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年初,苏联那边,部长会议的二把手米高扬,悄悄接了斯大林的任务,跑到西柏坡来了一趟。毛主席跟他聊天时,打了个比方,挺逗地说起了咱们新中国的外交路子。他说啊,国家就像个自个儿家,得先把家里拾掇得利利索索的,然后再请朋友进门做客。
后来,这句话被简练地总结为“先把家里拾掇利索再招待客人”,并且还被正式写进了新中国政协会议的大纲里。
就在毛主席讲那几句话之前不久,平津战役打了起来。毛主席一直盯着战况,好几次给前线司令部下令,强调得好好保护北平的学校和历史文化地点。等北平城郊被解放了,解放军的干部大半夜地去找了梁思成,让他帮忙在地图上指出来哪些地方重要,免得开炮的时候不小心破坏了珍贵的文物和古建筑。
这时候,北平城里的地下党成员已经悄悄地把国民党炮兵队伍的位置信息送出了城外,同时,他们还使劲在国民党军里头想办法拉拢人心,想要策反一些人。
仗还没开打,国民党军队里面就已经乱了套,没了斗志。谈了三次之后,傅作义决定接受和平改编,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最终没遭战火破坏,200多万老百姓过上了安稳日子。
规划解放军进城队伍的路线时,毛主席特别强调了一件事,那就是队伍得经过东交民巷。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到了进城那天,解放军队伍走到前门箭楼附近,突然间就转向了,直接走进了东交民巷。
看到这一幕的乡亲们,立马兴奋得跳了起来,拍手叫好,庆贺那段让人难受的历史终于翻篇了。
1901年,《辛丑条约》一锤定音后,八个攻入北京的国家就在东交民巷扎下了兵营的根。原本在那的中国官兵,硬是被赶了出去,这块地儿就成了外国使馆的专属领地。四周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上还建有碉堡,开着枪眼,士兵们24小时轮班守着,中国人想进去?门儿都没有。
东交民巷彻彻底底变成了个“外国小天地”,那里驻扎的外国军队,简直就是给咱中国人脸上又抹了一层黑。
辛亥革命一完事儿,北洋政府就没辙了,根本拿不回帝国主义那些特权。结果呢,东交民巷就成了老外们插手咱们中国家里事儿的地儿。只要咱们国内政局一有风吹草动,东交民巷那边儿立马就多了一堆兵,给中国政府添堵,施加压力。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那边说了,不再要沙俄在中国享有的那些特殊权利,还把原来的兵营给改成了外交官住的地方。后来,李大钊带头搞了个“首都革命”,可惜没成功。失败后,他就躲到了苏联之前用的那个兵营里继续工作。但没想到,这事儿被日本和法国的使馆给发现了,结果李大钊就被抓了,最后还牺牲了。
1927年,南京那边建起了国民政府,之后不少国家都跟着在南京开了大使馆。不过,北平那边还是有外国军队的营地。等到太平洋战争一打响,咱们中国就正式跟日本、德国、意大利宣战了,还宣布以前那些不平等的条约都不算数了。可问题是,那时候北平已经被日本人给占了,所以说那些废掉的条约,实际上还是没能兑现。
1943年年初的时候,为了把反法西斯的大旗插得更稳,英国、美国跟咱们国民政府达成了个新协议,说是不再要在中国享有的那些特殊权利了。接着,咱们中国也和其他一些国家陆陆续续地签了类似的文件,把那些以前订的不公平条约都给作废掉了。
从规矩上讲,新条约一签,东交民巷里的那些兵营就得归还咱们了。可蒋介石非要挑起内战,结果国民政府只搞回了日本、德国、奥地利的兵营。一直等到新中国建立起来,东交民巷里头还住着美国、英国、法国这些国家的外国兵呢。
根据中央的规划安排,外交部打算从1950年1月起动手接收那些兵营。经过商量,他们决定成立4个工作小组,采取“先好言相劝,再采取行动”的办法。一开始,他们会贴出告示和下达指令,让对方在规定时间内交出兵营。如果对方不听劝,那就强行接管。
四个国家的兵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门前都贴上了通知。看到这通知,兵营里头立马忙活着加固门窗和大门。荷兰兵营的头头儿说没接到国内命令,就不打算搭理这事儿;法国那边的负责人直接提出了反对,觉得收回兵营这事儿地方机构管不了;而美国原来的总领事呢,赶紧让人把通知抄下来,翻译成英文后给美国国务院送了过去。
就在布告贴出的那个下午,英国领事很快就跑到中国外交部,送了一份文件,说英国承认新中国了。就因为这事儿,收回英国兵营的计划就先放一放了。
当美国前总领事陷入困境,不知如何是好时,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又一次下达了指令,让他们必须按时交出军营,一点都不能拖延。那个不死心的美国前总领事,立马提笔给聂荣臻写了封信,说是依据跟老中国签的条约,要向新成立的人民政府讨个说法,坚持自己的立场。
信写完以后,他突然琢磨起来,觉得自个儿身为“外交工作者”,直接找军管会谈外交上的事儿好像有点不妥,于是他就把信的开头改成了给周恩来外长的。
外事部门一收到那封信,立马就给退了回去,还认真地跟那位已经离职的美国总领事说明白,中美两国之间可不是外交关系,他现在就只是个普通的外国老百姓,没法替美国政府说话。没办法,这位前总领事只好又提笔给周恩来写了封信,还找了英国政府帮忙搭个桥,好把这信给送上去。
英国领事去见外交部的人时,顺便掏出了美国前总领事写的信,希望中国政府能重新琢磨下老条约里给领事馆的那些特权。外交部的人一听,立马就说,新中国这儿,外国兵营那是绝对不允许的,这事儿不光是中国脸上无光,也是那些想欺负中国的国家自个儿丢脸。
这番回答条理清晰,句句在理,让英国领事尴尬得脸颊泛红。他心里头明明白白,中国政府的立场是铁定的,一旦涉及到国家利益与主权的事儿,中国政府那是寸步不让,坚决不会低头。
面对美方的施压,外交部跟军管会商量后,决定还是照着原计划来干。那时候,毛主席和周总理正好在苏联出访,毛主席发话了:“就去执行那个征用命令,把外国兵营给征用了,同时也要做好准备,让美国把他们那些在中国的老领馆都给撤走。”
一到规定的时间,强制征收就动手了。美国人原本以为军管会会派来大批人马,结果一看,就来了四个人,这下他们都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军管会的代表宣布完命令,美国原来的总领事就装模作样地提出反对,说那个兵营是美国政府的财产,征收的后果得让征收的人自己全担着。
不过,军管会的同志对任何提问和抗议都不予理睬,直接让他领着去美国兵营的大院子。有啥事儿,他们说,去军管会那儿讲。绕院子走了一圈后,军管会的同志瞧出他们压根儿没打算撤,立马就给了他们一个严厉的提醒。
美国之前那个总领事现在收敛起了之前的傲慢态度,只能点头同意尽快把兵营空出来。不过他说东西太多,得再拖一天。军管会的人听后表示理解,就答应再多给他们一天,说后天上午一定来接收。
军管会的代表们一走,美国兵营立马热闹开了。那位美国的前总领事不光得发号施令,还得挽起袖子亲自上阵,忙得满头大汗。一整天的折腾下来,美国兵营总算是按时清空,顺利交回给了咱们中国人。
当美国兵营被收回来后,中国和英国就开始商量建立外交关系的事儿。但英国那边对中英建交根本不上心,为了在外交上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军管会又一次说要收回兵营。就在那年的4月份,英国没办法,只好把兵营空出来,还给了中国。
到现在为止,东交民巷里的外国兵营,除了俄国的那个,全都被咱们收回来了。因为那时候咱们跟苏联关系挺好的,苏联就把他们的兵营还给了咱们。不过呢,为了让他们的大使馆外交人员有个地方住,咱们就以租的方式继续给他们用,一直等到苏联的新大使馆盖好。这样一来,外国兵营的事情就顺利解决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收回东交民巷被外国占用的兵营,期间尝试了不少办法,可只有到了新中国,这事儿才真给办成了。经过长达五十年的风雨变迁,东交民巷总算是回到了咱们自己手里,洗刷了过去的耻辱。就像毛主席在给刘少奇的电报里讲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