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凌志军:癌症晚期最多活3个月,他做7件事让肿瘤消失

南柯归海 2025-02-01 02:32:28

本文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相关信源述于文章结尾,请理性阅读。

【前言】

癌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法逆转的疾病,甚至是一纸死亡通知书。

然而曾任职于《人民日报》的资深记者凌志军,在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医生预言他最多只能活三个月的情况下,却奇迹般地实现了康复。

他坚持七件事,不仅活了下来,还恢复了健康,并出版了记录他抗癌经历的书籍《重生手记》。

他的抗癌之路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到底做了哪些正确的选择,最终让身体的奇迹发生?

理性面对疾病

凌志军收到癌症诊断时,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医生的冰冷告知,无情地把他的生命划定了一个清晰的界限,三个月。

与绝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默然接受或匆忙开始治疗不同,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选择停下来,用理性思考。

他的职业习惯使他习惯性地收集信息,求证各种治疗方案,而不是全盘接受医生的判断。

不仅如此,他拒绝家人替他隐瞒病情,他认为唯有正视,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凌志军的冷静和分析能力让他得以摆脱“癌症等于绝症”的传统观念束缚。

他意识到,癌症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健康威胁,但并不是完全不可控的敌人。

正如美国医学界研究的数据显示,癌症更多是一个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正确的心态,往往能让患者延长生存期甚至实现康复。

医生原本预言的“三个月生存期”被他用理性和信念一再延长,直到他最终恢复健康。

选择可信的医生

在抗癌之路上,凌志军遇到的第一位医生,用一句“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让他感受到深深的压迫。

医生的冷漠态度和简单结论让他意识到,病人不仅要听医生的话,更要学会判断哪位医生值得信任,哪种建议才真正适合自己。

很多患者因为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容易盲目接受医生的建议,他曾咨询过一位国内知名的专家,试图了解脑部肿瘤与肺癌是否有关系,但得到的回答却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你希望它们没有关系吗?”

这让他意识到,某些医生可能只关心疾病,而非患者本身,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同理心。

然而凌志军并未因此彻底否定医生的作用,他明白真正优秀的医生能够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和治疗目标,制定合理的方案。

患者自己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接受任何建议,他开始寻求多方意见,广泛咨询国内外专家,通过比对治疗方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

凌志军还强调,患者的经济状况往往会成为医疗决策的隐形影响因素。

不过,“辨别医生是否可信”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医学治疗,而是要通过理性分析,找到对自己真正负责的医生。

也就是说,在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者能力基础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仍然是相信医生的专业决定。

在抗癌的道路上,信任固然重要,但盲目信任却可能成为阻碍康复的最大风险。

通过理性判断、求教多方,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选择可信医生”的重要性。

倾听身体信号

身体是疾病最直接的感知者,患者需要倾听身体的信号,而不是单纯依赖外界的干预。

手术后,凌志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停止化疗,专注于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升身体免疫力。

他并不否认化疗的作用,但在权衡了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后,他清楚地认识到,这并非适合自己的最佳选择。

他决定从饮食、运动、作息等基础环节入手,寻找身体的自愈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逻辑是简单而有力的,身体最懂自己,尊重身体的感受,比盲目追求所谓的“特效”更重要。

为了倾听身体的需求,凌志军他开始严格控制饮食,每天坚持吃粗粮、素食和新鲜的天然食品,完全戒掉了油炸、甜食和腌制食品。

为了确保摄入的营养更加均衡,他自己研发了一道“红梅大枣糙米饭”,既满足了营养需求,也让饮食变得更有仪式感。

除了饮食,凌志军还重新规划了作息时间,他戒掉了长期以来熬夜的习惯,每天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

在规律作息的基础上,他还通过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每天步行5公里成了他的习惯,几年下来,他累计行走了8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拉萨的一个往返。

在这一系列调整中,凌志军渐渐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变得强大起来,术后常见的胸闷和咳嗽逐渐缓解,视力模糊、头晕等问题也得到了改善。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改变,不仅提升了身体的免疫力,还让心态变得更加积极。

他把所有的努力都看作是与身体的一种对话,而不是与疾病的一场战争。

倾听身体的信号、调整生活方式,这看似简单的做法,实际上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毅力。

这种自然的方式,虽然看似缓慢,但却让他的身体逐步回到了健康的轨道。

身体交给自然

在漫长的抗癌岁月中,凌志军坚信,人体本身拥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身体就能逐步修复。

为了帮助身体恢复,凌志军搬到了深圳的郊区,他认为自然的空气、阳光和宁静是最好的疗愈工具。

在这里,他过上了简单的田园生活,每天沿着海边漫步,在林间拾级而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他的“自然疗法”不仅局限于接触大自然,还包括调整对时间的认识。

他抛弃了过去紧张的工作节奏,不再为了追逐时间而疲于奔命,而是把时间看作康复的桥梁。

他每天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并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冥想,规律的生活让身体和自然的节奏逐渐同步,这种平衡感是他从未体验过的。

凌志军还提到,生活中的简单小事同样能带来巨大的疗愈效果,他喜欢观察身边的美好事物,这种乐观的心态成为他抗癌路上的强大支柱。

此外,他还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知道生命还有另一面,凌志军在抗癌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他坦言过去自己一直沉浸在工作和追求中,每天都为目标奔波,却忽略了生命中更深层次的价值。

癌症让他停下了脚步,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在他眼中,生命不仅仅是成就和功名,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平和和内心的充实。

抗癌过程中,他逐渐学会慢下来,去体会那些日常中被忽略的美好,比如清晨的阳光、家人的陪伴,甚至是一顿朴素的粗粮饭。

从绝望到抗争也很重要,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当癌症诊断降临时,凌志军并没有一开始就充满希望。

他和绝大多数患者一样,经历了巨大的恐惧和绝望,他回忆说,听到医生的“三个月生存期”预言时,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死亡的影子。

那一刻,他甚至开始书写遗书,思考自己离世后家人该如何面对未来。

然而他并没有被绝望完全吞噬,短暂的失落后,他决定不甘心被命运安排,开始向癌症发起抗争。

抗争并不意味着盲目行动,而是需要冷静分析和积极准备,抗争不仅仅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此外,凌志军始终强调,面对疾病,患者必须学会用脑子救命,而不是单纯依赖医生或药物。

他的一位朋友家境优渥,却因听信医生的建议不断接受化疗和昂贵的特效药,从确诊到去世仅仅经历了三个月。

凌志军依靠科学的数据、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自己的身体信号,制定了一个合理的治疗计划,将资源集中在真正必要的环节上。

结语

对疾病要理智和冷静;辨别哪些医生值得信任;感悟要知道生命还有另一面;从绝望到抗争;倾听自己的身体;用脑救命而非钱包;把身体交给自然。

这七件事的坚持,让凌志军创造了奇迹,而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长度,更在于如何用理性和智慧与病魔周旋,用从容与平和重新拥抱生活。

面对疾病,理性的态度、正确的医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心理建设,都是战胜病魔的重要因素。

癌症并非绝症,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突破困境,在自然与理性的引导下,生命或许会找到全新的可能性。

如果你喜欢我写的文章,麻烦请点个“关注”,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一同探讨,愿世界和平。

END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在2012年10月9日《凌志军: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的报道

新京报在2012年10月27日《凌志军 理性抗癌,感悟重生》的报道

文摘报在2016年5月21日《用脑子战胜疾病,而不是腰包》的报道

0 阅读:3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6

用户10xxx86

2
2025-02-01 08:20

网上有介绍自然疗法的和西医谋财害命论,孙思邈为什么活了几百岁?很多病人都是被西医治没的?我们90后不喜欢站队,除非周围有这样的人亲自实验了一些方法我们才信。

南柯归海

南柯归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