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后人某天找到了毛主席,想请主席给安排个工作。毛主席听了,只简单回了五个字,这五个字却彻底改变了那人的一生。
1952年的某一天,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多了两封信,写信人的名字是岳昌烈。奇怪的是,这两封信寄出的日期竟然相差了一年多。
那这个岳昌烈,他到底是不是岳飞的后代呢?
【毛主席与岳飞】
说实话,毛主席对岳飞这位大英雄,那真是打心底里佩服。记得有次他去安阳汤阴考察,还专门调整行程,特意跑到岳飞庙去看了看。
你得明白,毛主席平时很少会临时变动行程,这足以看出他对岳飞有多么看重。
到了岳飞庙,县长王庭文跟毛主席聊起,他说从抗战那会儿起,岳飞的后代里就没出过一个汉奸。毛主席一听,乐呵呵地夸道:“真是忠烈之家啊!真不错!”
有一回,在杭州西湖边,毛主席和浙江公安厅的头儿王芳,专门聊起了岳飞墓的事儿。
那时候快到清明节了,毛主席突然问王芳,知不知道岳飞的《满江红》能不能背下来。王芳其实也挺敬重岳飞的,于是二话不说,非常有气势地一口气就背了出来。
背着背着,毛主席也被那些充满豪情壮志的词句所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吟诵起来,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别虚度光阴,让青春悄悄溜走,到时候只剩后悔!
背完诗后,毛主席深深感叹,岳飞那种“一心为国,啥事儿办不成”的劲儿,真该让大伙儿学学。他还特地跟王芳说,清明节那天,得帮他给岳飞墓送上一个花圈,好好缅怀这位民族大英雄。不过,花圈上别写他名字,费用就从他的稿费里扣,千万别给大伙儿添麻烦。
这份心底的敬仰,足以看出毛主席对岳飞有着很深的感情。
接着,毛主席很有感触地讲:“岳飞那可是南宋时候的大将军,只可惜啊,他出生的时机不太好,一身本事没得到完全施展。虽然他也不是一点缺点没有,但他仍然是个值得我们钦佩的民族大英雄!”
想想抗战那会儿,毛主席在延安的抗大给大伙儿上课,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英雄不是天生就有的,你看那大将军岳飞,最开始不也就是个士兵嘛。他这是在告诉大家,别太纠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重要的是你得自己努力。出身啥的,真没个人奋斗来得重要。
说了这么多,其实台下很多来自普通劳动家庭的士兵,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针对这点,毛主席风趣地说:“岳飞也不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呀!”
一说这话,大家原本萎靡不振的精神,立马就振奋起来了。
在讲课的另一次场合,毛主席拿岳飞举例来说明什么是英雄气概,他是这么说的:
在我们党内,有那么一些人,表面上装得像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但真到了关键时刻,一遇到硬骨头,他们立马就怂了,变成了叛徒。这些人啊,就是缺少了岳飞那种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要是没这股子劲儿,你说再多漂亮话,也都是白搭。
这话一说出来,在场的学员们都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们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做个像岳飞那样,对国家忠心耿耿、骨头硬得像铁一样的人。
后来,毛主席受到岳飞打仗思路的影响,写出了非常有名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军采取灵活游击战术,多次打仗多次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毛主席晚年时身体不好,病得很重,但有一次听到张玉凤唱《满江红》,他还是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并称赞说:“岳飞真的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千百年来的大功臣。《满江红》这首词太有气魄了,把人生的得意和失意都写得特别透彻。”
可能就是因为心里对岳飞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在1952年,当他收到一封说自己是岳飞后代写来的信时,特别感兴趣。
拆开信一看,真没想到,这个说自己是岳飞第二十七代后人的岳昌烈,居然想让毛主席帮他找个合适的工作。
这让毛主席有点犯难了,毕竟他一直以来都是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从不为个人私利开后门。就算是自己的亲人想通过他的关系找工作,他也是严格按照规矩来,绝不会因为是自己家里人,就多给照顾。
毛主席会不会答应给那个说是岳飞后代的人找份工作呢?那个叫岳昌烈的,自称岳飞后人,咋就混得这么惨,连份工作都找不到?
【穷困潦倒的岳飞后人】
岳昌烈在给毛主席的信里说的都是真的,他实实在在是岳飞的后代,这事儿一点不假。
岳昌烈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家庭,家里人都爱读书。他从小就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特别拿手写八股文。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考上了秀才,真是个神童。
要是晚清政府没垮台,凭岳昌烈的学问,仕途肯定是一片光明。但岳昌烈运气不佳,还没等他考上状元、大展宏图呢,晚清就把科举制度给取消了,他以前熟读的那些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一下子全白费了。
岳昌烈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再去考那个新式学堂,接受新的教育方式。结果他还真学成了,不仅英语说得很溜,连日语也掌握了。
毕业后,他立马就在绍兴、嘉兴这些地方找了个教书的工作。
要是没啥意外,岳昌烈一直稳稳当当地教书,说不定能赢得半辈子的好名声,清誉传扬,教出来的学生遍布天下。
不过岳昌烈的性格却渐渐变得古怪又离群,老是一副不想搭理别人的模样,导致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每次教书都教不长,很快就被学校给炒鱿鱼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说到底是因为岳昌烈自认为出身名门,还是个晚清时期的秀才,身上光环不少,所以他当然觉得自己去当个教书先生,实在是屈才了。
岳昌烈这个人,特别看重尊敬师长和传统文化,他对新式教育那种西方思想渗透进来的风气,心里头很是不满。在他看来,老师竟然要反过来去巴结学生,这事儿他实在是难以接受。因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照着老一套的方法来办事。这样一来,他不管走到哪儿都容易跟人起冲突,工作也老是丢。
他老觉得自己是个文人,不乐意放下身段去干体力活或者经商,结果到后来,只能靠着卖掉家里的东西来过日子。
到了岳昌烈这一代,家里已经没落了,远远比不上以前。因此,光靠卖掉家里的东西,也撑不了多久。
结果没多久,岳昌烈就落到了钱花光、没地儿去的境地。
多亏了家附近热心肠的邻居们,给他腾了个小巷子里的房间,这才让他没流落街头,有了个安身之所。
肯定的是,这间好不容易给他挤出来的小巷房间,条件肯定不会太好。因为长年照不到太阳,里面特别暗还特别潮,床上的被褥老是长霉。
就算情况已经这样了,岳昌烈还是不愿意费事把被褥拿出去晒一晒,他就这么凑合着,盖着长了霉的被子继续睡觉。
一到吃饭的时间,他就出门溜达,到这儿讨点吃的,到那儿要点喝的。
要是哪家办酒席,岳昌烈肯定是早早就去,巴巴地盼着开饭的那个人。
其实,岳昌烈也并非啥也没有,他留下的那点家当,就是攒了大半辈子的书。说起来,岳昌烈这辈子过得,跟现代版的孔乙己有得一拼。
每次有人拿他开玩笑,说他身为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代,怎么现在混成了这副模样。
他对这事儿总是不太瞧得上眼,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能有机会读书,就已经很知足了。
但其实,岳昌烈这些年虽然没正经做事,却也不是完全没收获。他自己琢磨着学会了日语和英语,没想到这语言能力,以后还真能用上。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那会儿,占了浙江后,就想着法子搞文化渗透。他们假借办学校的名义,骗浙江的老百姓去学日语,想让大伙儿忘掉汉字,好让大伙儿被他们同化。
不过,在大家伙儿都一心抗日那会儿,日本鬼子想搞文化渗透那套,可没那么容易得手,这事儿真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因此,日军打算找些懂日语的中国人,让他们到学校里去当老师。这些人的真实任务是悄悄推广日本文化,教孩子们说日语,并且试图通过教育来影响孩子们的思想。
但是,在那个时候,懂日语的人真的不多,岳昌烈这名字,没多久就传到了日本鬼子那边。
【毛主席回复五个字】
日军那时候急着想用高官和好待遇拉拢岳昌烈,想让他站在自己那边。但岳昌烈虽然生活清贫,志气可不少,文人那股子傲骨还在。再说了,他可是大英雄岳飞的后人,怎么可能轻易背叛国家。
岳昌烈心里跟明镜似的,给日本人干活那就是卖国求荣,所以当日本人再怎么拿好处诱惑他,他都一口咬定,宁可自己饿死、穷得叮当响,也绝不会干那种给祖宗丢脸、背叛民族和国家的事儿。
岳昌烈不肯就范,这让平时嚣张惯了的日本人特别生气。他们立马就放火烧了岳昌烈的书,还开始四处追捕他。岳昌烈没办法,只能到处流亡,过着躲躲藏藏、居无定所的日子。
那段难熬的日子总算熬到了日本投降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能松快松快,安稳过日子了。可没想到,蒋介石没过多久就挑起内战,又把中国给扯进了战争的泥潭里。
因此,岳昌烈那居无定所的日子,还在持续进行着。
他经过一番挣扎,终于打算继续教书来养家糊口。但国民党那时的中国,社会风气太坏了,到处都得靠关系、花钱找后门。像岳昌烈这种既没钱又没关系的,肯定不会被接纳进去。
直到新中国诞生,社会大环境好了不少,全国上下都呈现出一片焕然一新的景象,岳昌烈这才又重新看到了新的盼头。
但是,那时候学校都喜欢先挑党员和老师,像岳昌烈这样长期流浪的人,还是找不到教书的活儿,这让他非常头疼。
幸运的是,有人知道毛主席非常敬重岳飞,于是提议岳昌烈给毛主席写信寻求帮助,这才有了之前提到的那一幕。
但是,当岳昌烈给毛主席寄出第一封信那会儿,正好是抗美援朝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毛主席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结果就不小心忽略了岳昌烈寄来的信。
岳昌烈苦等了一整年,啥动静都没有,于是他又动手写了封求职信。这次,他专门在信封上即兴创作了一首《满江红》的词,用词既不谦卑也不傲慢。在词里,他简单说了说自己祖宗是岳飞这事儿,希望能得到帮助。
说实话,像岳昌烈这种自尊心特别强的人,靠祖宗的名声来混口饭吃,真的是挺不好意思的。但生活所困,现在的他也只能先把这些面子问题放一边了。
毛主席认认真真地把所有信件都过了一遍,特别是读到那句“打算重新整治这片老土地,再向朝廷报到”时,心里特别有感触:
毛主席觉得,像那样一个书读得多、文笔又好的人,居然会碰不到工作机会,这事儿不能完全怪他自己,更多是因为那时候社会变化得太快,没办法的事。
值得高兴的是,岳昌烈一直坚守着儒家的原则,哪怕日子过得再艰难,也没放弃自己的尊严,没去干那些卖国求荣、随波逐流的勾当。相反,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尊严和气节,甚至不惜面对暗杀的威胁,这事儿真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毛主席一直很佩服岳飞,看到岳飞的后代既有才华又有骨气,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他马上拿起笔,写下批示:“看着办,得帮一把。”
地方政府接到毛主席的直接吩咐后,立马就从社会救济的钱里,拿出一部分来给岳昌烈,当作他的生活费。就是希望他能好好过日子,别白费了组织的一片心意。
不过,当岳昌烈接到那笔补助金时,他整个人都愣住了。他原本的打算,只是希望毛主席能帮他找个工作,从没想过要直接拿一笔钱。毕竟,他心里琢磨着,得靠自己的本事,给国家和社会出点力。
因此,他再次去找了工作人员,说自己没理由白拿这笔钱,不如就当是政府先借给他的。他就希望政府能帮他找个活儿干,工资直接从这笔补助里抵扣就好。
后来,岳昌烈帮忙争取了一下,他就去了当地的文史馆工作,做起了历史文学方面的研究。他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编写历史资料,还有写回忆录。
对一个一辈子钻研国学、痴迷书本的老学者岳昌烈来说,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制,好得没法再好了。因此,他对这难得的工作机会特别上心,心里头对毛主席满是感激。
每个月能多拿三十多块工资,对他来说,已经足够养活自己,安安稳稳地过晚年了。岳飞的后人,这辈子虽然过得坎坷,但总算是有了个不错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