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三十七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4-19 07:35:17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三十七讲

第二章 南北朝书法批评的演变

第四节:萧衍与陶弘景的书法评论

(二)“势巧形密”与“意疏字缓”

这种评价不仅赋予了锺繇与张芝同等的地位,更使得锺繇的书法艺术在“精熟”方面得到了高度的认可。萧衍进一步将锺繇与王羲之的书法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他认为王羲之学习锺繇的作品风格独特,“势巧形密”,然而,当王羲之抛开锺繇的范式,自由创作时,其作品则显得“意疏字缓”。

“势巧形密”与“意疏字缓”这两组词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分别从两个方面展示了书法的魅力。“势”或“意”体现了书法的自然属性,而“形”与“字”则代表了书法的技艺和熟练度。通过这一对比,萧衍得出了结论,认为王羲之在技艺和自然的融合上,稍显逊色于锺繇。

自羊欣开始,人们便以这两大系统来评价书法的优劣,而萧衍同样沿用了这一价值体系,对锺繇的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而张芝在萧衍的眼中,更像是衬托锺繇书法艺术的配角。对于锺繇书法的“天然”属性,人们普遍表示认同。然而,对于锺繇书法的“形”密和“巧趣精细”的特点,却揭示了萧衍与前人在书法美学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进一步凸显了萧衍对书法美的深刻理解。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两家书法艺术的差异,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他们的作品。锺繇的传世作品如《宣示表》(传为王羲之临本)、《力命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单个字的形态尚未完全成熟,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所说,锺繇的字“长而逾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较大,相比王羲之的《黄庭经》更显得宽松。

萧衍所描述的“势巧形密”和“巧趣精细”,以及袁昂对锺繇书法的“行间茂密”的评价,并非指锺繇的书法布局紧密,而是指字与字之间意态顾盼、关系紧密,充满了自然之趣。

从形式层面来看,书法艺术构成韵律的各种要素之间必须达到微妙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达到“势巧形密”的境界。萧衍将张芝和锺繇的书法形容为“殆同机神”,就像天然而成一般自然精妙,这是一种更为内在的自然之美。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被评价为“意疏字缓”,正是因为其整体缺乏锺繇书法中那种浑然一体的关系。

经过萧衍的重新审视,锺繇的“巧趣精细”不再局限于外观的整齐,而是深入到单字意态与整体之间的严密性。这种“巧”并非表面的技巧,而是与大自然的丰富和谐相辉映,展现出更高层次的精妙。正如唐代孙过庭所言,锺繇的书法虽非草书,但其笔势纵横,流转自如。宋代米芾亦称其书法“有八面”,批评欧阳询、虞世南的“一笔书”风格,这些观点均源于萧衍的启示。

萧衍通过对张芝、锺繇等汉魏书法的深入剖析,力图将“天然”与“工夫”融为一体,将二人视为集大成的典范。

自崔瑗提出草书是“纯简之变,岂必古式”以来,字的形态标准一直在不断演变。这是因为汉字的主要书体仍处于演进之中,卫恒、王羲之等晋代书法家均对张芝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而羊欣则视王羲之为书法标准。在这个背景下,萧衍对锺繇的推崇显得与众不同,实则反映了他对书法美学的深刻理解。(全文127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