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网友抱怨自己的婆婆具有两副面孔,这位网友刚生下孩子,正处于哺乳期。她的丈夫在家时,婆婆做的饭里总是放满了排骨;而当丈夫不在时,婆婆煮的汤里只能看见零星的配菜。
想吃燕窝,婆婆却说燕窝寒凉,哺乳期不适合吃。
而当小姑子怀孕之后,婆婆却当着她的面,对自己的孩子说:“多吃一些燕窝,对宝宝有益。”
她忍不住向丈夫抱怨,但丈夫根本不相信:“我妈对你这么好,是你想多了吧。”无奈之下,她只好在网上发泄情绪,意外地发现一群和她有相似经历的儿媳妇。

“在我面前,婆婆表现得像是我的盟友,但是一转身,她就会向她的儿子打小报告。”
“婆婆在微信上夸我和我老公孝顺,但是在监视器中,我却听到她四处指责他人。”
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婆婆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便有冲突和误解,那也能够即时解开。
但如果婆婆表面温和,内心却隐藏真实的想法,那么家庭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中国婆媳之间的关系为何如此难以处理?归根结底,就是“太拥挤”。

《社会变革与妇女问题》中有这样一项调查:“在中国的离婚家庭中,有将近一半的夫妻之所以离异,是因为婆媳之间的矛盾。”
许多新成立的家庭,因为养老、育儿或经济问题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得不与公婆同住。距离变近了,矛盾和不快自然也随之增多。
曾经我听到一位朋友忍不住抱怨自己的婆婆和丈夫,她总觉得婆婆“心怀叵测”。
平时两人关系亲密如同母女,常常有说有笑,空闲之余婆婆甚至会帮她做些家务,让她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理想的婆婆。
直到有一天,丈夫责怪她不该总是让年迈的婆婆做家务,她才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我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你不该总让她做家务。我不在家的时候,你不能多照顾照顾她吗?”丈夫的话让她急着争辩,而一旁的婆婆却开始掉眼泪。
后来她回想起来,发现婆婆总是在吃完饭后,当着全家人的面提议由她来洗碗。
有时候,一家人在看电视时,婆婆还会拿起拖把开始拖地。从那以后,她开始觉得婆婆不像表面般温和。
日子变得异常紧张,每次与婆婆相处都如履薄冰,她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婆婆要这样做。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一个家庭中,通常只能有一个男主人和女主人。
传统的家庭结构强调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女性对公婆的孝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婆媳关系,即一家之中只能有一个主导者。

现代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夫妻之间、小家庭与大家庭之间,还是年轻一代与长辈之间,都在强调“彼此平等”的理念。
每个家庭成员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谁都有机会成为家庭的主导者。有些婆婆明白这一点,会适时退出,给小家庭留出空间。
而有些婆婆则希望继续成为家庭的中心,她们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强势和控制欲强,希望所有家庭成员都顺从她的安排。
这种婆婆有时也会表现出两面性,一面和颜悦色,一面却在背后挑拨离间,以期在家庭中获得主导地位。

李银河说: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亲子关系优先于夫妻关系;而在现代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则是首要的,亲子关系则居于次要。”
婆媳关系的和谐与否,都取决于背后那位既是儿子又是丈夫的男人。
如果这个男人坚守传统,将亲子关系置于首位,他很容易被视为“妈宝男”;而如果他倾向于现代家庭关系,可能会被父母视为“不孝之子”。
因此当婆媳关系出现问题时,男人面临的困境并非在于无法两全其美,而是在于角色的错位:在母亲面前扮演好丈夫,在妻子面前扮演好儿子。
这种角色错位使得问题难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网上一位丈夫说因为穿衣服的小事儿,婆婆和儿媳妇之间产生了不愉快。
那天一家人准备外出请亲戚吃饭,婆婆觉得儿媳妇穿得太少,担心她会被风吹冷,便让她穿上更暖和的衣服。
起初妻子礼貌地拒绝了,解释说她已经感受过外面的温度,觉得这样的穿着并不冷。
但婆婆一再坚持,多次建议之下,妻子终于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绝:“我不换!”此后,两人便陷入了冷战。
这位丈夫尝试去和母亲交流,结果却听到了母亲对妻子的种种抱怨。
当他试图缓和两人的关系时,却因为只顾为妻子说话而让母亲感到难过,这反而加深了母亲对儿媳的成见,以及对他的失望。
他又尝试去劝慰妻子,甚至拿起衣服希望她换上,但这举动却像是火上浇油,让妻子也感到不满。
“你都没有站在我这边,和你妈是一伙的,还拿衣服。”夹在中间的丈夫既感到左右为难,又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找不到任何错误。
但实际上,丈夫的这种“拎不清”常常成为婆媳矛盾的催化剂。

因为从小接受父母教育的影响,丈夫天然地更易认同婆婆的价值观,再加上孝顺长辈的传统观念,他总是下意识地希望妻子能够更加柔和、顺从。
正如这个故事中的丈夫,他认同母亲的看法,同时希望妻子能够孝顺长辈,主动示弱。
然而这样的行为只会加剧矛盾,因为丈夫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他试图让妻子代替自己孝顺妈妈,同时又期望妈妈能照顾妻子。
就像父母往往难以向孩子道歉一样,大多数婆婆也不可能向儿媳妇低头。
同样儿媳妇也难以接受丈夫的道德绑架,被迫接受这种孝顺的外包。
最终婆媳间的矛盾逐渐演变为夫妻间的问题,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

一位男性网友说:“我经常对我妈说,千万别把我的老婆当成亲人,而要始终把她当作客人对待。”
这是因为婆媳关系实际上是由丈夫作为中间人维持的,双方之间缺乏深厚的情感基础。
距离太近,相处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而将对方视为客人,反而能够保持和谐的氛围。
良好的婆媳关系并非易事。
其一婆婆不可能成为亲妈,儿媳妇也不可能变成女儿。
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可以偶尔“冒犯”父母。但在大多数婆媳关系中,婆婆希望保持长辈的威严,儿媳妇则希望确立女主人的地位。
长辈单方面的“我为你好”,往往只能是自作多情。

其二很少有男人能够有效地调解婆媳矛盾。
在婆媳冲突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立场,而丈夫往往是最关键的角色。
争取到对方的支持,就意味着谁是赢家。但大多数人往往只能陷入两难境地,或者偏袒某一方,导致另一方不满。
最终无论婆媳关系好坏,丈夫的处理方式往往都会受到指责。
正如前文中的丈夫,他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能理解双方的感受,并试图在中间调解。
然而,他仍然无法让双方都满意。
其三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共同生活,而不是三个人一起过日子。
婆媳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们总是出于团圆等目的,好心却办坏事。
他们试图将两个相处并不融洽的人硬凑在一起,强行要求她们和睦相处,而不是尊重双方的个性,给予她们足够的私人空间。
要知道,“没关系”不仅是家庭关系中的一条界限,也是面对矛盾时的一种豁达态度。

组建家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吵,而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美无缺的婆婆,也不可能有做得无可挑剔的儿媳妇,更不可能有总能左右逢源的丈夫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人,那是幸运;如果没有遇到,也需要尊重彼此的差异和缺点。
适当的距离可以让婆媳关系更加和谐,降低期待则能让彼此的相处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