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昨晚打妈妈,妈妈疼得直叫”,孩子的话让姥姥脸红:不敢说

家有小果是萌娃 2025-04-18 09:24:32

01

“妈妈,昨晚爸爸是不是打你了?你一直在叫,我想保护你……”

听到女儿这样说,王女士的脸瞬间红得像苹果。一旁的姥姥更是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自从女儿欢欢出生以来,王女士夫妻二人一直专心抚养,没有考虑再生育。

但五年过去,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夫妻俩也开始盘算着要不要再添一个宝宝。

为了让备孕过程更顺利,王女士请来了老家的妈妈,也就是欢欢的姥姥,希望能暂时帮忙照顾女儿,好让夫妻俩有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然而,欢欢对这位长期未见的“新室友”显得非常抗拒,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床,甚至连一个人和姥姥睡觉都要哭上大半天。

最后,还是姥姥用买玩具“贿赂”,才成功把欢欢带进了自己房间。

等女儿终于睡着,夫妻俩才安心开始“造人计划”。正当两人沉浸在热烈氛围中时,门外却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

是欢欢来了。

夫妻俩慌忙收拾现场,把孩子抱到中间一起睡了个“尴尬觉”。

而第二天早上,欢欢对姥姥的悄悄话,更是让一家人陷入“无言以对”的局面。

这个小插曲虽然让人哭笑不得,却也敲响了一个重要的育儿警钟:性教育,不能再拖了!

02

为什么性教育不能“等孩子大了再说”?

在我们的文化中,“性”似乎总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很多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讲这些,甚至用“种子变成宝宝”“天使送来的礼物”等美丽的谎言来搪塞孩子的问题。

但现实是,孩子的好奇心和理解能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得多。

他们能听见、能感受到,却得不到正确解释,反而会胡乱猜测,甚至出现像欢欢这样“爸爸打妈妈”的误会。

如果我们总是选择回避,孩子最终会通过网络、同龄人甚至不良信息来“填补空白”,结果就是学到的知识零散甚至扭曲,造成更大的教育风险。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把握好性教育的时机与方法呢?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方向。

从认识身体开始:尊重与理解的第一步

孩子三四岁开始就对身体产生好奇,这时候是性教育的“最佳起点”。

我们不需要讲得多复杂,只需要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

男孩和女孩的身体是不同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身体的某些部位是“隐私的”,不能随便让别人看或碰。

每个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也要尊重别人的身体。

有些父母会选择用“蛋蛋”“小鸡鸡”“小妹妹”等昵称,其实更推荐直接使用正确的词汇如“阴茎”“阴道”“乳房”等。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将来描述问题时的困惑,也有利于孩子在遇到危险时正确表达。

直面“我从哪里来”:不再编造美丽的童话

很多孩子到了四五岁时,会问“我是怎么出生的?”、“你怎么把我生出来的?”、“爸爸妈妈做了什么才有我?”……

面对这些问题,与其编故事,不如直面讲科学。

当然,这不是要你拿出生物课本,而是可以结合孩子的理解能力,用绘本、动画或形象语言帮助他们建立正确认知。

比如:

“爸爸妈妈相爱的时候,爸爸会把一颗小种子放进妈妈的肚子里,种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后,就会慢慢长成一个小宝宝,住在妈妈的肚子里,等他长大了,就会出生啦!”

这样的解释既科学又温柔,足够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生命观。

强调“与异性相处的边界”,培养界限意识

很多时候,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界限感的建立。

现在的小朋友从小就接触社交,幼儿园里牵牵小手、亲亲脸颊、甚至模仿大人谈恋爱,这些看似天真的行为,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就可能发展成错误的性认知。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

和异性相处要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

不可以随便脱别人衣服,也不能让别人脱自己的衣服。

如果别人让你不舒服,要大声说“不”,并立刻告诉信任的大人。

同时,父母在日常行为上也要以身作则,比如避免在孩子面前过于亲昵,给予孩子一种“这是私密”的感受,从而潜移默化建立规则感。

借助专业绘本,让性教育更自然

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启齿,其实完全可以借助一些优秀的儿童性教育绘本来帮忙。

比如《我从哪里来》《成长的秘密》《不可以随便摸我》等,都是市面上口碑不错的性教育启蒙书。

这些书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层,从身体认知到自我保护、再到青春期变化,有层次地进行讲解。

家长可以利用睡前亲子阅读的时间,把性教育融入到日常,让孩子慢慢建立健康的性观念。

性教育,不止是一次“谈话”,而是一场长期的陪伴

性教育从来不是某个阶段的“一次性讲解”,而是贯穿孩子成长全过程的一场持续沟通。

从幼儿时期的身体认知,到小学阶段的性别意识,再到青春期的情感教育,每一步都需要父母与孩子并肩同行。

请记住:与其让孩子在好奇中走错,不如由你先开口,告诉他们真相。

果妈寄语

性不是“禁忌”,而是人生的一部分。与其回避,不如正视;与其尴尬,不如坦诚。只有当父母勇敢迈出性教育的第一步,孩子才有可能在未来走得更加健康与坦然。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孩子撑起一把“知识的保护伞”,在爱与尊重中成长,而不是在误解与沉默中摸索前行。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4 阅读:4525
家有小果是萌娃

家有小果是萌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