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1979年,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位46岁的农民收养了一个弃婴,四十年后,那个曾经被遗弃的婴儿,不仅成长为一名上校军官,还带着年迈的养父走遍了大江南北。
董永在的成功与奋斗,凝聚着无数艰难与付出,而董栋小的养育之恩,也在岁月流转中成为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命运如何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又是怎样让这段父子情感发扬光大的呢?
命运的相遇1979年5月的一天,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董栋小偶然听说,邻村一户人家有一名婴儿,因家庭困境打算将其送人。
此时的董栋小46岁,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妻子改嫁,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家中只剩下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
董栋小并没有丝毫犹豫,他决定收养这名婴儿,为自己也为家里带来一丝生机。
虽然家境贫困,生活艰难,董栋小却从未想到过放弃,他变卖了家里唯一的母猪和大部分粮食,用这些微薄的收入请了奶妈来照顾婴儿。
孩子的名字是“永在”,寓意着“永远在身边”,这不仅是他对孩子未来的希冀,更是一种深深的父爱表达。
当年,董栋小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什么财富支撑。
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有默默无闻的付出与艰难的努力,在董栋小看来,养育这个弃婴,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使命。
尽管生活贫寒,董栋小从未停止过为孩子争取未来的努力,从董永在两个月大的那一刻起,董栋小便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婴儿身上。
家中条件艰难,董栋小也常年四处打零工,当董永在步入学龄时,尽管家中已经捉襟见肘,董栋小却毫不犹豫地将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孩子的学业中。
初中的时候,董永在面临的最大困难,除了学业的压力,还有生计的困顿。
学校离家六公里,他既没有住宿费,也没有伙食费,为了能继续学业,董永在每天天不亮就背起书包,步行去学校。
即便是大雨滂沱,路面泥泞,他也毫不退缩,每当寒风刺骨,他总是裹着那件破旧的羊皮袄,穿着父亲亲手缝制的布鞋。
有时,董永在甚至连午餐都没有,学校食堂的饭菜对他来说是奢侈的存在。
他常常是等到其他同学吃完,才去食堂买剩下的馒头,拼尽全力节省每一分钱。
父亲董栋小看到儿子为了上学付出的努力,心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为了让儿子安心读书,董栋小从不敢懈怠,每天都在为家庭奔波,为了能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董栋小拼尽全力地打零工。
有一次,董永在把整个学期的学费交了,依旧没有多余的钱买饭吃,董栋小却悄悄拿出最后的几百元,送到儿子手中。
学校的老师们也看到了董永在的努力和不屈,尤其是在他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
即使如此,他仍然因为贫困不能享受正常的学校生活,学校的后勤主任注意到了这一点,询问他为何总是吃不饱,董永在低头告诉老师,家里实在负担不起更多的开支。
了解情况后,学校不仅为他免除了学费,还为他提供了免费的餐费。
学业与事业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董永在他从未停下努力的步伐,在父亲董栋小的支持下,董永在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学业才能改变命运。
高中毕业后,董永在考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然而大学生活的开始并没有让他放松警惕,反而是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为了支付生活费和学费,董永在做过很多工作,从水泥厂的工人,到宿舍楼的清洁工,再到家教老师。
他不仅在课外勤奋工作,而且在课堂上也不敢有丝毫懈怠。通过这些艰苦的工作,董永在不仅赚取了生活费,还从中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四年的大学生活,董永在的生活依旧节俭,所有的空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课外工作和学习上。
大学毕业后,董永在并没有选择轻松的工作,而是选择了参军,加入了武警部队。
对于他来说,军营不仅仅是为国家效力的地方,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在部队中,董永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快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干部。
凭借过硬的素质和卓越的表现,董永在很快在部队中获得了提升,逐渐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指导员。
在部队工作之余,他依旧努力深造,考取了吉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利用休息时间潜心钻研,完成了高强度的学习任务。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董永在迎来了新的机遇,2007年,他顺利考取了国防大学博士,专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此时他不仅在部队中拥有了一定的职务,而且在学术领域也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董永在充分利用每一次机会,在学术和军事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成为了军队中一位杰出的年轻干部。
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个为他付出一切的父亲董栋小。
孝心与责任2011年,董永在已经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事业蒸蒸日上,然而在这个事业高峰的时刻,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年迈的父亲接到天津来生活。
当时的董栋小已经年过古稀,身体逐渐衰弱,独自生活在老家内蒙古的他,逐渐感到力不从心。
董永在见到父亲日益老去,心中不禁生出浓浓的愧疚,他决定将父亲接到自己的身边,自己亲自照顾,带他走过晚年的每一天。
尽管工作繁忙,但无论有多少任务,董永在都尽量抽出时间陪伴父亲。
每天早晨,他为父亲煮饭,陪父亲散步,夜晚则为父亲按摩、洗脚,每周他都会亲自为父亲洗澡和理发,确保父亲的生活无忧。
董永在深知,作为养父的董栋小,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付出与操劳,而现在,他自己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用行动表达对父亲无尽的孝心。
在面对新的工作机会时,董永在始终考虑父亲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
2019年,他被正式调入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然而工作需要频繁出差。
董永在决定向领导申请,将父亲带在身边,以便更好地照顾,得知此事后,领导被他的孝心深深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
父亲曾在内蒙古的乡村生活几十年,眼界局限,而如今,董永在带着他走遍了北京的名胜古迹。
从颐和园到天安门,从八达岭长城到故宫,他们父子共同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对过去艰难岁月的纪念,也是父子情深的见证。
结语董永在自己曾言:“我和父亲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每次坐在父亲身边,心里都会很踏实、很平静。”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真正的亲情从不因物质条件而改变,通过努力与奋斗,董永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为父亲的晚年带来了温暖与安宁。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中国法治网在2022年2月16日《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这位上校让人动容……》的报道
中国青年报在2022年2月18日《带着养父读书、工作,这位上校的故事令人动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