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云南某医院病床上,“爸爸,真的一定要捐赠遗体吗?不是常说入土为安吗?”一个年轻女子握着病床上男人的手,哽咽说道。
“你知道国内有多少尸体供医学生研究吗?如果医学要进步,必须要有人做出贡献。”男人语重心长的对病床旁的女儿说道。
站在病床旁的妻子并没有说什么,她知道这是丈夫从事医学这么多年,一直以来的心病,医学很难得到进步,没有足够的遗体供医学生们做研究,医学只能停滞不前。
女儿见劝不动父亲,转头看向母亲,但是母亲只是默默的点头,女儿见此,也只能支持父亲的决定,陪伴父亲签署了遗体捐赠的协议。
为什么这个男人这么执意要将尸体捐献?为什么他愿意为医学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对老夫妻都是医生,从相识起就有同样的理想,一生都在为医学奉献。
李秉权是学习脑神经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医院他从事的工作也是和脑神经相关的工作。
当时国内对于脑神经相关内容并没有很多,因此在李秉权踏入这一领域后,他也被称为“开颅第一人”。
李秉权根据自己从事实验、工作的经验和相关课本上的知识,写成了《临床实用神经解剖学》、《脑肿胀》等著作,为脑神经领域在中国传播起开了开山的作用,为脑神经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胡素秋则是在妇产科发光发热,通过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手术,胡素秋对于女性的身体可谓是了如指掌。
因此她撰写了《妇女更年期卫生》这本书,为女性了解自己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两位学者和医者都在自己的行业散发着光和热,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业是有着热爱、有着激情,即使在生下了三个孩子,这夫妻俩也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都说人以群分,二人除了有共同理想,家境上倒是天差地别。
李秉权出生于云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家里不算富裕,但是有着一颗上进的心,成绩也十分优异,自小就懂事的李秉权,会在上学回家之后,帮助父母做做家务、煮煮饭等等一些杂事。
李秉权的父亲看儿子这么懂事也是十分的欣慰,看到儿子在读书上有天赋而且又有能力,因此他也就更加努力的为儿子挣取上学的费用。
吃穿用的都尽他所能的给李秉权最好的,李秉权的童年虽然艰苦,但是还算是非常幸福的。
本以为他会这样和他的父亲就这么生活下去,但是有一天,李秉权的父亲生病了。
家中的顶梁柱倒了下去,以当时艰苦的环境,根本无法治疗李秉权的父亲,再加上家中也没有多余的钱进行之后的治疗。
最终李秉权的父亲去世了,在那一刻,小小的李秉权内心种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
他不想要再看到有人因为病痛而离世、不想看到身边的家人遭受病痛的痛苦,因此在成年之后的李秉权,努力考上了云南大学的医学院。
当李秉权提出自己想要考云南大学医学院的时候,李秉权的哥哥和嫂子表示非常支持。
也知道李秉权要读书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因此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让李秉权不用为学费而操心。
李秉权在1941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云南大学医学院,在大学的李秉权依旧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最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可是学校的图书馆有时间限制,李秉权在图书馆闭馆之后还需要找一个地方继续学习。
在周边考察了一番,他发现周围有一家茶水馆还不错,如果只点一杯白开水,价格也不贵,还可以在那里呆很久。
于是,茶水馆和图书馆是李秉权最常呆着的地方,茶水馆也成了李秉权和胡素秋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
胡素秋是将门后胡瑛的女儿,自小出生家庭不出,那个时候虽然对于女子的教育还不是那么普遍,但是相比较于旧中国,女子学习的风气也算是盛行。
胡瑛也培养女儿学习,胡素秋自小接受的教育非常多元,对于婚姻观有着自己的一套观念。
她不持有子女婚嫁由父母做主,媒妁之言的观念,相反,她觉得婚姻是自由的,是可以选择的。
自小就十分优秀的胡素秋并不缺乏优秀的人的追求,富家子弟肚子里却没有半点墨水的。
胡素秋更是看不上,胡素秋更喜欢的是那种有自己独立思想,积极上进,有着自身的抱负的人,因此胡素秋才会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李秉权。
胡素秋考上云南大学医学院之后,为了加强自己的学习内容,她也常常会去图书馆,偶尔路过茶水馆的时候,几乎每次都会看到李秉权一个人在茶水馆里学习。
胡素秋对李秉权产生了兴趣,她很想了解这个男人。
于是她也开始在图书馆闭馆之后去茶水馆学习,在有一次的晚上,李秉权正打算离开茶水馆回寝室,胡素秋叫住了他。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处和认识,在互通完姓名之后,胡素秋提出想要李秉权送她回家的请求。
李秉权见大晚上,一个女孩子回家确实也不安全,于是就送了胡素秋回家。
一路上,他们谈天说地,发现两人的三观和理想意外的合适,于是约定之后一起学习。
就这么一来二去的,两人确定了恋爱关系,胡素秋欣赏李秉权身上的正直和为医学事业付出一切的勇气,李秉权喜欢胡素秋和其他女生不一样的志气。
两人恋爱之后,很快就被胡素秋的父母发现了,虽然胡瑛的思想算是比较开放,但是在了解了李秉权的家境之后,胡瑛认为李秉权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一度劝阻胡素秋和李秉权分手。
胡素秋怎么可能会妥协,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自己的观念这么相符的人,因此她坚持和李秉权在一起,并且告诉胡瑛,这是自己认定的人,这辈子都不可能分手。
胡瑛见女儿如此坚持,虽然心中还是不认同,但是秉持着尊重女儿意愿,而且女儿自小就有着自己的主见,他选择了相信女儿,同意了他们在一起这件事。
1947年,在图书馆外,李秉权送给了胡素秋一只派克笔,这只派克笔一直到胡素秋死后,依旧留存着,这是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定情之物。
后来在李秉权捐献了自己的遗体之后,胡素秋也决定捐赠自己的遗体,在写遗书的时候,胡素秋就用的这只派克笔留下了最后一份书信。
1949年,胡素秋和李秉权在结束大学六年的生活之后,进入他们的第二个阶段,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之后,他们就在各自的医学领域发光发热。
在三个孩子的印象里,很少有一家团聚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候,即使好不容易一家团圆吃饭,李秉权和胡素秋也是在讨论有关医学相关的内容。
李秉权和胡素秋对孩子们虽然没有那么关心,但是对于孩子们的教育确是一直都存在的。
他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将来长大之后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永远怀着热爱去生活的人。
胡素秋和李秉权心中是有大爱的人,小爱在他们心中分量不多,但是也是不可割舍的。
有一次,李秉权和胡素秋都在医院值班,早上起床看到儿子李从新没有起床,也没有多想,只以为小孩子想要睡个懒觉,也就直接出发去医院了。
但是直到晚上接到大女儿打来的电话才知道,李从新得了中毒性痢疾,这让这对夫妻一阵后怕。
这些年里,夫妻俩一直奔波于医学事业,对于孩子们的关心少之又少,他们对于孩子是十分愧疚的。
但是幸好,三个孩子都十分懂事,知道父母是在为祖国做出贡献,从小就会自己照顾自己,只有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寻求父母的帮助。
李秉权和胡素秋的爱情,虽然没有那么的轰轰烈烈,但是他们平平淡淡的同时,也有着对对方的关心。
有一次胡素秋在路途中突然晕倒,后来诊疗发现是脑出血,而这个时候李秉权年纪也大了。
但是将妻子的安危交给别人,李秉权心中总是不踏实的,因此李秉权决定自己操刀手术,幸好,手术一切顺利,之后胡素秋在医院的起居生活,李秉权也是手把手的照顾。
随着时间不断地流逝,这对夫妻也是从青年的青涩爱情走到了相濡以沫的晚年阶段。
在2005年,李秉权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思及自己年轻的时候,医学条件的艰苦,他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将自己的遗体捐赠出去,以供广大的医学生们进行研究。
当李秉权提出这一想法的时候就遭到了孩子们的反对,更何况他所教授的学生们,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师最后连个入土为安都没有。
面对大家的反对,李秉权并没有选择和他们力争,只是陈述了自己当初还是学生时期的艰难,以及自己身体为什么时候供医学生们研究的原因。
在李秉权看来,他也得过许多的病,在他死后,他的身体很适合供医学生们研究,这是一个完美的标本,大家听后,也知道李秉权这是打定了主意要捐赠自己的遗体。
在场只有胡素秋很早就察觉到了丈夫的想法,年轻的时候,他们就聊过这个话题。
虽然很舍不得和难过丈夫最后连个完整的身体都没有,但是胡素秋和李秉权都是心中有着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所以胡素秋并没有阻止丈夫的行为。
2005年3月8日,李秉权正式签署了遗体捐赠的协议。3月9日,李秉权去世了,享年83岁。
直到看到李秉权的尸体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胡素秋才痛苦的哭了起来。
想到李秉权临终之前嘱咐自己要好好的生活,胡素秋再痛苦,也是顺从了丈夫最后的嘱托,认真的独自走下了接下来的日子。
李秉权去世之后,胡素秋回到了老宅,独自一人生活着,自己种一片竹林,看着植物的生机盎然。
看着房间里还保留着丈夫去世之前的物品,胡素秋感觉李秉权还陪伴在自己身边,从没有离开。
直到2015年,十年过去了,胡素秋感觉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明白丈夫对医学事业的付出。
在临终前,胡素秋用李秉权送给她的定情物——一支派克笔,写下了自己的遗书,以及自己同样想要捐赠遗体的请求。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的遗体在经过高温消毒、制作成骨骼标本之后,和李秉权的骨骼标本一同放于云南昆明医科大学内。
两位先生奉献了他们的一生,即使死后,也将自己的最后的价值都奉献了出来,为医学事业做出了彻彻底底的奉献。
或许会有人觉得不值得,毕竟人死之后,讲究的就是一个入土为安,而李秉权夫妇最后还将自己的遗体捐赠。
但是对于李秉权夫妇而言,他们经历过在炮火交加的年代找尸体做实验的痛苦,也经历过没有完整尸体做实验的茫然。
他们比任何人都明白大体老师的重要性,因此他们选择捐赠,是他们的选择,其他人没有资格去多加评判任何。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相遇,他们将爱和事业的热爱融为一体,这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编辑 | 张啊张
文 | 滴滴答答
及时雨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