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 2 月,种土豆,切块消毒不可忘,催芽覆膜提产量
在北方的 2 月,天气依然带着丝丝寒意,但这并不能阻挡勤劳的农民们为新一年的收成忙碌的脚步。在这个时节,种土豆是许多农户的重要农事活动之一。而想要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收获丰硕的土豆,有几个关键环节可千万不能忽视。
首先,我们来说说土豆切块这个重要步骤。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切块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实则其中隐藏着不少学问。在北方 2 月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土豆已经完成了休眠期,即将迎来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切块,要特别注意每个薯块的大小和形状。一般来说,薯块以 25 - 30 克左右为宜。这样大小的薯块,不仅储存的营养物质能够较好地支持幼芽的生长,还能保证每个芽眼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因过于拥挤而影响发芽的质量。
就拿两组实验数据来对比说明吧。在一次种植实验中,一组薯块被切成了 15 - 20 克左右的小块,另一组则保持 30 - 35 克。结果令人惊讶,20 克左右的小薯块虽然数量较多,但发芽后幼芽的生长显得较为柔弱,植株整体的生长势也较弱,最终的产量也不理想。而 30 克左右的薯块切块,发芽后的幼芽粗壮有力,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明显高于小薯块那组,增幅达到了 20%左右。
切好块后,千万不能忘记消毒这个关键环节。土豆块如果未经消毒,很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比如常见的土豆晚疫病病菌、黑痣病病菌等。这些病菌一旦附着在薯块上,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迅速繁殖,导致土豆生长受阻,甚至大面积死亡。
据农业部门的相关监测数据显示,在有消毒措施和没有消毒措施的两块面积相同的试验田里,没有消毒的田块,晚疫病的发病率高达 40%左右,产量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损失近三分之一。而经过专业消毒处理的田块,晚疫病发病率控制在 5%以内,产量损失控制在 5%以内。常用的消毒方法有药剂浸泡和阳光下暴晒。比如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 1000 倍液浸泡土豆块 10 - 15 分钟,或者将切好的薯块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暴晒 2 - 3 天。
消毒完成后,催芽就成了关键一步。催芽就像是给土豆种子的“提前开学”,让它们在没有下地之前就先准备好迎接生长的挑战。在北方 2 月的室内,找一个相对温暖、安静且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催芽。常见的温度在 15 - 20 摄氏度为宜。温度过低,催芽的速度会非常缓慢,可能导致催芽失败;温度过高,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影响芽块的质量。
我们来看两组催芽的数据对比。一组薯块在 10 摄氏度的环境中催芽,另一组在 18 摄氏度的环境中催芽。在 10 摄氏度的环境下,红薯块催芽用了大约 25 天才长出 0.5 - 1 公分的芽,且芽体细小,不够健壮。而在 18 摄氏度的环境下,仅仅用了 15 天左右,芽体就能长到 2 - 3 公分,且芽体饱满、健壮。这就是适宜温度在催芽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当芽长到 2 - 3 公分左右时,就可以进行播种了。播种后的覆膜也大有讲究。北方 2 月的气温较低,覆膜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保水作用。覆膜能够使地温提高 5 - 10 摄氏度左右,土壤水分蒸发降低 30% - 50%。有数据显示,在没有覆膜的田块,土豆种子发芽时间会推迟一周左右,而且初期出苗不齐,缺苗现象严重。而覆膜的田块,不仅出苗早,而且出苗整齐,缺苗率控制在 5%以内。
覆膜还有另一大好处,就是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据观测,覆膜的田块杂草数量相比不覆膜的田块减少 70% - 80%。这是因为膜下的高温和高湿环境不利于杂草的生长和繁殖。
在整个种植过程中,选择优质的种薯同样至关重要。优质的种薯发芽率高、生长势强、产量高。一般来说,应选择薯皮光滑、无病斑、无机械损伤、芽眼明显的薯块。比如,在一些品种的对比试验中,以“费乌瑞它”品种为例,其种薯质量较好时,平均亩产可达 3500 - 4000 公斤;而种薯质量不佳时,亩产可能会锐减至 2000 - 2500 公斤,差距一目了然。
在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土豆的生长阶段进行精细的调控。在发芽期,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和疏松,避免土壤板结。当幼苗出土后,要及时破膜引苗,防止高温灼伤幼苗。在块茎膨大期,也就是开花前后,需要适当追施氮肥和钾肥,每亩追施尿素 10 - 15 公斤、硫酸钾 15 - 20 公斤,满足土豆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同时,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定期巡查田间,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措施。
当土豆收获时,也能感受到前期的精心种植带来的回报。没有经过科学种植的田块,土豆可能个头较小,形状不规则,而且含水量高,不耐储存。而经过规范种植的田块,土豆形状规整,大小均匀,含水量适中,储存期也长。
北方 2 月种土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谨对待。从切块消毒到催芽覆膜,再到后期的管理和收获,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最终的产量和品质。只有用心去耕耘,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满满的希望。希望广大的种植户们都能掌握好这些种植技巧,在新的一年里,种出高产优质的土豆,迎来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