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火纷飞,泽连斯基压力山大。特朗普停止了军事援助,俄罗斯无人机狂轰滥炸,让他坐立不安。他不止一次地公开向中国求援,希望能在这场风波中找到一线生机。在这混乱之中,扎波罗热市的马达西奇工厂破败不堪,让人触目惊心。这家曾辉煌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如今只剩下一地鸡毛,也标志着中乌合作的破裂和45亿美元投资的去向不明。这45亿,到底该找谁要个说法?
曾经的马达西奇,是苏联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诞生于乌克兰工业重镇扎波罗热,其生产的发动机从小型直升机到巨型运输机安-225都能适用,产品远销全球120多个国家,技术实力傲视群雄。这家工厂不仅是工业心脏,更是当地2.2万名员工的生活支柱,其周围的社区也因它而繁荣,学校、医院、公园,一切都围绕着这颗“动力明珠”运转。苏联解体后,马达西奇经历私有化改革,但深厚的技术底蕴得以保留。与俄罗斯的紧密合作,让它继续保持活力,俄罗斯一直是其军民用发动机的主要客户。
“我们的引擎一响,半个天空都是我们的”,员工们曾这样自豪地说。然而,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彻底改变了马达西奇的命运。俄乌关系破裂,乌克兰政府禁止向俄罗斯出口军事产品,马达西奇失去了最大的客户,订单骤减,财务危机随之而来,破产的阴影笼罩着这家老牌企业。中国投资与美国干预
2015年,北京天骄航空看上了马达西奇的技术,想收购它56%的股份。这对中国来说是个机会,能补上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短板;对马达西奇来说,就是一条生路。2016年,双方谈妥了,中国答应给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还在重庆建厂一起研发技术。一开始合作挺顺利,到2020年,马达西奇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经占了一半,2021年初还接到了8亿美元的订单,双方都对未来很有信心。2017年,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突然跳出来,说马达西奇非法转移了资产,把中国企业的股份给冻结了。这背后感觉是美国在搞鬼,他们怕中国买了马达西奇后,军事实力会增强,威胁到他们。2019年8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跑到基辅,直接给乌克兰施压,要他们别和中国做交易,还威胁说不合作军事援助就没了。最后,乌克兰政府还是听了美国的,向他们妥协了。
2021年,事情进一步恶化。1月,泽连斯基签署命令,以“国家安全”为由制裁天骄公司,冻结其资产并限制贸易。3月,泽连斯基政府更是下令将马达西奇收归国有,中企的投资打了水漂,3500名小股东,包括许多马达西奇员工的希望也随之破灭。“我们本来指望中国救厂,结果救了个寂寞”,一位员工无奈地表示。天骄公司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斥责乌克兰政府“粗暴剥夺合法权益”,并在2020年12月向海牙国际仲裁庭提起诉讼,索赔45亿美元,这其中不仅包括投入的本金,还包括预期收益和机会成本。
战火与索赔2022年2月,俄乌冲突一来,马达西奇就倒霉了。虽然一开始没被炸到,但后来还是被毁了。从2022年到2023年,俄军好几次用导弹轰马达西奇工厂,把厂房炸得稀巴烂。2025年1月8号,俄军又用精准导弹把马达西奇的核心车间给炸了,说这地方是乌克兰用来放无人机和弹药的。
俄罗斯国防部称,这是一次“合法军事行动”,旨在削弱乌克兰的作战能力。泽连斯基则强烈谴责,呼吁国际社会向俄罗斯施压。而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这次袭击无疑是雪上加霜,56%的股份如今变成一片废墟,45亿美元的索赔更是遥遥无期。谁来负责?
2021年,乌克兰把马达西奇变成国企,理论上得赔钱。可乌克兰现在打仗,财政紧张,全靠外国帮衬,哪有钱赔45亿啊?他们可能要怪俄罗斯,说工厂是俄军炸的。但这像天方夜谭,关键是美国在这背后搞的鬼,它表面上看不出,实际上才是最大的赢家。美国用小代价就挡住了中国的发展,却让乌克兰和中国企业苦哈哈。这事儿没成,不光是生意上的损失,还显出了地缘政治有多残酷。乌克兰为了讨好美国,把和中国合作的机会都放弃了,结果自己也没捞着好处,双方都挺惨的。
我们的航空发动机技术没因为那啥马达西奇事件就停下来。2025年2月,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斜爆震发动机亮相了,速度那叫一个快,16马赫呢,这说明我们能靠自己的能力把航空技术搞上去。不过,那事儿的遗憾和教训还是得记着。这45亿美元的投资泡汤了,到底该怪谁呢?现在国际形势这么复杂,企业怎么才能在赚钱和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些规则和合同在强权面前能有多大用?要是乌克兰当时没屈服于压力,坚持和中国合作,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些问题真的得好好想想。马达西奇的废墟,不光是那45亿投资的坟墓,也是地缘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后还会不会出现这种悲剧呢?