缓缓道:“后生可畏,老夫当避让三分了。”夫人拿过信札,看见落款处,赫然写着苏轼的名字。

这之后,欧阳修不时拿出以前写过的文章来修改一番,夫人规劝道:“大人公务繁忙,还改这些文章做什么,是怕国子监的先生笑话吗?”

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夫人在这笑声中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从四川走出来的青年苏轼。

“听说苏轼去凤翔上任了,大人是想这后生了吗?”夫人一边轻轻笑,一边揶揄着自己的相公。

“我前几日做了一首小词,如今看,还真是应景。”欧阳修拿出那份手稿来,只见上面写着一首清丽却又深情的小词。「链接」点击蓝色链接,可以去喜马拉雅收听长安燕语老师给大家倾情播出的本期节目。《听见宋词》在喜马拉雅等你哦。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候馆是迎宾候客之馆舍,暗喻这首词是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他都看到了什么呢?是梅残、是柳细、是草熏、是风暖,是一派仲春的好风景。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词人以候馆始而征辔终,我们的思绪便从春景,又拉回了行旅,词人先是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笔锋一转,折入旅人的怀乡之情,形成强烈的激射。以乐景来写离愁,对比之下,便得到了离愁加倍的效果。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如此明媚的春景啊,本应是欣欣然让人快意的,可此时却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那片离愁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这“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物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说,它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古人喜欢以流水来寓相思或别意,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室思》);大唐诗仙李白有:“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寄远》)。这春水迢迢,离恨无期,怎么能让人不伤感,不愁苦呢?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你那样凭高倚阑远望,又能望得见什么呢?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她在思念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最后两句重复“春山”,用意深刻。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离愁如春水,行人更在春山外。语尽而思不尽,还有那么多未说出的思念就那红尘之中,就在那春山之外。而你我,不管在人生的路上走出了多远,即使在那春山之外,也一定会有人在思念着我们吧。就像,欧阳修会惦记远行的苏轼,就像我们今天也会惦记那个一千年前愿意提携后进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踏莎行》 宋代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0 阅读:37
卡卡说天下

卡卡说天下

卡卡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