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务督察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晶源阅览趣事
2024-11-20 11:08:48
#律师来帮忙#
作为集武装性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职能于一身的政府组织,公安机关早期就已设立了行政监察与党的纪律检查等监督部门,成效显著。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特警、巡警等新兴警种的涌现,执法活动日趋流动与分散,加之与群众联系紧密及勤务机制改革,原有监督模式渐显不适。1991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强调强化执法监督,提出了警务督察制度构想。随后,《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督察条例》颁布,确立了督察制度。至1999年底,各级督察机构组建完毕。2000年,公安部督察委员会成立,为督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障。
2001年,首次全国公安机关警务督察工作会议明确了督察标准,推动了督察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至2005年,公安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警务督察工作的意见》,督察制度体系初具雏形,并赋予督察部门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新职责。同年,派驻督察专员和督导组制度确立,后调整为派驻督察队。2007年起,督察民警佩戴标志执行职务,2008年新式督察证件启用,强化了督察身份与职责。2011年,公安部积极响应公众关切,修订《公安机关督察条例》,明确了现场督察程序、督察措施救济程序,并创新公众监督公安执法举措,有力促进了督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中共十八大以来,公安督察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果显著。督察部门总结基层经验,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派出督察制度实施意见等,完善了工作机制。2015年,中央审议通过公安改革框架意见,督察工作紧跟步伐,不断创新。信息化时代下,公安机关积极响应“十六字总要求”“拥抱新技术”部署,2017年推出“大数据+网上督察”意见,并被纳入“十三五”平安中国规划,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2019年,《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实施,强化督察在维护民警执法权威方面的职能。同年,警务督察局等机构整合为督察审计局,实现了内部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督察、审计工作迈入新阶段。
法治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强调规范化、制度化行为的重要性。警务督察制度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从《人民警察法》的立法依据,到《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的制度保障,再到部门规章及地方制度的补充,共同构建了督察工作的坚实法律框架。这些规范不仅确保了督察的权威性与规范化,还提升了工作效率,保障了民众权益。然而,法律难免具有滞后性,如《公安机关督察条例》虽经修订,但仍需不断完善以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确保督察监督能够持续发挥实效。
警务督察制度设计之初即遵循控权逻辑,旨在通过扩大监督范围、强化监督权力、丰富监督形式,实现对警务行为的全面监督。其监督内容广泛,涵盖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所有职责权力和活动。为有效应对监督内容的广泛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多种监督方式,并赋予了督察部门广泛的监督权限。督察部门不仅进行同步监督和检查,还开展专项督察、核查投诉等多种工作,并承担维护民警执法权威的重要职责。另外,为确保监督工作高效协同,还需明确督察部门与其他监督部门的职责界限,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从而全面提升监督效能。
督察工作紧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与时代背景相契合的新特点。在智能化制造革命的影响下,督察部门广泛应用信息化技术,推动监督手段科技化。网上督察系统作为信息化实践,历经多年发展已相对健全,信息化手段丰富,执法预警精准性提升。新时代下,督察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社交平台、投诉平台广泛吸取民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纪检派驻改革后,“12389投诉举报中心”由督察部门承接,密切了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投诉平台的知晓度。虽然督察工作科技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各地发展不平衡现象仍存,需继续补齐短板。
警务现代化旨在实现服务管理人本化、警务运作集约化等多重目标,督察制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需以警务现代化目标为牵引,完善理念、机制、手段与保障。要更新督察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形成“大督察”格局;健全督察保障,完善法律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督察科技化水平,建设网上督察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完善督察机制,建立绩效考评和协调机制,激发督察活力,提高整体效能。通过督察制度之完善,助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警务现代化的目标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