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朱棣打到南京东部的徐州、镇江、扬州等地。此时朝廷已无可用之将,原因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开国老将已不多、新一代将领能力不足!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给后世之君扫清威胁,大肆屠杀功臣,这已经是路人皆知。而且为了怕有权臣篡权,还专门下诏书说,如果朝廷有奸臣,藩王可靖难。
他的本意是如果皇帝被人架空了,自己朱家人可以来帮忙。但是老朱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会和孙子抢天下,而且就还是以靖难之名,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孙子周围并没有奸臣弄权。千算万算不如天算。经历过洪武三十二年的清理,建文朝时期留下来的开国老将仅剩耿炳文和郭英。
靖难之初,他们也确实抵挡了一阵子,但是终究是老了。老将的二代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养尊处优,军事谋略和能力实在不足以抵挡充分准备的靖难大军。比如李景隆,纨绔子弟,才不堪用。二、建文帝用人失策,有人都不会用!虽然将帅之才不多,但是事实上也不会没有。建文之败,败在他自己不会用人。
最大的失误就是重用黄子澄、齐泰,黄、齐二人书生意气,能力不足特别是对在军事战略上几乎就是个白痴。建文丢掉皇位,他们要负主要责任。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李景隆这个白痴纨绔子弟就是黄子澄、齐泰推荐的,用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就是最大的失策。而后李景隆把建文家底都打没了,还没给他处分。
而用黄、齐二人也侧面证明了建文帝优柔寡断、不善谋略。其实,当时朝廷还不到无人可用的地步,徐达长子徐辉祖,还有名将盛庸、铁铉等,都是善战将领。建文没有用好他们,比如徐辉祖,建文信谗言,怕他和朱棣勾结,把他从前线撤换回京。再比如,铁铉是一个很有谋略的文臣,一直让他在山东一带活动。
三、部分将领看大势已去,成为朱棣内应过更想投降!靖难军到了长江,建文帝阵营的有个别将领还是积极抵抗的,比如前面说的徐辉祖、盛庸。但是可恨的是有些重臣,看大势已去,就作了投靠燕王的打算,这怎么能够领兵打仗。
比如建文帝令各地勤王的兵马,有的拖拖拉拉,有的到了南京就不打仗,谷王朱橞后面就开门迎接朱棣进京。还有徐达次子徐增寿,他不像他哥哥,忠于建文帝,而是成为了朱棣的内应。朱棣的皇后是徐达的女儿,没成想,朱棣的两个舅子,一个尽忠于建文,一个心属朱棣。更让人可恨的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文忠很能打。但是他儿子李景隆确实个纨绔子弟。建文帝这么信任他,让他带兵抵抗靖难军,兵败了也没处死他。结果他看朱棣兵临城下,竟然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这就是建文帝为什么没人可用的原因!建文之败,的确败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