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口语版第一章:写在前面的话

历史智慧书 2018-10-30 18:07:22

我已经不止一两年在心里头决定给阿Gui写一篇传记,但是一方面决定要写了,一方面又想这想那的。这也证明我成不了一个靠着笔杆子就能流芳百世的人,因为靠着笔杆子就能流芳百世的人手里头都握着一支影响千秋万代的笔,这样的笔也只用来给影响千秋万代的人树碑立传。就这样,影响千秋万代的人的故事,靠着影响千秋万代的笔写成的文章,传了一代又一代;影响千秋万代的笔写成的文章,靠着影响千秋万代的人的故事,传了一代又一代。——到底谁靠着谁传了一代又一代,慢慢地就不很容易搞明白了。而到了现在换上我(一个成不了靠着笔杆子就能流芳百世的人)给阿Gui(一个活着的时候就常常被大家忽略不计的人)写一篇写完以后就很快被扔到废纸篓里的传记,干这种既不能让自己的传记流传给后人,也不能让阿Gui的故事流传给后人,这样一件对两个人都没有意义的工作,对我来说,真好像是被鬼迷了心窍一样。

这还不算,要写这篇写完就被大家扔到废纸篓里的传记,刚刚拿起笔,就碰到一大堆困难。第一个困难是给传记起名目。孔子说过:“不管是干什么事情,只要拿不出来一个合适正当的名目,那么说出来的话就缺乏说服力。”这原本是应该特别注意的。传记的名目很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可惜都不合适。名目叫成“列传”吧,这篇传记并不是跟许多名人的传记并列在正统的史书里;名目叫成“自传”吧,我又并非就是阿Gui。叫成“外传”吧,那么“内传”在哪里?如果叫成“内传”,那么阿Gui又不是神仙,他身上哪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供人们挖掘。叫成“别传”吧,阿Gui死了以后又实在没有享受到被大总统交代国史馆书写“本传”的待遇……虽然说英国正统的史书里并没有《博徒列传》,而热衷用文言文翻译外国文艺作品的翻译名家林琴南先生却也把柯南·道尔(Conan Doyle)的小说《劳特奈·斯吞》(Rondney Stone)翻译成《博徒别传》,但是翻译名家能这么干,我却不能这么干。叫成“家传”吧,那么一方面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跟阿Gui共同“分享”一个祖宗,另一方面给阿Gui写传记这件事情也并不属于是我接受阿Gui子孙请托的任务。至于名目叫成“小传”就更不合适了,因为阿Gui从来没有过什么“大传”。说来说去,这一篇传记也就算是阿Gui的“本传”,但是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采用的语言上不了台面——都是“街上拉着车卖豆浆的人”说的话,所以不敢让这篇传记冒用“本传”的名目,就从被三教九流排除在外的小说家经常说的“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头,取出“正传”两个字来,当成这篇传记的名目,就算跟古时候的人写的《书法正传》的“正传”在字面意思上容易混淆,也顾不得了。

第二个困难是,传记的标准格式,开头大都是“某某,某个地方的人”,可是我并不知道阿Gui姓什么。有一回,他好像是说自己姓“赵”,但是第二天就不提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考中秀才的时候,“镗镗镗”的锣声出现在村子里,阿Gui正好喝了两碗黄酒,就手舞足蹈地说,这让他的面子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是本家,认真排起辈分来,他比秀才还大三辈儿呢。当时在旁边听到这些话的人对阿Gui倒也表现出了几分敬意。哪知道第二天,地保喊阿Gui到赵太爷家里去。赵太爷一看到阿Gui,脸就气得像猪肝一样,问:

“阿Gui,你这浑小子!你说你是我的本家?!”

阿Gui没有说话。

赵太爷越看越生气,又朝着阿Gui跟前逼近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吗?”

阿Gui还是没有说话,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扇了阿Gui一个大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阿Gui并没有坚持辩解他真的姓赵,只是用两只手捂着左脸蛋子,跟着地保退出去了。在外面他又被地保大骂了一顿,支付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算是对方的辛苦费。了解这件事情的人都数落阿Gui说话办事不动脑子,成心惹别人生气换来一个大嘴巴;他八成真的不姓赵,就算真的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到处嚷嚷的。从这以后就再没有人感兴趣阿Gui究竟姓什么,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阿Gui到底姓什么。

第三个困难是,我又不知道阿Gui的名字是怎么写的。他活着的时候,人们都叫他阿Gui,死了以后,就没有一个人再叫阿Gui了,哪里还需要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呢。要说需要把他的名字写下来,这篇文章要算是第一次,所以率先遇到了这道难关。我曾经仔细想过:阿Gui,这个“Gui”字是“桂花树”的“桂”呢,还是“大富大贵”的“贵”呢?要是他有一个别名,别名里有一个“月亮”的“月”字,或者他的生日是在农历八月份,那么阿Gui的“Gui”写成“桂花树”的“桂”就站得住脚了。可是他一方面没有别名——也许有别名,只是没有人听说过——一方面也没有在农历八月份发出过生日征文的请帖……所以把“Gui”写成“桂花树”的“桂”,属于武断行为,缺乏说服力。再或者他有一个哥哥或者弟弟名字叫阿Fu——“大富大贵”的“富”,那么阿Gui的“Gui”写成“大富大贵”的“贵”也站得住脚了。可是他又只是一个人,所以把“Gui”写成“大富大贵”的“贵”,也缺乏让人百分百信得过的理由。其他的读音是“Gui”的不经常用的字,就更加不贴边儿了。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赵太爷的儿子秀才先生,哪里想到像秀才先生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竟然也给不出一个准主意,但是根据他最后的总结语的意思,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杂志提倡外国文字,导致传统文化一步步走向灭亡,连他也没法子研究个水落石出了。我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一查判决阿Gui死刑的衙门里保存的罪犯档案。过了八个月对方才给了回信儿,说所有罪犯档案里都找不到名字跟“阿Gui”读音相近的人。我虽然不知道他是真找不到,还是根本就没有去找,可是也再没有别的办法了。考虑到现在注音字母还没有全国通行,所以只好采用外国文字,照着英国流行的拼写法把“阿Gui”写成“阿Quei”,缩写成“阿Q”。这么做涉嫌盲从《新青年》,自己也感觉有些对不住读者,但是秀才先生都不能解决这个难题,我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第四个困难是,阿Gui的籍贯确定不下来。如果他姓赵,那么可以按照附带郡名的《百家姓》版本里头的注解,把他说成是陇西天水人,但是可惜他到底姓不姓赵不能够确定下来,所以他的籍贯也跟着不能够确定下来。他虽然大多数时间住在未庄,可是常常也会在别的村子住,不能认定他就是未庄人,硬把他写成是未庄人,也仍然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阿Gui的“阿”字百分百正确,绝对没有半点穿凿附会,经得起任何人的考证。至于上面列出的那些难题,对我这个文化水平有限的人来说,就算想穿凿附会也摸不着门道,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响应胡适之先生提出的“整理祖宗留下的老玩意儿”热衷钻进古书堆里研究学问的人们身上,将来或者他们能够考证出一些新线索,但是到那时候,我这篇《阿Q正传》恐怕早已经化成灰了。

0 阅读:4
历史智慧书

历史智慧书

谈历史,谈智慧,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