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军事领域无与伦比的大家、高人,两位各自指挥二野和三野打过无数好仗,坊间一直乐于比较二位的军事水平谁高谁低,这是一个伪命题,刘粟二位所处的战场环境不同,面对的敌情不同,非要强比,这是一种空间上的关公战秦琼。
不过此事也并非完全不能讨论,都是指挥三军的统帅,他们的作战风格是不一样的,由此决定了刘粟二位指挥作战的过程、结果和精彩程度各有千秋,今天我们讨论的方向,就是二位高人用兵方法策略的对比。
一、刘伯承专业超一流
刘伯承元帅军事生涯起步极早,远比粟裕为早。当过红军总参谋长,是早期推动红军正规化重要功臣。提这个话头的就是要说,刘帅是我军早期高级领导人中,军事理论素养最高者之一,或者说最高也不为过。
抗战时期他指挥的几次经典的伏击战,像七亘村、神头岭、长生口等战斗,规模虽说不大,却仗打得精妙无比,显示出刘帅卓越、精细、准确的军事风格。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党战役、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都是刘帅的得意之作。
具体战役情况本文就不一一展开说了,相关资料网上多得是。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解说一下刘帅的风格,主要从《刘伯承军事文选》看。
1992年,刘伯承元帅辞世6年后,军事科学院编纂了这套一本三卷的文选,收录自1923年至1972年刘帅的军事文稿。1972年刘帅双目失明,1973年后丧失思维能力,所以至1972年为止。
通观这套文选,笔者敬佩、敬仰刘帅伟大之余,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刘帅极其重视总结、研究,以及部队正规化建设。
不是凭感觉瞎说,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更理性的认知,笔者对刘帅文选三卷的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
三卷收录刘帅文稿共计394篇,前两卷是战争时期,第三卷是建国后的。建国后没有直接研究作战的,我们只以前两卷作为研究对象。
前两卷共291篇,文稿类型、数量及比例如下:
直接涉及指挥作战及部署:144篇,占比49.48%
战术研究、正规化建设、总结报告:120篇,占比41.24%
信、建议、发言:21篇,占比7.2%
大事记及其他工作文书:6篇,占比2.1%
刘帅是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中野、二野的军事首长,指挥命令部署类文书居然只占约一半,而涉及战术研究、总结报告、正规化建设的文稿,居然占41%多。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在那么繁重的作战任务之下,还抽出这么大的精力,对战术工作、正规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部署,一来说明我军当时正规化水平确实不高。二来说明,研究战术、及时总结、加强正规化,对提高战斗力确实有巨大作用。
以定陶战役总结为例,可窥见当时的面貌以及刘帅的心态。
定陶战役我军作战对象是赵锡田整编第三师,和川军整编四十七师。是役全歼整编第三师,击溃并消灭整编第四十七师大部,此役导致国军高层震动,蒋介石因此免去刘峙郑州绥靖公署主任之职,并将郑州绥署指挥职权并入徐州绥署,间接使国军在中原的力量部署发生较大震荡。
虽然仗打胜了,也产生了足够战略效应,但刘帅并不是很满意。
不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战术层面。
我军集中四个纵队的主力,约5万多人,打敌两个整编师1.5万余人,三倍速多的兵力优势,打的很艰难很吃力。我军伤亡多达3500多人,伤亡略高,而且打整编四十七师未能造成全歼,刘帅引为余恨。
刘帅在定陶战役后,不仅毫不客气地把定陶战役总结批评了一顿,又把之前打陇海路战役拿出来,重新总结研究战术问题,指出一大堆问题。
《刘伯承军事文选》第二卷部分目录
比如,不重视通信线路架设,导致各纵协同不好,这个应该指的打四十七师打成击溃战。
又比如,不善于组织进攻村落和据点,导致进攻过程中伤亡大。
再比如,重猛冲而不注重火力兵力集中运用,不善于临场调度把攻击点集中到一点。
以及,对大兵团作战中边缘地区游击战的忽视,保密工作不够致敌人刺探到我军情报,攻击诸点敌人口张得太大,等等……
刘帅的口吻,仿佛陇海路战役与定陶战役,我军打了败仗一样。
有用吗?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有用。
什么叫打一仗进一步?怎么打一仗进一步?必须时时注意总结,才能不断纠正弱点,才能越打越聪明。
战争从来不是只靠一味猛打猛冲,而是要带着脑子去打。
中野二野作战,大家很少难看到像孟良崮、莱芜战役那样的精妙之仗,很多战役都是中规中矩的敌我相持,但打的都非常稳,具备条件能打胜的基本都能胜,不会出现意外。而我军又没有什么突出的破绽为敌所乘,即使在形势被动时,部队也不致于大乱。
挺进大别山那样困难的条件下,部队都没有乱。
1947年12月刘伯承率部转出大别山,行军途中,在河南光山县北向店突然与整编十一师遭遇,当时夜半更深伸手不见五指,刘伯承的指挥部与胡琏整编十一师鬼使神差地进了一个村子。指挥部人员发现敌情后,在刘帅指挥下,不慌不忙,悄无声息地迅速开拔,与整编十一师部队擦肩而过。
国军当时也没有充分侦察情况,以为走过的是友军,也没有多问。如果真的交上火,刘伯承就要被胡琏活捉了。
此次脱险,要说全靠运气也不尽然。如果不是平时训练有素,哪来这临危不乱的勇气,又哪来这迅速脱险的本事?
二、粟裕奇谋超一流
粟裕人生的华彩篇章基本都在解放战争时期,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最后是淮海战役。
粟裕大将的指挥风格极富艺术性,奇诡非凡,高峰迭起,令人难测其神。
神,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恰好,粟裕大将去世后,军科也编纂了一套《粟裕文选》,共三卷,收录粟大将各类军事文稿639篇,第一卷是红军和抗战时期,第二卷解放战争时期,第三卷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同样以第一卷和第二卷为考察对象,看看粟裕大将的指挥风格。
前两卷共收文507篇,文稿类型、数量及占比如下:
直接涉及指挥作战及部署:346篇,占比68.24%
战术研究、正规化建设、总结报告:130篇,占比25.64%
信、文告、讲话、题词:20篇,占比3.94%
工作文书:9篇,占比1.78%
回忆:2篇,占比0.39%。
与刘帅的文稿一比,差别非常明显,粟裕文稿极其偏重于指挥、决策与谋划,占总数量多达68.24%,而战术研究、正规化建设比较低,只占四分之一略多。
两位战略大师的文稿当然并没有全部收入文选集,但我们要相信军科的水平,但凡收入文选的文稿,都是最能体现军事水平的。从文选窥见刘粟二位指挥风格是完全合理的。
刘帅几乎做到了仗仗必总结的地步,哪怕是最要紧最吃力的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刘帅一有余暇,就赶紧弄一歼击情况报告,好指导各纵队进一步总结经验,利于再战。
粟裕几乎是反着来的,很多仗打完后都没有总结。给人留下印象较深的,只有七月分兵。南麻临朐战役失利,粟裕思想压力很大,对之前一系列指挥决策有所反思,所以接连三次总结检讨,非常罕见。
其他战役,基本都是打完就算。比如豫东战役的总结,这是一场指挥十分精妙、战果非常大、扭转七月分兵以来颓势的关键之仗,论其规模、难度,几乎可算作一场小淮海战役。
但是文选中居然没有收录正式的总结,仅有一篇补救式的总结。
什么叫补救式总结?说来其中有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原来豫东战役前,华野陈士榘唐亮兵团与陈赓兵团会攻洛阳,陈赓先攻不利,陈士榘指挥炮兵助战,首先攻破洛阳城,后来在战役总结大会上,陈士榘对华野火力优势强调较多,引起中野同志的不快,刘伯承在现场也觉不是滋味,说“各人打仗手法不同”“(中野与华野)各有所长”等等。
豫东战役胜利后,华野司令部给新华社提供了一篇介绍战役胜利情况的新闻,名为《华东军事观察家评开封及豫东大捷》。该文又强调充足的炮火对制胜的重要意义,而对中野在河南牵制邱清泉、胡琏等国军主力部队的作用没有强调,引起中野方面的意见。
陈毅当时已在中野任职,见此新闻实有不妥,赶紧给粟谭陈唐等人发电报,提醒他们不要骄傲,不要片面强调自己能打,要顾及兄弟部队在此战中的牵制作用。
粟裕于是以粟陈唐名义,赶紧制成一份洛阳开封睢杞战役的检讨,虽说用大篇幅检讨了炮兵战术运用的到底好不好,但其要旨并不在总结,而是委婉地对中野表示歉意。
话说回到粟裕的指挥风格上。他对战术研究、情况总结并不是不重视,部队也会做很多总结工作,之所以没有收录到《粟裕文选》,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一是粟裕并没有亲自起草或者署名总结报告,所以诸方资料收集,未见此类文稿。
二是总结多停留在部队层面,没有形成太多纸面材料。
说到底,重视程度还是不如刘帅。
但粟裕也能打胜仗,他有他的独特风格。那就是充分掌握了大兵团作战的灵魂和规律,在己方部队并不是很充实、不是很正规化的情况下,运用战略上的神奇调动,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我强敌弱的局面,并战而胜之。
关键的学问就在于神奇的调动,在敌人并无明显破绽的情况下,一步步将其牵引至我方理想的作战时空,不得不说,粟裕把握时机、火候的能力,实在敏锐到了极点。
用句俗语讲,这是老天爷赏饭吃。
粟裕与刘帅的指挥风格互相差别极大,刘帅高度重视正规化建设,高度重视军事理论,高度重视战术,经他打造出的部队都非常稳,他也不怎么挑手下将领,谁来都能驾驭,盖因他驭将之术是正规化的理论,而非鲜明的个人风格。
粟裕几乎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指挥严重依赖于个人智识,对将领、对部属很挑,如果上下沟通不好,执行不到位,比较容易产生阻力。粟裕指挥叶王陶三个纵队得心应手,而指挥老山东部队往往会有阻力就是这个道理。华野组建前期,若非陈毅上下弥合,极力消解华中与山东将领作战风格上的差异,想来胜利不会来得那么快。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都能明白,为什么说刘与粟互相学不会对方的打法呢?两人的军事认知体系不一样,打法套路不一样,要想互相兼容,太难了。
对军事学来说,这显然是能极大丰富军事理论的好事。刘粟二位的天纵之才,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揣摩。
当然,笔者多说一句,互相兼容虽然太难,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有一位老帅已经做到了。
刘必须执行挺进大别山,而粟必须拒绝三纵过江,同样的战略,因人而异,这就是他们的本质区别。
粟裕是刘帅在红大时学生,论军事造诣、军事才能,粟裕还达不到刘帅的境界。
刘伯承与粟裕都非常重视战术,刘帅偏于巧,粟裕更重于奇,敢为人所不敢为。
都是神人
徐帅?
韩先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