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过速溶的人生

乐人看情感 2024-05-09 06:27:06

人群是庸者的避风港,

也是智者的坟墓。

作者:洞见yebo

作家郭华悦在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大学毕业那年,他和一位同学,同时进入了一家公司。

郭华悦个性活泼,很快就与同事们打成一片;同学却一向独来独往,平时不怎么与人来往,人际关系也一般。

但同学对此却不以为意,每日只是埋头专注自己的工作。

没想到几年后,同学设计出了一款极具创意的产品,销售非常火爆。

他因此连连升职,而郭华悦却依旧原地踏步,职位和薪水待遇,没有任何变化。

讲完这个故事,郭华悦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们多数人,都习惯把自己当成速溶咖啡,迅速融入社会。

这种速溶的过程,其实就是快速被同化的过程,向着世俗和主流靠拢,你就只能抹杀个性,让自己成为碌碌大众中的一员。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速溶”的人,总是试图快速融入群体,结果被群体同化,泯然于众人。

就如作家王开岭所说:人群,是庸者的避风港,是智者的坟墓。

所以那些真正活得明白的人,都宁可寂寞,也不抱团;宁可在前行的路上独行,也永远不过速溶的人生。

1

社会学家阿里扎说:

一个人扎进人堆里,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个性与特质就会被迅速稀释。

很多时候,你融入群体的速度越快,被同化的程度也就越深。

自媒体作家梁静,讲过自己表哥的故事。

表哥曾就读于某985高校,毕业后入职了一家企业,住进员工宿舍。

为了能尽快融入集体,但凡宿舍有活动,他都积极参与其中。

舍友组酒局,他陪着喝到昏天黑地;舍友们熬夜打牌、打游戏,他也跟着通宵达旦地玩。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表哥就跟他们打成一片。

然而,和他们在一起久了,表哥慢慢染上了种种恶习。

他沉溺于吃喝玩乐,对工作也不再上心,整个人变得懒懒散散。

几年后,企业结构优化,那些兄弟们在选拔中纷纷败下阵来,不是走人就是降职。

表哥勉强保住了饭碗,但由于工作表现普通,依旧只能领着底薪。

想起星云大师曾说过: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许多人偏偏喜欢按照别人的方式去雕刻自己。”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迅速融入人群,甘愿迎合他人。

钻进人群后,看似朋友多了,圈子大了,可你自己的样子,也会慢慢变得和周围人一模一样。

群体如同一口大染缸,一旦跳进去,你难免就会遭受污染。

试图合群的人,即使你再厉害,也会在他人的影响下,慢慢沦为平庸。

2

《乌合之众》里说: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个体的智慧,会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人一旦融入群体,就会受到群体心智的感染,结果往往容易迷失自己。

19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阿拉果发表了好几篇重磅论文,在学界名声大噪。

一时间,很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向阿拉果发出邀请。

阿拉果来者不拒,此后他频频出席各种场合,开讲坛,办讲座,参加研讨会……

很快他就被主流学界接纳,也结识了众多名流。

当时,阿拉果正在研究光学,他本想论证光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横波。

可身边的众多同僚都坚信光是一种粒子,于是他想自己肯定搞错了,便停止了实验。

几年后,物理学家菲涅尔发表论文,证明了光是横波,一举奠定光学研究的基石。

菲涅尔也凭借这项研究,成为名载史册的“光学之父”。

错失这一切的阿拉果,在后悔之余,也曾有过反省,他说:跟人群太近,让我彻底丧失了判断与思考。

哲学家勒庞说,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就只能抛弃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心理学上,也有个概念,叫“团体迷思”。

意思是说,当你陷入了人群,你的行为、认知全都会向群体靠拢,就会变得不理智。

过于融入人群,他人的影响无孔不入,你的思考余地就变得狭小。

久而久之,你就只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3

罗振宇说过这样一句话:

“任何一个想要出类拔萃的人,都必然会经历一段与全世界为敌的旅途。”

选择独来独往,拒绝与别人融合,你才能把宝贵的心力用来应对生活,经营自我。

《王小波传》里记载了王小波年轻时下乡插队的经历。

在乡下,当时很多一起过来的青年都相互抱团,整天聚在一起,聊天、找乐子。

王小波却总喜欢一个人到处乱跑,就是不喜欢往人群中间靠。

别人说他是头野牛,他则说自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有一次,村长带着知青们一起忆苦思甜,追忆往昔,但就是不见王小波的身影。

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他躲在大草垛儿后面,抱着书津津有味地读。

还有一次,室友们在熄灯后一起吹牛。

他觉得不适,就又跑了出去。

当别人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正在给一群孩子讲童话故事。

在一个人独行的那段时日,他常常偷溜进书房看书,和先贤哲人们进行思想交流。

在别人眼里,他的行为那么怪异、不合群,但这却让他有了大量时间进行思考与沉淀。

几年后,回到城里,他就创作出了《黄金时代》,成为著名作家。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

对一件事的全身心投入,是取得杰出成就的关键,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独自进行。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与其在合群、热闹中消耗自己,不如主动走出人群,享受孤独,专心打磨自身。

当你忍受住了所有清冷与枯燥,自能迎来充实饱满的人生。

4

作家黑塞曾说:

“即便在人群中很快乐,可我一旦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再也不可能选择和别人走一样的路。”

很多时候,人群就像一片迷雾笼罩的丛林,你只有走出来,才能看清自己想走的道路。

画家刘小东当初还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就以特立独行闻名。

大学四年,他没有参加过一个社团,就连班级聚餐也是能推就推。

室友在午休闲聊,他却独自在教室练习素描;

同学们在聚会狂欢,他则一个人躲在图书馆看书。

八十年代初,他初登画坛时,主流画家圈曾多次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却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

当时古典主义绘画在国内正流行,大多数画家都跟紧潮流走。

而刘小东对创作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要“画我自己,我的生活,我的时代”。

当别人都在创作古典史诗题材时,刘小东却选择记录日常。

他将普通人的生活记录下来,推出一系列独树一帜的画作,获得无数好评。

远离了人群,使得他得以保持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最终在艺术创作上,开创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很认同一句话:离人群越近,离自己就越远。

和他人一旦过于接近,大家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就怎么想、怎么做,最终自己就会活成傀儡。

远离群体的干扰,我们才能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与人群保持足够的距离,远离外界的嘈杂与喧嚣,是一个人自我回归的开始。

学会与孤独相处,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你才能活得自由而清醒。

很赞同一句话:贫乏的人格由人群给予,伟大的人格由自我塑造。

这个社会就像俄罗斯方块,当你完美契入到群体中,自己也就消失了。

想要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你必须保持特立独行。

学会不往人群里走,不迎合、不盲从,你才能避免被同化、消融。

当你能够甘于孤独寂寞,坚持独立思考,自然能让自己从庸常大众中脱颖而出。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0 阅读:2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