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人举报,黄山“梦笔生花”闹出假树风波,惊动教科文组织

砚田文化人 2025-02-21 05:54:24

2003年,美国的一位探险家来到黄山。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挑战黄山“梦笔生花”那座无路可爬,屹立如笔,直插云霄的“笔峰”,并一探笔尖上那朵梦花——笔花松的究竟。没曾想,此行却引发了一场风波……

黄山“梦笔生花”,传说中是李白的笔仙化而成

黄山梦笔生花这个景点,它位于黄山北海景区的散花坞,是黄山最著名景点之一。海拔1600多米,孤峰耸立。由于孤峰的上部1/3处横裂,裂缝以上部分渐圆渐尖,形如蘸满浓墨的笔尖,而下部2/3的石柱恰似笔杆。“笔尖”上长着一棵盘旋曲折的古松,松枝伸展,犹如盛开之花,故而得名。

相传李白游黄山,见北海群峰竞秀,古寺悠悠,景色美妙,禁不住诗兴大发,朗声吟道:“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荚蓉……”

狮子林禅院长老,闻声寻至,得知是诗仙降临,忙命寺中小僧抬来美酒,二人开怀畅饮,谈诗吟词。李白如醉如痴,奋笔疾书,笔落诗成!写完后,酒意犹存,诗仙顺手将毛笔往山谷一掷,便飘然离去。那毛笔则飘飘摇摇,从空中落下,插入土中,化成一座奇峰,笔尖化为一棵松树,成就了“梦笔生花”一景。更奇特的是,这笔峰的对面天作巧合,有一峰酷似笔架,笔峰与笔架峰遥相呼应,成为黄山景区仅次于玉屏楼迎客松景点的打卡胜地。

笔花松寿终正寝,千年奇葩让其就此消失?

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命周期,黄山松也不例外,都会生老病死。

1972年开始,笔花松(又称扰龙松)开始慢慢枯萎,直至十年后的1982年彻底死亡。

据《黄山园林大事记》记载,当时的黄山管委会从北京市园林局请来了两名教授级高工进行实地考察和会诊: 该松树高3.7米,径0.74米,主干一侧已枯死,主干内部由内向外、由下至上形成了巨大的蛀洞。松树的根系仅有1/4扎在岩缝中,其余3/4裸露在外。根据年轮得知,该树树龄在600年以上。两位专家对笔花松下了“死亡结论”,称该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自然衰老。

为了不让这一景观消失,不让广大游客彻底失望,黄山风景区园林局无奈之下,于1984年4月28日,即“五.一”劳动节旅游高峰之前,在笔峰峰顶放置了一棵仿真的塑料树来代替枯死的笔花松。此事景区管理部门也未刻意隐瞒,当地媒体曾有报道。由于当时的资讯传媒不甚发达,知道此事的人也就不多,就这样一放十九年。

误打误撞,让一位美国人戳穿

2003年,一位美国探险家爬上了笔峰峰顶。当他为自己的成功登顶而欢呼,为黄山的神奇而惊叹的时候,竟意外发现笔花松为一棵塑料仿真树。愤慨之下,探险家采下了几片塑料树皮和几根塑料针叶。

回到美国后,这位探险家旋即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投诉中国黄山的做假行为。此事在国内外媒体上曾引发议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科技的“妙笔”让“梦笔”再次生花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由植物学、栽培学、园艺学及气象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研究论证移植方案。经专家组的多次商讨论证,最终确定了移栽替代树的方案。

2003年11月至2004年1月,根据原笔花松的树形和高度,园林局组织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在核心风景区精心挑选了3株备栽树,并分为一、二梯队。其中一株用于栽种,另外两株作为备用树。

2004年3月26日,通过临时搭建的钢索,把已经起挖出来的备栽树运上了笔峰峰顶的工作平台。经过专家组和实施组8个小时的紧张施工,成功移植了一棵高175cm、基径18cm、冠幅234cm×228cm、大小形状相似,树龄50年的黄山松到笔花松原来的位置。

此次笔花松新树的移栽使用了三项新技术:活力素的首次使用、蒸腾抑制剂的使用以及伤口愈合剂的使用。这些新科技的使用,确保了新树的伤口愈合时间更短、根系恢复更快。

此后,景区园林局确定专人专岗,按照专家组制定《植后管理规定》及《植后管护细则》对新树进行精心培护。一年多时间,专职管护员攀爬栈道、上下笔峰达1000多趟。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陪护,2005年3月底,来自北京、合肥等地古树保护、病虫害防治等6个学科的专家经现场考察和鉴定,确认该树已经成活,生长发育正常,移植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笔花再次盛开于峰顶,真实完美地再现了梦笔生花的奇景。

梦笔生花笔花松新树的移植成功,对于黄山名松的保护,对黄山生态的恢复和黄山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2006年该移植技术获得了黄山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历经这样的传奇之后,“梦笔生花”被一些游客叫作“妙笔生花”,以赞美黄山的园林专家和园林工人的奇妙手笔。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游嘴华舌

0 阅读:0
砚田文化人

砚田文化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