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名子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这些人都在做什么

新蕾谈过去 2024-05-28 18:40:34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名子嗣,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这些人都在做什么呢?为什么不帮朱允炆阻止朱棣呢?

靖难之役,朱棣率兵从北平起军,持续四年之久才赢得了胜利,最终原因就是建文帝朱允炆自作自受,不然,朱棣和朱允炆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何必自讨苦吃呢?公元1402年,朱棣成功打下南京,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朱允炆却不知所踪,朱棣直接鲤鱼跃龙门登上了皇位,不过,史书中记载朱元璋可是有26个儿子的,除此之外,女儿有十六人,人丁兴旺,在朱棣起兵之前,就没有人去阻止吗?

作为各个封地的藩王,这四年内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首先,使用藩王制度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分封制度为何由朱元璋的儿子们担任各地的藩王职位呢?起初,朱元璋是一位治世英明的人物,他不可能没有看出分封制度中的漏洞,但还是使用了该制度,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实际上,分封制度从商朝就已经建立了,被周朝灭掉之后,便开始将国土进行分割,再由功勋贵族掌管,主要的作用是维护周王朝的利益和统治,这和美国的联邦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将这种制度修缮了一下,让自己的儿子担任藩王,不仅避免了实权脱离中央,而且还能更好的管理各地,所以说,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十分信任,他们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自己给予的厚望,再加上作为太子的朱标,和其他兄弟感情深厚,做事谨慎又富有条理,朱元璋不仅喜爱他,连各位藩王对他都异常尊重,从未做出过分之事,本来可以一帆风顺,朱元璋可以祥和的离开人世,偏偏朱标早逝,自己之前做得一切都打了水漂,为朱标铺得道路灰飞烟灭,何尝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来太子朱标可以对藩王们起到制衡,众多儿子也在不断成长,为大明王朝做出贡献,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标没了,如果朱标没有逝去,那么就不会发生朱棣的”靖难“,因为朱棣也是十分爱戴这位哥哥,朱标作为太子时,朱棣压根没有想过什么帝王之位,而此时的朱元璋根本没有哭泣的时间,必须立新太子,而这个人就是后期的建文帝,主要因为他的母亲不是出身勋贵,而是文官之女,这正符合朱元璋的选人标准,虽说蓝玉作为朱标的舅舅,但这和人家朱允炆有什么关系,公元1377年,朱元璋死于疾病,紧接着由朱允炆登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朱允炆就着了这里面的门道。

先是对各位叔伯进行动手,似乎想要大义灭亲,其中缘由少不了黄子澄和齐泰的手笔,而在此前,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就已经逝去不少了,就比如前文中说到的朱标,人生还没有过半就离世了,朱元璋对他尤其看中,在自己还是吴王的时候,就对他寄予厚望,立为世子,其次,二儿子朱樉和三儿子朱棡皆以因病而死,除此之外,还有两位,没有好好的享受人生就夭折了,分别是九儿子朱杞,二十六子朱楠,朱元璋连封号都没来得及给,他们就离开了人世。

朱棣的兄弟朱梓死因竟然时自缢,缘由是因为害怕朱元璋,当时,朱元璋正在核算旧账,清洗功臣,拿下了我国末端宰相胡惟庸,而胡惟庸的这起案件牵连人数众多,恰好朱梓就在其中,害怕老爹将自己大义灭亲,于是就拉着自己的妃子放火自杀,当真是糊涂啊!朱元璋的儿子朱檀更为奇葩,从小就信佛信神,连邪门道士的话都敢听信,自己在府中鼓捣仙丹灵药,偏偏不怕死,拿自己做起来实验,作为皇帝的儿子,都不需要别人验药,结果就是把自个玩死了,这怎么能怨得了别人,花一般的年纪,不到二十岁。

随后,建文帝开启了削藩之路,一去不复返,这儿可不是儿戏,人家真枪实弹的干,但他也不是傻子,先挑最弱的解决,那就是朱橚,据资料显示,他和朱棣是一母同胞,朱允炆害怕朱棣起兵谋反,朱橚在城中作内应,于是先下手为强,朱橚因此被降为平民,全家迁移到云南的蒙化,他也未敢有所抵抗!毕竟现在是朱允炆当家作主;第二位朱柏,他的结局最惨烈,自从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这位叔叔就痛不欲生,已经有了抑郁之象,但即便如此,建文帝仍然没有放过他,还一度认为他和朱棣之间有私密往来,硬拿着屎盆子往朱柏脑袋上扣,一些奸佞小人更是火上浇油,上奏朱柏肆意谋反,甚至伪造纸币,朱允炆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命人包围朱柏的府邸,这等奇耻大辱,他自然受不了,明明自己不追求功利,想着摆烂吧!唯独建文帝不放过,最后自焚,拿生命向世人展示自己无罪。

第三位朱榑,被朱允炆贬为庶人之后,就被囚禁在京城,一只苍蝇飞过来都要先向门卫打个报告。第四位朱桂,性烈如火,对于此等难以管教之人,建文帝当然不会久留,人家的罪证还没有找到,就被贬为了庶人。第五位就是朱楩,因其行为不加,有损国荣,这是西平侯沐晟对他的上奏,建文帝正找不到由头削藩,西平侯沐晟当真送了一份大礼,贬为庶人之后,赶往漳州。建文帝之所以将这些人迁徙到远处,就是为了能够独揽大权,让这些叔叔们没有资本,也无法掀起波浪。

剩下了就是六位幼童,朱元璋也没有对他们分封领地,分别是朱模、朱桱、朱楹、朱松、朱㰘和朱栋,建文帝没有对他们出手,关键年龄太小,造不成什么威胁,但也没有虐待他们,毕竟是自家亲人,就算长大了,朱允炆的根基早已稳固,不过,朱棣的起兵谋反摧毁了他的春秋大梦,除去这些人,还剩下七位藩王,朱允炆不敢着急忙慌的将他们贬谪,主要是因为这几位人物的手中都有实权,万一惹急了他们,吃不了兜着走,更何况狗急了还跳墙呢!

先说支持建文帝的,这就占少数了,因为只有一人,他就是辽王朱植,但也是被迫的,当时,他和朱棣所在地距离十分相近,建文帝很难不往那一方面想,为确保没有后患之忧,就下令将朱植调回南京,所以说他是被迫站队。第二人谷王朱橞,他可是位名副其实的墙头草,看到朱允炆称帝后,立马阿谀奉承的讨好朱允炆,眼看朱棣兵强马壮,即刻松开了建文帝这位金主爸爸,投靠朱棣,对于谷王朱橞这样首鼠两端的墙头草,朱棣自然是不敢用的,朱橞只好灰溜溜的回到自家府邸。

而宁王朱权,他和朱棣同样手握重权,主管兵力足足8万人,而且各个穿戴甲衣,想要谋反的朱棣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得到这块肥肉,直接来了场鸿门宴,朱棣送信说要去见朱权,信以为真,朱权为朱棣送行,谁曾想,自家哥哥来了个下马威,走到半路就被朱棣的兵力截获,无奈之举,举兵投降,这一来,不单单壮大了军队的实力,更是少了一位竞争对手。其他的四位,不是保持中立态度,就是没有参与的机会,实力太弱,朱允炆和朱棣均不将他们放在眼中。

总而言之,朱允炆的失败就是拜在了削藩这条路上,如果过个十几年再行动,那么结局必然是另一番风貌,从仅仅只有一人支持朱允炆,就足以见得他不得民心,连自家的叔叔都不相信,所以说靖难的发生是必然的,朱棣攻打南京,还没有攻破,朱惠就自己打开城门迎接他了,由此见得,做事不要做得绝对,而且一定要讲究时机,建文帝身上发生的削藩问题,在汉景帝身上也发生过,可他之所以敢削藩,那是因为人家有实力啊!人家在朝中的根基稳固,还有一堆精兵悍将的支持,反观朱允炆又有什么可以赌的呢?

0 阅读:0

新蕾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