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来了,他这是要干嘛?”这是很多人在看到特朗普上任第一天的一系列操作后冒出的第一反应。仅仅一天时间,他的动作就像下了一盘“大棋”:任命马斯克这样的大佬入阁、对俄罗斯祭出石油制裁、在美中科技交锋中摆出强硬姿态,甚至在备受争议的TikTok问题上改弦更张……这么一波“组合拳”,看得人目瞪口呆,也让世界格局瞬间紧张了起来。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切到底是“真有章法”还是“纯属搅局”?特朗普的回归,是重塑全球秩序,还是再次把风浪掀到天上?
先说第一招,让马斯克当“政府效率部部长”。这一任命让全世界的眼镜都掉了个底儿朝天,一个科技大佬跑去玩政治,这其中可不简单。马斯克确实是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掌握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未来创新科技的钥匙。有了他入局,特朗普的算盘显然是要通过科技来增加美国的话语权。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步棋挺聪明的。毕竟如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不仅仅是拼军队、拼经济,更多的是拼科技实力。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基础设施……这些资源加起来,不仅能强力推动美国的科技“美国化”,还有可能限制其他国家在数字领域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过去几年在5G、人工智能领域一路高歌猛进,美国显然早就不满,想借马斯克把局势拉回到“自家主场”。
但话说回来,科技被用作外交博弈的工具,这显然又是一把双刃剑。对全球信息流动和数字自由来说,这也许是一张“封锁卡”。一旦科技被某些国家“独霸”,那么其他国家的发展的确会处处受限。总的来看,特朗普把马斯克请进政府,确实是下了一步高招,但这步棋如何走,还得看后面怎么“下”。
再来说特朗普的第二招——对俄罗斯实行石油出口制裁。谁都知道,这一刀切得够狠,也够准。从俄乌战争爆发开始,石油就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石油制裁听起来高大上,实际背后还有讨好国内选民和能源集团的意思。
美国这么干,不仅是给俄罗斯使绊子,还想全面推动国内的能源独立。试想一下,切断俄罗斯的石油,欧洲等国家的能源需求怎么办?只能更多地依赖美国。这一手瞄得准,既打压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又把欧洲盟友的屁股绑得更死,真是“一箭双雕”。
不过,这事儿也没那么简单。普京可不会坐以待毙。面对美国的强制制裁,俄罗斯一方面加强与欧佩克成员国的合作,另一方面把出口市场瞄准了中国和印度。短时间内,这可能让俄罗斯建立一个更有韧性的经济体系,同时也拉近了俄中经济上的联系。对美国来说,这种“逼”中俄联手的效果,恐怕并不是特朗普能轻松控制得了的结果。
说到中俄,不能不提到他们因为特朗普这些操作而更加紧密的关系。表面上看,特朗普的强硬政策是把中俄各打了一巴掌,可仔细一琢磨,这两巴掌却有点像是在“成全”对方。过去几年,中俄在多领域的合作已经越来越深:从能源贸易到军事联合演习,再到供应链布局……可以说,特朗普一系列政策的副作用就是意外地加速了这两个大国的联盟。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试图通过遏制中俄的方式稳固自己的全球地位,但现实情况却是,中俄因为外界压力更加紧密,可能还将带动其他新兴经济体形成“抗美联盟”。这对全球的多极化发展未必是坏事,但对美国的战略目标来说,就未必是好事了。
如果说强硬的对外政策是特朗普的一张脸,他对内的权力重新分配则是另一张更耐人寻味的脸。让家族成员进入内阁,这件事特朗普可是驾轻就熟。比如伊万卡、库什纳之类的核心圈子人物,都被安排在关键岗位,这也是特朗普式政权运作的典型手法。
这样的做法当然有好处,家族成员信任可靠,能让权力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但问题也显而易见:这种模式意味着政府缺乏独立监督的机制,家族式任命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甚至诱发权力滥用的风险。从长远来看,这种“中央集权式”的操作,未必能让一个国家真正走得更远。
不可忽略的是,特朗普上台后,也接手了不少拜登政府留下的“烫手山芋”。比如气候协定、欧洲盟友关系、乌克兰问题等,这些问题无论解决与否,其实都已经对美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特朗普对拜登遗产的应对方式非常“直接”:干脆翻篇重来。从取消之前的政策到推出全新的方案,这种“推翻重建”的手法,既是一种纠正,也是一次漂亮的政治清算——有点像推倒积木重新搭建,既能表决心,也能突出新官上任的气魄。
但很多时候,政策“一刀切”的结果并不意味着问题真的被解决了。比如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虽然延续对乌援助,却减少了物资支持的力度。这种半拉子支持,对战争进程反而可能带来更多不稳定性。
结尾似乎不需要画蛇添足多说什么了。在特朗普的世界里,没人能预料下一步棋会走向哪儿。他的操作确实让美国再次成了世界的焦点,但这焦点是“精彩绝伦”还是“乱成一锅粥”,却要时间来揭晓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