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先机的Mobileye:智能汽车时代下的生存挑战

铃轩之声 2024-09-14 17:36:06

折腾了3年,Mobileye又放弃激光雷达了。

作为视觉方案起家,从2014年就走纯视觉路线的自动驾驶老大哥,Mobileye在2021年开始公布激光雷达的自研方案,并且提出了2025年量产的计划。

不料到了距离计划还有一年的2024,Mobileye表示:不干了。

9月10日,Mobileye称,由于需求环境不确定,公司将精简业务,已决定终止用于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系统的下一代调频连续波(FMCW)激光雷达的内部开发。

并且内部激光雷达研发部门被关闭,约有100名员工受到影响。

虽然嘴上说着“技术进步,FMCW激光雷达变得不再重要”,不过从停止研发预期节约的6000万美元,以及Mobileye最近的业绩表现来看,这次业务调整背后更像是写着三个字——缺钱了。

毕竟就在今年3月,Mobileye还计划裁掉改装高阶智驾的售后解决方案部门,涉及员工约130人。

与此同时,母公司英特尔正在考虑出售Mobileye的部分股份。

今年以来,英特尔的业绩表现也不理想,营收和毛利远低于预期。如果英特尔再出售部分Mobileye股份来回笼资金,那么内忧外患之下,Mobileye的日子会越来越难。

01

Mobileye的内忧与外患

前段时间,Mobileye刚交出了一份让人不太满意的季报。

Mobileye第二季度的营业收入为4.3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毛利率则为48%,同比下降了1.73%。

二季度净利润依旧为负,亏损了8600万美元,亏损同比扩大了203%,不过和一季度2.18亿的亏损相比还是有所扭转。

尽管智驾公司烧钱是常事,但作为进入这个领域最早的一批玩家,在2023年已实现微弱的盈利后,2024年前两个季度的亏损就显得有些令人失望。

事实上,在2024年年初制定业绩展望时,Mobileye就给出了一个远低于市场预期的数字。

当时,Mobileye表示,在和一级客户敲定2024年预估订单后发现,其客户已经存在库存过剩。

因此,Mobileye预计2024年全年将实现18.3~19.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经调整后经营利润为2.7~3.6亿美元,这远低于此前华尔街分析师预估的数字。

尽管二季度的季报中,Mobileye认为此前困扰公司的客户库存过剩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仍降低了对下半年销量和收入的预期。

至于原因,Mobileye表示:主要与中国市场有关。

的确是这样,除了财务上面的亏损,Mobileye还在面临着另一大难题——市场份额正不断被蚕食。

继2016年和特斯拉分道扬镳后,Mobileye丢失了越来越多的订单。

要知道,宝马和Mobileye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7年,宝马的5系和6系车型都采用了Mobileye的视觉解决方案,包括车道偏离预警和自适应巡航功能。随后,双方更是在2016年结盟,目标到2021年将高度自动驾驶(L3级)和全自动驾驶(L4/L5级)解决方案投入生产。

但到了2021年,老盟友宝马却宣布,下一代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平台将采用高通的芯片。

新势力也在逐步弃用Mobileye。

2018款理想ONE用的还是Mobileye的智驾芯片,到了2021年升级芯片时已经选择了地平线的征程3。

随后的L9、L8、L7、L6,基本都选择了高阶英伟达、低阶地平线的配置。

除了理想之外,蔚来和小鹏也全面拥抱英伟达,2021年后的智驾芯片绝大多数都选择了英伟达Xavier和OrinX。

不仅如此,蔚来和小鹏自研的智驾芯片都流片成功了,未来将进一步挤占Mobileye的市场份额。

奥迪、大众、智己、极氪等等越来越多的车企的新车型,也逐渐选择了其他供应商的智驾芯片。

高阶智驾芯片领域已成英伟达的天下。尽管在低阶智驾芯片还能称王,但Mobileye仍面临着来自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国内后起之秀的追赶,地位或许难保。

昔日大哥,风光不再。

02

还是太慢了

细数Mobileye落寞的原因,或许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慢。

Mobileye向客户提供的一直是软硬件捆绑的黑盒方案,从芯片到算法打包给车企,并且不支持修改。

在智能驾驶兴起的初期,这种提供全栈方案的供应模式确实可以帮车企快速建立智驾能力。

而彼时的车企受限于技术积累、资金限制,尚且没有自研或者合作研发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车企无法从内置EyeQ4的前视一体机中获取数据进行算法训练,如果一直采用Mobileye的解决方案,智驾技术只能受制于人。

从“灵魂论”中不难看出,把算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车企有多重要。Mobileye这种高度通用化、不支持按自身需求修改的方案或许可以在初期被接受,但长此以往注定被抛弃。

与之相反的是,英伟达、地平线等竞争对手相当强调开放性。

英伟达在合作时会提供一整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rive AGX平台,包含了硬件、软件、算法和开发工具、Drive OS操作系统、CUDA和TensorRT等开发框架。

从原始数据到感知算法模型都是可编程的,这给车企自研软件和算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地平线更是主打一个“开放”——与车企形成高效、开放、平衡的合作模式,是其宗旨。

不仅在软件上开放赋能,白盒交付算法(可查看代码、修改算法),对后期迭代也相当支持。

甚至发挥国内供应商的地理优势,地平线还可以外派技术人员进车企指挥工作。

尽管从EyeQ5开始,Mobileye已经开始建立更加开放的生态圈,尝试与合作伙伴实现开源协作(比如极氪的SuperVision),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Mobileye的反应速度无疑慢了一步。

除了在供应方案上的反应慢半拍,Mobileye对高算力芯片的趋势也有点慢。

在智驾无限向L3级逼近的现在,EyeQ4的算力(2.4Tops)开始显得不够用了。从算力上看,实现L2级自动驾驶需要几Tops;L3需要几十Tops;L4需要几百Tops;L5则需要上千Tops。

尽管在2021年发布了EyeQ5,算力能够达到24 Tops,但同为2022年量产的英伟达Orin算力已经可以达到254 Tops了。

同期的国内供应商中,地平线征程5最高可达128 Tops,而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1000算力在40~70 Tops之间,A1000 Pro的INT8算力为106 Tops,INT4则可达到196 Tops。

和友商相比,由于对车载智驾芯片高算力化的趋势把握不及时,Mobileye丧失了很多高阶智驾市场。

03

唯快不破

正如前文所说,作为ADAS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头号玩家,Mobileye现在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无论从车企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还是从产品性能的创新迭代,Mobileye都没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英伟达、高通等全球芯片巨头在前,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爱芯元智等国产新秀在后,再加上车企纷纷开始自研,Mobileye虽仍保留低阶智驾芯片市场第一的份额,但难掩颓势。

尽管已经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但是否能够奏效,目前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正如那句话,市场是不等人的。在软件快速迭代的智能汽车时代,这一点尤为明显。

智能驾驶赛道,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