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1岁的张学良去世,留下6亿遗产为何全捐给美国?

秋恒看军事 2024-01-27 15:31:02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老狐话史作者/老狐话史

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病逝。

101岁高龄的他经历整整54年的软禁后早已被磨没了当年的棱角。

逝世前,他一字一句地告诉身旁众人。

“我死后,我的所有遗产捐赠美国,绝不留给中国。”

是什么让这个中国人拒绝将自己的遗产捐赠给祖国呢?

家人处理完张学良的葬礼后,开始对他的遗产进行清点,而盘点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

被软禁几十年的张学良竟然拥有足足六亿美元财产。

这些巨额财产究竟从何而来?

张学良身上到底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一、张作霖最看重的儿子

1901年,张学良在逃难的马车上呱呱坠地。

虽然张作霖一生子女众多,可他却尤为器重张学良。

或许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孩子最像自己,也或许是因为张学良的母亲是他的发妻。

因此,张作霖总是给予张学良最好生活条件与学习条件。

他亲自教导张学良领兵统帅,教育他计谋策略;并督促他的学业,磨炼他的心智。

不过几年,张学良便可以跟随父亲出席各种场合,参与众人军事方面的讨论会议。

待到张学良长大成人,张作霖又为其物色了一位“豪妻”——那便是富豪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

根据张作霖的判断,于凤至不仅知书达理、温婉可人,更是善于经营家业,有着极高的经商天赋。

最为重要的是,她对张学良一往情深。

这么一个家底雄厚、实力不俗的女人能够成为张学良的妻子,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要知道,张作霖可是有名的东北军阀。

曾掌握着整个东北的经济命脉。

除去雄厚的存款,大量的古玩字画、实业地产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银行、铁路的大部分股权都在他的手中,那时的张作霖风光无限,谁见了不称其一句“东北王”。

1926年,《民事日报》曾统计报道了一组数据,在当时的各路军阀中,张作霖以5000多万银元的银行存款稳居财富榜首。

再加上一个资产丰厚、极具经商头脑的于凤至,两家强强联合根本无人能敌。

可是,张作霖也不知道,张学良在此后认识了令自己一见倾心的赵一荻,也就是赵四小姐。

而对方也对自己一见钟情,更是跟着他私奔,与家中父母断绝关系。

此时的张作霖正展望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他本以为自己可以陪着张学良逐步接手自己的事业然后安享晚年。

却没想到变故横生,曾被张作霖三番五次拒绝“优惠条约”的日本人恼羞成怒,对他起了杀心。

日本人知道,只要处理了张作霖,东北便会在各方势力争斗之中元气大伤,他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趁虚而入。

后来,张作霖不幸死于日本人的炮火之下。

一时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东北王”的位置有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

此时,张学良站了出来。

一开始,没有人将这个年轻的毛头小子放在眼里,可张学良展现出的惊人的军事天赋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就这样,张学良顺理成章的接过帅印,也继承了张作霖的大量遗产。

而这不过是他日后六亿美元家产中的极少部分罢了。

另一部分,便是来自中原大战。

二、中原大战

1930年,轰轰烈烈的中原大战正要打响。

各方势力为拉拢张学良这个军事天才以及他手中的东北军队,纷纷许诺其“副司令”的位置。

可在眼下这种多方势力混战的情况下,张学良选择坐山观虎斗,甚至公然贩卖武器,表明自己的中立身份。

也正是在这种买卖下,张学良的身家再次翻倍上涨。

后来,蒋介石攻下济南,张学良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东北易帜。

整个东北军队在名义上与国民党政府统一战线。

当时的张学良十分清楚:如果自立门户,在蒋介石与日本人的双方打压下,自己势必无法抵抗。

倒不如趁早选边站队,而无论出自于杀父仇恨还是国家大恨,他断不能选择投靠日本人。

于是,张学良热情拥护蒋介石入关,并成功从对方手中得到了六百万“军费”。

面对张学良的种种行径,东北人期待着这位年轻的统帅能将日本人从东北赶出去。

可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日本人不断通过舆论造势与自导自演搬弄是非、捏造事实,连同国际上不少与日本狼狈为奸的国家对中国口诛笔伐,而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也纷纷加入,指责我国的不义行径。

眼看时机成熟,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柳条湖事变”。

身为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第一时间看出日本人的意图。

于是,他下令“不许抵抗,不要消耗我军力量。否则战败后,我们又将割地赔款。以往的教训足以证明一切。”

除了下达指令,张学良更是将所有枪械入库封锁,完全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

可满腔热血的东北人并不允许自己的土地遭受日本人的侵犯,他们赤手空拳与日本人血拼到底,誓与阵地共存亡。

上万人的东北大营经此一战完全溃败,这支仅有三百人的日军队伍不费吹灰之力的占领了东北沈阳这个军事重镇。

得知这个消息,张学良追悔莫及。

眼看国家将要一步步沦丧,他找到蒋介石,希望对方可以共同联合抗日。

可此时的蒋介石打的却是“坐收渔翁之利”的打算——红军和军阀互相消耗,中央军趁机抢夺地盘。

面对张学良的抗日请求,蒋介石压根没有回应。

此刻的张学良幡然醒悟,自己还是看错了人。

容不得他懊悔,国难当前,张学良马上来到延安与周总理会谈,提出“联蒋抗日”的想法。

并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自掏腰包给红军购置了大批粮草补给,这一举动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认可。

于是,我党在西安设立军事办事处,方便双方联系沟通。

正当张学良犯愁如何一举拿下蒋介石的时候,陕西的军政长官杨虎城找到张学良,表示自己愿意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人一拍即合,在1936年的12月发动兵谏,趁蒋介石在西安督战时将其扣押,挟天子以令诸侯,史称“西安事变”。

国共双方至此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可惜,“西安事变”平安结束后,蒋介石将张学良逮捕,并把其交给军委会审判。

张学良锒铛入狱,自此开始被幽禁的生活。

三、晚年生活

自张学良开始走南闯北以后,他的发妻于凤至便一手接管家中经济。

得益于她远超常人的经商头脑和眼界,她抓住了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商机,短短一年之内便成为了华尔街闻名的女富豪。

虽然已经与孩子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于凤至还是整日忧心丈夫被监禁后的生活。这样悲苦的心态导致她白日长吁短叹、夜晚辗转难眠,身形逐渐消瘦。

1990年,于凤至因病去世。虽然她与张学良拥有三子一女,但在临终前,出自于对张学良的情深义重,她选择将所有遗产交由张学良继承。

家中家产成倍翻涨让张学良即便失去了人身自由也仍然拥有着优渥富足的生活。

直到蒋介石父子相继去世,张学良直到1994年才重获自由。

那时的他已经来到了90岁高龄。

重获自由后,他移居美国夏威夷,享受为数不多的晚年时光。

此时,哥伦比亚大学意外得知张学良早年善品鉴文物,家中珍宝更是数不胜数。

当即找到张学良并进行允诺:倘若他愿意将自己的珍宝捐赠于哥伦比亚大学,那么他们愿意设置专馆珍藏。

也许有人会问,国宝为何不愿交予中国保管?

其实,是源自于张学良对于蒋介石的复杂情感的延伸。

如果不是蒋介石长达五十四年的囚禁,张学良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发挥出更大的个人价值。

从被幽禁开始,由于蒋介石忧心张学良会被人营救,于是,他下令让张学良在大陆各个城市的监狱之间辗转。

长期处于暗无天日的监牢之中,他与外界的唯一接触便是在赶路时匆匆看过的城市风景,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与大陆的感情不深。

由于对台湾当局心怀不满,张学良不愿留下自己的珍藏;可他又对大陆不甚了解,忧心藏品遭到破坏。

因此,在哥伦比亚大学负责人声称会将其一生珍宝妥善保管之时,他便毫不犹豫的悉数捐赠了出去。

虽然张学良还有另外一种藏品处理方式——那便是依照中国传统,将自己的全部遗产留给子女。

可他并不愿意自己手中的国宝与历史资料安置在子女手中。

张学良的一生跌宕起伏、痛苦不堪,怎能让子女们也遭受这种困难,他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平安喜乐的过完一生。

如今,哥伦比亚大学中伫立着一座名为“毅荻书斋”的珍藏馆,“毅”字取于张学良的号“毅庵”,而“荻”便是取于赵四小姐赵一荻的名号。

里面珍藏了张学良未曾出版公布的诗作、与军政界往来的书信、文章以及笔记等,绝大多部分是中文资料。

而张学良于1990年与1991年至1993年接受的访问磁带原件也存放其中。还有部分口述历史记录以及采访记录。

不得不说,张学良的一生似乎都夹杂在两难的选择中。

他的立场与个人情感决定了他最终无法将遗产悉数捐赠大陆或者台湾,将他们安置于哥伦比亚大学或许也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临终之前,张学良曾亲口表达:“我这一辈子最后悔的,一是在1931年下令收缴枪械、不予抵抗;二是在西安事变中对蒋介石心慈手软,落得监禁半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次公开张学良部分中文史料》——中新网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

0 阅读:11

秋恒看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