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宝宝见到“某人”会突然大哭,老一辈说的对吗,父母要了解

萱禾育儿本人 2023-03-08 19:38:12

大家带孩子的过程中,不知道有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孩子看到其他很多陌生人都没什么反应,但是看到某个人的时候莫名其妙会突然大哭起来。

我家宝宝几个月的时候,我婆婆的一个长辈来家里看宝宝,年龄比较大了,走起路来颤巍巍的,一进门,婆婆赶紧一边搀扶着老人进屋,嘴里一边关心的说着,您年龄这么大了,身体还不好,怎么跑过来了。

老人说家里添小宝宝了,心里高兴,想过来看看。

我在卧室听见了,就赶紧抱着宝宝出去迎接,老人看见就开心的凑过来看宝宝,哪知,宝宝刚看见老人就哇的一声哭起来,哭的眼睛都不睁,眼泪止不住,怎么哄都不行。

老人见状就尴尬的走到一边了,我也只能先抱着宝宝回卧室,奇怪的是,一回卧室宝宝立马就恢复原状不再哭了。

婆婆在客厅一边招呼老人坐下,一边解释说,孩子开始认生了,这几天不管谁过来,一看见就会哭。

她们两人聊了一会儿,老人给孩子留了一个红包就和我们告别回家去了。

老人走后,我和婆婆聊起来刚才的情况,婆婆说民间有种说法,宝宝看见就哭的人是快要走了,这老人难道要不久于世了吗?

虽然宝宝这次真的很反常,平时看见其他陌生人并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我还是不太愿意相信这种听起来很迷信的说法。

于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宝宝的眼睛看到的东西,还真是跟我们看到的不一样。

视力原因

①小婴儿眼里的世界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眼睛会慢慢打开,开始缓慢懵懂的打量这个刚来报到的世界。

躺在小小的婴儿床里,你觉得宝宝都能看到什么呢,病房里来来回回穿梭忙碌的医生护士?洁白的墙壁和天花板?还是旁边挤眉弄眼做着夸张表情试图逗笑宝宝的爸爸?

答案是,只要离得不够近,宝宝就看不到。

宝宝刚出生时,视力发育还很不成熟,只能看到大概20cm左右的距离,妈妈给宝宝喂奶的时候,宝宝就有比较多的机会可以看见妈妈的脸。

因为宝宝小月龄阶段视力很差,经常看什么都是模糊的,所以更喜欢看轮廓分明、光滑立体的事物。

比如爸爸的脸,因为男性的脸一般轮廓比较分明,五官线条相对比较立体,在光线的作用下,孩子更能容易看清楚。

这也就解释了宝宝为什么不喜欢看老人的脸。因为老人皮肤已经不再光滑,甚至有很多褶皱,皮肤松弛下垂,光线照在老人的脸上时,用小宝宝“高度近视”的视角看上去,根本看不到清晰立体的结构。

所以经常听一些老年人自嘲的说,老了就是遭人烦,连小娃娃都不待见,你看,他们总喜欢让年轻人抱,不喜欢让这些老的抱。

宝宝有时候看到某个人会突然大哭,看见的大概率就是老人。只是宝宝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只能用哭声来表达。面前并没看清楚人,却发出了人的声音,所以宝宝会焦虑不安,只得用哭声求助。

②这个阶段如何促进宝宝视力发育

可以在宝宝能看见的距离内,多和宝宝进行互动,比如妈妈抱着宝宝的时候,当宝宝看向妈妈的时候,妈妈可以左右移动脸部,训练宝宝的追视能力。

这个阶段的宝宝,除了喜欢看轮廓清晰、线条立体的事物,还喜欢看黑白相间的物品,比如黑白卡片,黑白相间的衣服,妈妈的眼睛,戴着黑框眼睛浓眉大眼的爸爸的脸等等。

父母可以拿张黑白卡片,当宝宝注视卡片的时候,可以上下左右缓缓移动卡片,引发宝宝主动追视,从而刺激宝宝的视觉发育。视觉刺激也是刺激宝宝大脑发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多增加锻炼,有利于培养一个聪明伶俐的宝宝。

心里因素

①初来乍到,宝宝没有安全感

宝宝从妈妈肚子里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同时自己也是完全无知的,不知道谁是爸爸谁是妈妈。

但是宝宝三个月以后,随着认知的发展,对平日里照顾自己的人会逐渐产生依恋。

这个时候的宝宝,由于外出时间还比较少,熟悉的环境基本就是自己家,熟悉的人除了妈妈,就是家里其他照顾过自己的人。

当宝宝处于陌生的环境里,或者有陌生的人接近宝宝,宝宝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物,会很排斥,或者感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应对。

于是会用哭喊的方式给自己熟悉的人发出求救信号,这种哭喊是宝宝有意识的哭喊,是在像熟悉的人传达自己的不安和恐惧,这也是宝宝萌发社交沟通意识的表现。

其实这种由心理因素表现出来的看见某个人会哭的阶段,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认生阶段。

宝宝出现这种认生的情况,宝爸宝妈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宝宝对照顾自己的人产生依恋,心里知道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这是宝宝认知方面的一个进步。

②进一步锻炼宝宝的社交能力

宝宝几个月的时候认生很正常,但是如果一直认生就不是好现象了,因为长大了终要学会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

所以我们还是要慢慢的锻炼宝宝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教会宝宝如何与人沟通。

平日里多带宝宝出门,多接触外面的人,多去适应新的环境,时间长了,宝宝自然能提高适应能力,也就不再害怕与人互动交往了。

你家宝宝有见到某个人突然会哭的情况吗?

0 阅读:65
萱禾育儿本人

萱禾育儿本人

专注科学育儿,育儿知识、育儿心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